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05刘辉亚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职业专业

刘辉亚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随后,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等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课程,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新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变化和社会用人标准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难以满足这一形势需要。如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提高学生成长发展辅导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较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全面认识自我和充分了解职业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职业目标,合理设计职业发展路径,系统制定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能力培养计划及工作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分阶段、重点有序地按计划付诸行动。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西方传入我国,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根据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楼仁功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确立目标、制定策略和生涯评估[1]87-88;胡艳兰探讨了“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规划意识淡薄,价值观务实的同时存在明显功利性,自我认知具有主观性的同时缺乏科学性[2]88-90;张雄提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五个一”生涯规划教育模式[3]98-104;胡晓玲在比较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推进全程化教育模式、强化个性化教育辅导等建议[4]84-86;杨军认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学生主体性、队伍专业性、指导系统性及规划动态性等特点[5]60-62。总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兴起的,起步相对较晚,普及程度也不高,因而造成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首先,高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其教育具有理论性、实践性、主体性和人本性特点,这些特点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6]97然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存在来源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很难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指导需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其次,高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短期集中授课,没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许多高校通常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课时量不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后在大学四年级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结果造成大学二、三年级处于“空档期”,甚至有部分高校只是在毕业季用就业指导课程代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种“集中式”和“断崖式”的教学时间安排无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性要求相违背。最后,高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创新。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和保守,因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中学会认识自我、了解外部工作世界,从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不仅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轻视实践教学价值,还疏于与学生职业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改革和课程教育体系完善。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和实践平台不足,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模块化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受益有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化,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公共课,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高校通常采用与其它课程类似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并且把不同专业学生混合在一起进行大班制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和分组模拟体验无法实施。同时,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和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目前许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无法保证,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

二是教学内容同质化,与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需求存在差距。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师资力量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体,部分思政课教师参与为辅,任课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他们既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又因职业经历不足而对社会需求、专业前沿、教学案例等方面缺乏了解,仅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对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知识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大而统”地向学生传授初浅、通用的理论知识,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和根据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指导的能力不足。

三是教学评价单一化,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性不相符合。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社会因素方面的评价,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形式化,难以实现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评价内容以书面考试或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撰写为主,忽略了社会实践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在社会实践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的目标。评价方式以一次性和终结性为主,仅关注书面考试成绩或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撰写的完整性,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到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而加强了与社会融合的力度,主动深入到社会用人单位一线调研,全面了解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聘请政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兼职教师,邀请优秀校友和创新创业专家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评委及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但整体来看,社会用人单位在主动参与和针对性指导高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例如,大部分用人单位只是在需要招人时才会主动与高校联系,或参加高校校园招聘时进行简单的企业用人标准宣讲和组织招聘面试;校企合作表面上开展得较为深入,但在校企合作方式、发挥企业资源为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总的来说,其根源是没有建立起社会参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激励机制,造成社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检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评估和及时修正,从而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果。

二、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现状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现状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6所高校在校学生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计5266名学生参与,回收有效问卷5008份,有效率为95.1%。调查内容分学生成长现状和发展需求两个方面,其中成长现状包括自我认识与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等内容,发展需求涉及学业及能力提升需求、成长发展与专题辅导需求、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需求等内容。

(一)高校学生自我认识与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自我认识是学生成长发展、人格完善的基本前提,涉及对自我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具体如图1所示),半数以上的学生(57.38%)对自身情况比较了解,27.36%的学生对自身了解一般,而对自身非常了解的人数仅11.62%,说明高校学生自我认识总体水平不高。专业认知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动力、职业目标定位与职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的仅占3.16%,比较了解的占40.96%,说明高校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按父母意愿、随大流、被学校调剂”的比例达45.43%,说明高校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不强。

图1 高校学生对自我(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认识现状

(二)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其成长发展现状的主要体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生活状况、情绪状态、人际交往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身当前学习生活状况的整体满意度不高,49.46%的学生“满意度一般”,表示“不满意”的比例达到18.34%。在生活方面,54.57%的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就业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学习方面,69.4%的学生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33.61%的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32.9%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职业目标规划对高校在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合理有效的目标规划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有效行动,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具体如图2所示),绝大部分学生(83.22%)有职业目标规划,但目标不够清晰具体,其中有35.48%的学生职业目标规划比较空洞,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不强;没有职业目标的学生占16.79%,其中有规划想法但没有行动的学生占15.38%,根本没有想法的学生占1.41%。同时,在同专业认知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越高,职业目标规划越明确。

图2 高校学生职业目标规划现状

(三)高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统计分析

提升综合能力是当今高校学生的核心诉求,涉及学习、创新、协作、实践等多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具体如图3所示),学生对能力提升的需求意愿,由强到弱依次为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在综合能力提升途径方面,首先,学生最希望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来掌握更多非学术类的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提升;其次,学生希望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从而获得专业学习能力。

图3 高校学生对成长发展能力提升需求

在成长发展指导方面,学生在职业规划指导、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需求突出,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成长辅导专题教育方面,学生最希望加强专业前沿认知教育,然后依次是专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成长故事分享、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

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及确定具有较强需求,其中,42.73%的学生有“职业目标决策与行动实施”需求,26.60%的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求,21.78%的学生有“自我认识与专业认知教育”需求,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高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

