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双一流”高校的实证研究
2021-11-05张彩铃李源信
邓 洁 张彩铃 李源信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重庆 400054)
0 引 言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激励下,我国高校专利申请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专利持有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沉睡专利,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我国高校在2019年获得授权的专利有13万件,而成功转化的专利仅4209件,当年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约2053亿元,专利转化收入仅34亿元,转化比例和转化收益均亟待提高。
为了提高高校专利转化实施效率,我国借鉴美国的拜杜法案在宏观制度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通过调整高校专利的产权结构,激励高校发明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与运用。其中标志性的改革措施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在法律层面明确将国家资助完成的专利成果授予科研单位。然而,《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9年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高校有效专利的许可仅占2.9%,专利转让仅占3.2%,仍显著低于企业及国外高校,也进一步反映出单纯改革专利所有权制度,并不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利用,仍然存在其他限制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
有学者指出,低研发水平、非正常目的申请的低质量专利阻碍我国高校专利的应用[1]。《2019年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时间低于企业平均维持时间,进一步印证了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存在的问题。虽然学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对高校专利转化具有有益效果, 2020年2月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也体现了通过提升专利质量以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的政策思路。但是实践中迫切要解决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专利质量以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实施,这就需要对专利质量影响专利转化的微观机理及影响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检验。
直接聚焦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影响专利转化机理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并且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也因研究所选择的专利质量内涵、测度指标及高校范围的差异,得到不一样的实证结果。因此,有必要在明确专利质量内涵、维度及属性的基础上,全面检验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识别异质性影响效应及其作用因素,以期为促进高校专利转化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参考。
1 文献综述
1.1专利质量及专利转化的内涵我国学界对专利质量内涵的理解主要持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专利质量是指技术本身的质量,完全由技术的先进水平所决定[2];第二,专利质量是指专利为权利人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3];第三,专利质量是指专利在法律效力方面的稳定程度[4]。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利质量是指满足专利的三个重要特征,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满足说明书充分披露要求的程度[5]。显然,专利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有多维性,其既受技术本身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专利申请水平的影响,还与专利审查水平具有紧密联系。任何一个维度仅能反映专利质量的一个方面。
专利转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专利转化仅指专利的产业化,即对专利进行开发应用以制造新产品、形成新工艺的过程[6]。广义的专利转化包括专利技术产业化,还包括专利技术商业化、资本化[7],即专利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等均可被视为专利转化。乔永忠等[8]也认为,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宜将专利转化视为广义的概念,也即专利转化既指直接实施专利的过程,又指通过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等交易方式转移给他人实施的过程。本文采用广义的专利转化概念,研究高校专利转让和许可过程中专利质量的影响效应。
1.2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高校本身的职能定位是教育与科研,相对于企业,产业化实施并不是高校专利转化的主要途径,高校往往需要通过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作价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实现专利的转化。现有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效率低主要是由于技术转移不畅所导致的[9]。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现有研究将制约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因素分为两类:其一为高校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高校“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转化”的价值观念[10]、高校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足[11]等;其二为市场和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转移制度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建设不完善、技术转移主体沟通不畅意愿不强等[9]。
但是,上述因素对高校专利转化产生影响是需要以专利质量作为中介发挥作用的。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会对其所申请专利的质量造成影响。高校中的评价考核体制普遍不重视专利技术转化的指标,将使得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仅以获得授权为目的,而忽视专利的质量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导致获得授权的专利存在保护范围过小等问题,不利于专利技术的转化[12]。另一方面,高校专利质量过低引发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作为需求侧的企业对于高校专利的总体期望值不高,双方合作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变少,从而减弱高校与企业之间、双方科研人员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对高校专利技术的转移造成更大制约[13]。
