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组管理联合团体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影响

2021-11-05姚燕芳王云仙莫慧娟姜杨王燕徐艳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群组精神分裂症团体

姚燕芳 王云仙 莫慧娟 姜杨 王燕 徐艳飞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药物、家庭及社区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常出现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存在诸多烦恼,甚至回避社交。缺乏社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加速病情恶化及慢性衰退[1]。安全感是对身体或心理可能发生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激时的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与可控制感;反映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院环境、医务人员的肯定态度,是一种良性的、积极的自我心里暗示和精神康复[2]。群组管理模式与团体训练模式能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患者自信心、积极性和生活质量[3]。本文探讨群组管理联合团体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35 例。男30 例,女5 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9.17±6.38)岁。病程5~34 年,平均(11.9±5.31)年。文化程度:小学10 例,初中10 例,高中(中专)13 例,大学2 例。纳入标准:符合ICD-10 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病程≥5 年,自知力部分存在,对治疗配合,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年龄20~69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排除标准:急性精神分裂症;智商<70 分;语言沟通障碍;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伴严重脑、肺、心、肝等躯体疾病。本项目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训练准备:成立康复群组训练团队,共由6 人组成,组长、主持人各1 名,分别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担任,成员4 名主管护师与护师(其中1 名心理咨询师为观察员)。组织协调、方案设计、实施及总结由组长总负责。每次训练活动的逐步实施由主持人负责,其他成员配合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后期观察、活动评价,每次活动中的记录、观察及量表培训及指导由心理咨询师负责。团体训练活动围绕“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每次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组8~10例,训练时间50~60 min/次,1~2 次/周,共5 周。(2)训练实施:团体训练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1 阶段:热身训练阶段(8~10 min),3 名护士与患者围坐一圈,组长问候大家后,以改编的“手指操”进行热身,使大家尽快融入。第2 阶段:交流互动阶段(35~40 min),每次均以自我介绍开始,在组长的鼓励、引导下,大家轮流或主动发言,5 周训练主题依序为:①开放自己,介绍自己的姓名、病区、年龄、家乡、兴趣、爱好等,便于队员相互了解。②关注他人,选一位自己想跟他做好朋友的队员,说说我眼中“好朋友”的特点,表明自己对特定队员的关注。③夸夸自己,跟大家说说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特长,通过自我肯定的评价,进一步自我开放、促进自我接纳,同时增加队员间相互了解与信任。④肯定他人,说说我眼中“好朋友”的优点,通过发现队员的“美好”,更助于接纳他人,促进好友结对。⑤组织主题座谈会,让大家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包括此次参加团训活动所见、所想等,最后相互握手、拥抱、合影。第3 阶段:健康宣教阶段(8~10 min),每次选择一个主题,分别以“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个人交往仪表礼仪、微笑的魔力、沟通互聊的选题、有效合作三要素”等依次展开。在训练过程中耐心、反复指导示范,宣教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最大可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有效寻求支援的能力,促进安全感,增强治疗和康复信心。(3)训练反馈:护理人员在训练前充分了解参与训练活动患者的爱好、兴趣、特长、个性、病情及家庭等情况,每次训练期间观察员实时记录患者的表现,训练结束后,根据患者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阳性强化物正性刺激,予以肯定增强信心。

1.3 评价方法(1)应对方式量表:选择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该量表Cronbach’s Ot 系数分别为0.90和0.89,包括2 个维度(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该种应对方式。(2)安全感量表(SQ)共16个项目,因子Ⅰ-人际安全感因子,共八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因子Ⅱ-确定控制感因子,共八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记分方法为五级评分: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中性或不确定,D.基本不符合,E.非常不符合,分别记为1、2、3、4、5 分。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57和0.870。(3)评价方法:课题组人员先进行培训,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评定,Kappa 系数≥0.8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群组管理联合团体训练干预5 周前、后,患者应对方式评分、安全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TCSQ量表、SQ评分比较[分,()]

表1 干预前后TCSQ量表、S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形成缺乏信任感与安全感的倾向性,更易表现出冷漠、孤僻、胆怯等人格特征,且这些特点将伴随患者延续终身[4]。本资料结果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感缺乏,在精神科临床治疗、康复及护理工作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安全感,针对性加强心理支持与康复训练,尽可能发挥患者潜能与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个体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面临压力时是否会产生情绪反应,采取回避态度的消极应对者感知的负担相对较高[5];无足够安全感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不敢信任他人,并尽可能回避他人,不能较好地接纳自己,易对自己做出负面的个人评价。本资料结果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习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激励措施与团体的力量,创建积极氛围,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积极应对训练。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病情、药物、封闭的环境等长期影响,会使其社会功能逐步退化,易对未来失去信心,且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本资料结果显示,患者安全感相对较差,应对时习惯采用消极应对为主。群组管理是集群体与个体化治疗、管理、健康教育、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慢病管理模式,能较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行为规范、始动性缺乏状态、自我效能感、健康信念及社会功能[6]。团体训练能有效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7]。群组管理联合团体训练通过引导患者逐步自我开放、肯定并接纳自己,鼓励与他人的交往、合作等,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的提升,增强安全感。

猜你喜欢

群组精神分裂症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