综上所述,当今高校学生在成长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意识不强、目标定位不准确、行动计划不具体、执行计划动力不足等方面。同时,他们对专业认知、职业目标决策、成长辅导与咨询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需求比较强烈。从学生现实需求不难看出,由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雄厚、社会实践平台不充足等诸多因素,难以满足学生在自我认识、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职业行动等重要成长发展阶段和大学角色转变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系统教育及全面指导的需求。因此,构建“教育内容贴近社会需求、指导服务针对个性特征、职业规划结合所学专业、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教育体系贯穿大学全程”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自主规划为主体,应贴近社会需求、针对个性特征、结合所学专业、贯穿大学阶段[5]60-62,具有全程性、个体性、实践性,不同阶段讲授不同内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指导服务,不同专业提供不同实践性平台。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全程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人岗匹配”与“职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统合“4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以“4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分“4个阶段”实施;以“1+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为途径,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有机融入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2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具体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全程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框架图

(一)构建全程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构建是以“人岗匹配”与“职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统合“自我认识”“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行动”等4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以“启发式”“项目式”“体验式”“个体咨询与辅导”等4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形成立体式、全程化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全程化。一年级(自我认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意识与自我探索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规划意识和职业意识,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进行全方位自我探索,以职业导师为主体,开展理论教学。二年级(职业探索阶段)开设专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模块,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环境的宏观与微观现状,以专业导师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辅以理论教学。三年级(职业决策阶段)开设职业决策方法模块,指导学生利用CASVE循环、SWOT分析法、决策平衡单等方法确定职业目标,引导学生针对性获取实现职业目标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以实践导师为主体,开展实践教育。四年级(职业行动阶段)开设就业指导模块,包括就业程序、形势与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职业岗位选择等内容,帮助学生试水就业市场、竞聘就业岗位和最终成功就业,以实践导师为主体,开展实践教育。

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实践教育具体化。一年级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开展自我探索;同时,通过人职测评、职业体验、专业导航、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开展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取向有个全面认识。二年级以项目式教学为主,以调研报告、项目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就读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领域,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和能力要求,为职业目标选择奠定基础。三年级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开展选择性实践教育,即通过虚拟职场模拟、平时兼职和假期短工、意向职业企业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澄清自我、认知职业,从而客观、科学地抉择职业目标,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能力提升。四年级以个体咨询与辅导为主,开展就业政策、形势、技巧、选择等方面的就业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为学生求职应聘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

(二)创新全程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理念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理念创新,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1+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能同效、育人内容同质”[7]13-14,两者有机结合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持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150-151。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新生适应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规划意识教育等思政专题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唤醒规划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就业指导开展就业心理健康和职业心态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在教学方法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用户体验、项目范式、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教育。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依托所学专业,因为不同专业的职业上升途径不一、薪资水平不一、社会需求不一、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不一,所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实施路径也不同,这为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条件。通过推行相近专业共同教学,确保教师以相关专业成功个案所呈现出的有效职业发展路径,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路线中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行业杂志查阅,促使学生能真正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专业方向的课题研究、申报创业项目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业和全面了解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要。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一种很好的真正了解自己的方式。高校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发展清晰的自我形象,找到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之间的联系,用更复杂的方式思考自我。”[9]20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了解自己,提高职业环境的探索效果。发挥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加兴趣社团、志愿服务和兼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友交流,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环境和工作世界并熟知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入职体验、岗位实习、就业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于强调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的短期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和创业引领以实现终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教育。事实上,“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针对学生职业选择、发展的终身教育和全程教育,二者教育内容的互相融合,既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契合了创新发展的理念,是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有效就业和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10]156。因此,高校应通过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形成从被动地接受职业变成主动创造职业的就业观念;开展SYB培训和创业指导,构建全面的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利用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项目申报研究,开展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评估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对自身知识和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增强。

(三)健全全程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障机制

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自我认识、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目标决策、行动计划、评估与调整和再评估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高校着重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个体辅导能力;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督促机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其职业规划落实和行动实施。

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师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执行者、开发者和建设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主体。目前,以辅导员为主的单一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需要建设一支由专业知识渊博、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化职业指导经验丰富的“职业导师”“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组成的“三师型”师资队伍,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教育质量与效果。打造“职业导师”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教师资源,以辅导员为主体,通过定期组织参加如北森TTT和GCDF、国家级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创新创业教育的KAB、SYB、SYIB等培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个体指导能力。打造“专业导师”旨在以“课程思政”实施为契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打造“实践导师”旨在通过将高校全面融入社会,推进校企深度联合办学,以校友和企业人力资源为主体,形成企业和社会联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友成长经历、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了解以及对未来职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熟知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体验职业岗位、了解行业发展等形式实施职业引导教育,邀请企业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创业项目指导、见习实习岗位提供、岗位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组织维度和个人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11]136-139。如何发挥两个维度的作用,对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针对组织维度,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个人维度,可以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职业体验周、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及假期社会实践等,以荣誉奖励、资金支持、用户体验及职业践行等方式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潜能,调动学生主动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反馈和督促指导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促进职业规划的科学评估修正和有效实施。因此,在“自我认识”和“职业探索”阶段,可以通过MBTI测试、霍兰德兴趣类型测试、能力倾向测试、职业技能测评等评估类型工具,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世界,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档案,并对学生所反馈问题给予回复与指导,帮助其完成探索阶段的任务;在“职业决策”阶段,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决策工具进行职业目标决策,并督促其及时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在“职业行动”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类型,通过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的方式给予学生全面分析指导,找出问题所在,并就出现的问题督促学生进行合理调整和及时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合理规划。

总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提高学生人职匹配度和职业幸福感,这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构建全程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举措,在这一体系下,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分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全过程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