1.3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高校专利转化相关的实证研究方面,大多关注研发投入[14]、政策效应[15]、区域差异等维度[16],较少有实证检验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影响效应的研究。由于直接研究专利质量与专利转化关系的文献较少,只能从专利质量评价的研究中一窥不同学者对专利质量与专利转化关系研究的结论。杨登才等[17]使用熵权法研究发现,专利作价入股等专利转化情况指标在专利质量评价中具有很高的权重,因此可以认为专利质量与专利转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李欣等[18]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时,却在最终得出的指标体系中将专利转让次数指标剔除,表明专利质量与专利转化之间缺乏相关性。
在研究不同维度的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方面,现有研究观点并不一致。金玉成[19]研究了专利的技术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发现专利技术质量越高时越容易实现转让和许可。但是,李良成[20]分析政策工具,认为专利的技术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是多重的,例如专利技术越先进,专利转化的风险就越高,专利转化则更困难。温芳芳等[21]研究发现,高校的发明专利相比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含量更高却更难转化,从侧面证明了专利技术含量对高校专利转化有着负面影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集中于分析专利技术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专利质量具有多维属性,仅对专利质量的单一维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专利质量的其他维度,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此外,已有学者关注到不同条件下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朱容辉等[22]研究发现高校的合作类型会对专利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专利转化效率的差异。姜南等[23]的研究也指出,高校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在转化效率上存在差异,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也具有异质性。
综上所述,虽然专利质量提升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在理论层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基于我国高校专利实践的实证分析结果却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必要全面检验不同维度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厘清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作用机理,为我国制定专利转化政策、提升高校专利管理和转化能力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 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选择及模型设计为识别专利质量差异导致的专利转化水平差异,本文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法[24],构造一个“反事实”自然实验框架,在控制组中找到与处理组高质量专利i各种特征最相近的低质量专利i’,消除i与i’之间专利质量以外的特征差异后,估计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净效应。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平均处理效应可表示为:
ATT=E[Yi-Y0i|Di=1]
=E{E[Yi-Y0i|Di=1,P(Xi)}
=E{E[Y1i|Di=1,P(Xi)] -E[Y0i|Di= 0,P(Xi)] |Di=1}
其中,ATT表示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平均处理效应;Yi表示第i件专利的转化结果,Y1i和Y0i分别对应处理组和控制组第i件专利的转化结果;Di表示专利质量;Xi为影响专利进入处理组或是控制组的变量,P(Xi)表示专利进入处理组或控制组的概率。
2.2变量设置a.结果变量。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主要方式是专利转让及专利许可,因此本文以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两个指标表征高校专利转化结果。b.处理变量。专利质量具有模糊性,难以量化,因此本文选取专利维持时间作为综合专利质量的代理变量[25],维持时间大于6.6年的专利为高质量专利,进入处理组,否则为低质量专利,进入控制组。c.匹配变量。 倾向得分匹配法中的控制变量指对个体进入处理组(高质量专利组)还是控制组(低质量专利组)产生影响的特征变量[26]。结合理论分析及现有实证研究[27-36],本文将控制变量划分为技术质量、申请质量、审查质量三个维度。其中,专利技术质量指一项专利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创造度和贡献度。申请质量的作用体现在由技术创新成果转变为专利权的过程中,高水平的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有助于为创新技术界定一个最优的权利范围,更合理的布局,从而更好地将专利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专利审查质量代表专利审查的水平,直接关乎专利权的法律稳定性,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专利权稳定性越高,意味着越低的交易成本[27]。审查质量反映了专利权法律维度的质量。各维度专利质量表征变量及变量说明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及变量说明
2.3数据获取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双一流”高校在2009-2014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从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集专利特征及转化数据,删除缺漏值及剔除明显不符合实际的观测值,最终获得109 687个研究样本。
