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或支架难以通过时补救性应用“伙伴”导丝技术与GuidezillaTM延长导管的对比研究
2021-11-05郑法宋琪路长鸿廉哲勋
郑法,宋琪,路长鸿,廉哲勋
经桡动脉入路的PCI已成为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依从性好、并发症少等是其主要优势,但复杂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包括但不限于极度迂曲病变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钙化病变等]仍是目前介入手术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伙伴”导丝技术(BWT)和使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均是临床中较常用的提高球囊、支架通过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补救性应用BWT与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手术时效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获得有效证据进而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球囊或支架难以通过病变的患者,应用BWT或GuidezillaTM延长导管辅助球囊或支架通过靶病变并完成介入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史等一般性资料;以及入组患者的靶血管、靶病变类型、造影剂用量、放射线剂量、靶病变特点(钙化、迂曲、弥漫等)、PCI的手术时间等数据,共50例患者,其中导丝组和导管组各25例。入选标准:①根据冠脉造影诊断为B型、C型病变(ACC/AHA指南),且需行PCI治疗的患者。②在指引导管支撑力不足情况下,选择“伙伴”导丝技术或GuidezillaTM延长导管两种不同技术方法增强指引导管支撑力。排除标准:①左主干分叉病变、CTO病变;②心功能Ⅳ级(NYHA);③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④预计存活时间<1年。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操作方法“伙伴”导丝技术(BWT):在PCI过程中, 先沿冠脉血管置入第一根冠脉导丝,送至冠脉远端,再沿第一根导丝置入第二根冠脉导丝,同样送至远端,第二根导丝可以是普通工作导丝,也可以是强支撑导丝,这样既提高指引导管稳定性,也能提供滑道作用,减少球囊或支架在冠脉内的摩擦力,帮助球囊或支架通过靶病变成功完成手术[1]。GuidezillaTM延长导管使用方法:在PCI术中,将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无创头端沿固定的导丝末端装载上去,助手固定导丝末端,术者松开止血阀并推送GuidezillaTM延长导管进入指引导管内,在GuidezillaTM导管完全进入止血阀后,继续推送海波管至标记点附近,在X线透视下,将GuidezillaTM延长导管继续推送至指引导管远端,进入靶血管的相应位置。
1.3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丝组与导管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共纳入50例患者,导丝组25例,其中5例治疗失败[2例通过BWT未成功将支架送至靶病变处,改为使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后顺利完成手术,3例尝试多种技术介入仍未成功,改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导管组25例,1例介入未成功行CABG。对比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统计学差异无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对比
2.2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分析患者的靶血管分布情况,其中右冠发病率最高(48%);其次为前降支(36%);回旋支最少(16%)。靶病变分型方面,所有患者均为C型病变(ACC/AHA指南);靶病变特点方面,合并有钙化、弥漫病变、迂曲病变12例(24%);合并钙化、弥漫性病变15例(30%);合并钙化、迂曲病变2例(4%),弥漫病变合并迂曲病变5例(10%);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数据,导丝组和导管组靶病变中钙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0% vs. 66.7%,P>0.05)、弥漫病变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vs. 95.8%,P>0.05),迂曲、成角病变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 vs. 54.8%,P>0.05);介入术中支架难以通过靶病变37例(导丝组19例,导管组18例);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13例(导丝组6例,导管组7例),表2。
表2 两组患者靶血管、靶病变特点、球囊(支架)输送困难比较
2.3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本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导丝组25例中,20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80%,5例治疗失败(3例使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继续手术介入成功,2例介入失败转至心外科行CABG治疗);导管组25例中,24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96%,1例介入未成功,采用其他方法亦无法完成介入治疗,最终转至心外科实施CABG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放射线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手术中均无急性并发症发生(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放射线剂量对比
3 讨论
随着桡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发展,尤其是桡动脉专用器材的不断研发,股动脉入路可获得强支撑的优点逐渐被弱化,目前常用提高桡动脉入路的导管支撑力和器材通过性的方法有:①增强系统支撑力,如选用强支撑的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应用子母导管[2],采用指引导管深插[3]、球囊锚定[4]、内膜下远端锚定[5]等技术;②减少球囊或支架在血管中通行的摩擦力,如“伙伴”导丝技术(BWT)[6,7]、对病变进行充分预扩张、多导丝挤压斑块、导丝切割、采用Tornus导管等[8-11];③对钙化或严重纤维化病变进行旋磨或旋切术以减轻钙化及斑块负荷[12]。
BWT最早于1997年Carlson等[13]报道了“伙伴”导丝作为一种新颖的技术被应用到临床,促进支架跨过靶病变;张书富等[14]报道了23例患者的小样本量研究,指出BWT在冠脉介入中安全有效;徐泽生等[7]对BWT做了进一步研究报道,选取33例患者,从冠脉开口起源异常或开口病变、冠脉严重迂曲或成角钙化病变、越过支架放置远端支架、冠脉弥漫性病变或远端病变、防止支架再狭窄病变球囊滑动、辅助后扩球囊通过病变、加强桡动脉路径指引导管的支撑力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王晓群等[15]则强调经桡动脉的BWT的应用;综上研究报道,BWT在处理开口、弯曲、成角、钙化、再狭窄等复杂冠脉病变时,可有效辅助球囊或支架通过靶病变。本研究中导丝组术中无并发症,手术成功率80%,其中2例转换为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后完成手术,3例尝试多种技术后仍未成功,转至CABG治疗,证实BW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GuidezillaTM最早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因其拥有更大的内径(0.057 in or 1.45 mm)和更小的外径(0.066 in or 1.68 mm)以及良好的深插性,在各大中心广泛应用。本研究靶病变中钙化病变27例(导丝组11例,导管组16例),迂曲病变24例(导丝组11例,导管组13例),弥漫性病变41例(导丝组18例,导管组23例),因部分靶病变合并两种或三种病变特点,本研究结果与Ma等[16]研究,严重的近端钙化(37%),其次是弥漫迂曲(10%),CTO病变(45%)和既往近端支架植入史(4%)和冠脉异常(4%)有出入,可能与统计方法及不同区域患者群体特点有关,本研究将CTO病变作为排除标准,故不属于本研究范畴;本研究发现靶血管发生率最高的是右冠(48%),其次是左前降支(36%)和左回旋支(16%),与Ma等研究(RCA 48%,LAD 35%,LCX 17%)结果一致;本研究导管组手术成功率(96%)与Ma等(99%)、曾繁芳等[17](98.6%)、胡铂等[18](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主要对BWT与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球囊或支架通过困难时补救性应用的对比研究,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和放射线剂量方面完成比较,三者结论中导管组较导丝组均值大,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2,P=0.499,P=0.175);2例应用BWT未成功,但其转为GuidezillaTM延长导管使用球囊掘进技术[19]使GuidezillaTM延长导管越过靶病变或靶病变近端,并成功实施支架植入。因此,在手术成功率方面GuidezillaTM延长导管要优于BWT(96%,80%)。同时,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CTO病变中应用非常广泛,Ma等[16]、曾繁芳等[17]、刘芳等[20]不同研究中均强调了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CTO病变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CTO病变的导丝通过率。
两组均可有效提高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明显增强指引导管的支撑力,尤其在球囊或支架难以通过病变时补救性的应用,且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更高难度的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其优势或可更明显。
本研究虽然对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尚有一定局限性;①术者技术水平、导丝或导管应用的熟练程度其一致性、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②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