在研究样本的时间选择上,2008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高校在专利转化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为避免制度变革引入的系统性影响,本文选择2009年作为数据选取的时间起点。此外,《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显示,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时间为6.6年,因此,选择申请时间距今6.6年以上的专利为研究样本,即各高校2014年以前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的专利。专利类型选择上,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经过实质审查,相对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含量较高,专利权更稳定。此外,发明专利也是我国高校专利产出的主要类型,因此高校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表2为“双一流”高校2009-2014年发明专利转化情况,从数量上看,高校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利转让数量也逐年增多;从比例来看,高校发明专利转让率为6.66%,专利许可率为1.32%,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转化专利占比92.13%,高校专利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2 “双一流”高校各年份发明专利转化情况
3 实证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将研究样本根据专利质量分为处理组与控制组,其中处理组样本数52 309,控制组样本数57 378,各维度专利质量的表征变量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续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对比处理组与控制组发现:a.技术质量方面,处理组技术先进性均值为7.62控制组技术先进性均值为7.01,表明相对于低质量专利,高校高质量专利技术先进性更高。b.申请质量方面,高校专利的首项权利要求平均字数普遍较多、权利要求数及权利稳定性普遍较低,相较于高质量专利而言,低质量专利首项权利要求平均字数更多、权利要求数更少、权利稳定性更低。c.审查质量方面,处理组的平均审查时长为20.32,控制组为21.25,低质量专利的审查周期总体长于高质量专利。总体而言,处理组与控制组在专利转化数量及个体特征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还需要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或减小两组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再具体分析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
3.2控制变量筛选倾向得分匹配通过预测一件专利成为高质量专利的概率(PS值)实现匹配。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及现有研究初步设置13个控制变量,为了增强各变量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及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在进行匹配前,采用Logit回归与逐步回归筛选对专利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作为最终的控制变量。为了提供更可靠的控制变量筛选依据,本文在回归分析时控制了技术领域、申请年份等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Logit回归、逐步回归结果,发现权利要求数、引证次数在两个回归模型中均未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不是区分高质量与低质量专利的关键特征,不能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匹配。因此,在剔除权利要求数及引证次数后,选择合作规模、合作类型、审查时长等11个变量作为倾向得分匹配的控制变量。
3.3倾向得分匹配估计
3.3.1 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总影响效应 确定控制变量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总影响效应。本文分别使用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核匹配三种不同方法根据筛选出的匹配变量对低质量专利及高质量专利进行匹配,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总影响效应
结果表明,在不同匹配方法及参数设置下,专利质量对专利转让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布在5.94%~6.52%之间,专利质量对专利许可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布在1.57%~1.66%之间。由此可见,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让、专利许可提升的净效应显著为正,但是专利质量对专利转让的促进作用比对专利许可的影响更显著,这一结论在使用三种匹配方法进行匹配后都是一致的,具有稳健性。专利许可与专利转让的本质区别在于专利权属的不同,这意味着他人获得专利转让需要比获得许可支付更多的费用,同时这也要求转让人提供更高质量的专利。因此,专利转让对专利质量的高低更敏感,故而专利质量对专利转让的影响效应更显著。
3.3.2 不同维度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 专利质量具有多维性,本文将专利质量划分为多个维度,分别估计不同维度的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从专利质量的不同维度为探索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针对性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本文借鉴Alan(2019)[37]使用的变量分离方法对三个维度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进行估计,具体估计结果如表6。
表6 不同维度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
在不同参数设置下,专利的技术质量、申请质量、审查质量提升均能促进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以专利转让为例,净效应区间分别为6.67%~6.68%,5.97%~6.52%,5.85%~6.47%,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同一参数设置下,专利的技术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净效应值最大,申请质量次之,审查质量最小。专利技术质量每提升一单位,高校专利转让概率平均提升6.67%,专利许可的概率平均提升1.65%。
这一实证结果与《2019年报告》的调查数据相一致,调查显示97.7%的高校专利权人认为技术研发水平是影响专利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只有18.3%和21%的人认为专利代理和专利审查的质量是主要因素,上述比例显著低于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申请质量和审查质量提升对高校专利转化率的提升作用未被充分激发。
技术质量是专利转化过程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技术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竞争优势。申请质量、审查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通过优化专利权的排他性来强化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利的信号机制,化解专利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对专利转化过程的制约。高校创新主体在专利布局、撰写及法律稳定性等维度的专利质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3.4影响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3.4.1 专利质量影响效应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异质性 有学者指出,当不考虑专利技术领域而评估专利的可转化性时,准确度会显著下降,因此有必要将技术领域纳入研究中,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38]。因此,为识别专利质量影响效应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异质性,本文以IPC主分类号为技术领域的分类依据,将高校专利分为A-H 8个组,估计不同技术领域下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平均处理效应,具体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专利质量影响效应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异质性
整体而言,在农轻医及电学等领域,专利质量提升能显著促进高校专利转化;在化学、冶金等领域,专利质量的平均处理效应虽为正值,但低于全样本专利转化提升水平;而在纺织、造纸领域,专利质量提升对高校专利转化无显著影响。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领域对专利技术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例如医学、电学、化学等技术领域的产业大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受到法律保护,因此专利质量在上述行业领域内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更显著。此外,不同领域对高质量专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技术更迭频繁、专利交易活跃的领域,专利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也更为显著。
3.4.2 专利质量影响效应在不同合作类型下的异质性 高校除了独立申请专利,还会与其他主体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成为专利共同申请人。有学者基于资源基础观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在技术研发时与不同主体合作会产出不同质量的专利,从而有不同的专利转化结果[28]。也有学者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认为高校与高校的合作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专利质量产生不利影响[39]。另外,有学者通过泊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校与企业合作会对专利质量产生正向影响[40]。高校专利活动的合作类型对专利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区分高校在专利活动中的不同合作类型,根据同一专利各申请人的类型划分出未合作、高校-企业合作、高校-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高校-其他合作四种类型,分析专利质量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见表8。
表8 专利质量影响效应在不同合作类型下的异质性
从不同合作类型的样本量看,高校独立申请的专利占比最高,这些非合作申请专利的质量对专利转让及专利许可的影响较小,均低于全样本的水平。高校-企业合作专利的ATT值分别为0.0833、0.0169,表明当高校与企业合作时,专利质量提升对高校专利转化的促进作用最显著。高校-其他合作专利的ATT不显著。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是:一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助于信息交流与资源互补,产出更高质量、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利,从而校企合作专利更具转化可能性。二是高校与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专利转让、专利许可行为存在投机空间。例如,一些高校的考核评价将专利转化指标化,部分高校人员为换取资助或奖励,忽视专利质量,将未转化专利在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进行策略性转化,从而高校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专利的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程度较小。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现有研究从单一维度研究高校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基于上述情形,本文将专利质量进一步细分为技术、申请、审查三个维度,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分别检验各维度专利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单独影响效应,以及专利综合质量对专利转化的总效应。研究发现:
a.综合专利质量提升对高校专利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专利质量对专利转让的促进作用比对专利许可的影响更显著。b.技术、申请及审查维度的专利质量均会对专利转化产生影响,技术质量的净效应值最大,申请质量次之,审查质量最小。c.上述影响效应在不同领域、不同合作模式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专利质量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程度在农轻医及电学领域最显著, 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出专利的质量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效应最大。
上述新的研究发现合理解释了已有研究结论相互冲突的原因, 理论上扩展了现有研究对高校专利质量影响专利转化机理的认识。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高校在专利质量管理和专利转化工作中,应遵循“质量导向-过程控制-突出差异”的管理思路,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综合专利质量意识,强化对专利技术质量和申请质量的过程管理。例如,技术研发前进行专利导航、专利技术分析、风险评估等工作,为技术研发保驾护航;专利申请前进行科技成果披露、技术评估,同时加大高校在专利代理服务方面的投入,提高专利文件的撰写水平,充分发挥申请质量和审查质量对专利转化的促进作用。
第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避免专利转化指标滥用。高校在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应当避免“一刀切”式评价标准,注重区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差异,灵活、合理地将专利转化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同时,为了避免非正常专利申请,压缩策略性专利转化行为的投机空间,必要时应当将专利质量指标与专利转化指标相结合进行考核,确保高校专利有效转化。
第三,优化高校专利管理机制在校企合作研发全流程的嵌入机制。一方面,高校专利机构通过优化专利流程、质量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识别潜在校企合作研发伙伴,促进校企研发过程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将专利申请质量和法律质量管理深度嵌入校企双方研发合作全流程,充分发挥专利质量在专利转化中的信号机制和信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