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05吴琼
吴琼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新工科”的深入开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工岗位对于毕业生的期待不仅仅止步于拥有单项优秀的专业或技能,更需要的是工科协同、艺工交融和文理渗透、全面发展的毕业生。面对“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由此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目前对就业心理的研究多倾向于不良就业心理或者对心理问题的描述和概括。如王季桃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同一性混乱,严重的抑郁心理等心理问题。实际上,大学生就业心理是一个宽泛概念,且目前没有统一界定。本文以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文献法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初步研究。研究使用的测验量表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认知、就业压力感等方面来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揭示其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在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就如何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他们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有所帮助。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认知、就业能力方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从而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般特点。
2 “新工科”建设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2.1 “新工科”对就业准备的要求
“新工科”提倡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应用知识,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最终构筑起人才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然而,目前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学习非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就业知识技能准备仍然单一、不足。
新工科建设需要大批跨学科交叉的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更加充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根据职业理想合理规划。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了解“新工科”背景下企业的用人需求并。第三,构建合理的“新工科”知识结构。第四,更加注重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2.2 “新工科”对就业观念的要求
就业观念是指大学生在选择某一职业时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据调查,在回答“大学生毕业后去向的选择”时,72.5%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但对于从事何种职业,只有21.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在本次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毕业打算,或迫于压力继续考研,或随波逐流,随行入市。反映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尚未成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第二方面,大学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调查过程中大学生择业意愿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占了89%;希望就业的单位类型,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保守,就业地区主要考虑一线城市,大学生生对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多元化就业选择等接受程度较低。
“新工科”建设是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升级变化、经济发展的产物,发展新经济必然会催生出一批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交叉的新产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会促进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这就要求“新工科”建设必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改变“求稳”心态,与新工科要求相匹配。
2.3 “新工科”对就业认知的要求
就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能力、职业、就业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就业认知就产生出不同的就业心理。从就业认知上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较差,不能对自身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足,缺少对就业政策和形势的了解;对职业的认知不足,不了解所选择的职业特性,在择业时出现盲目从众,不务实际的就业心理。
“新工科”的不断深入要求大学生对自身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自己能否胜任,自身能力存在哪些不足要有清楚的认识;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需要有更为清晰的判断;大学生需依据自身的真实水平制定职业规划,为避免盲从,需在求职前做好心理建设。针对求职期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就业压力、期望与落差、观念不合理、人格缺陷和就业心态等进行深化学习,客观认识就业的形势,准确认知职业发展期间付出和回报的关系,以长远利益为重,逐渐掌握更高水平的交往技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需掌握自我转移、松弛训练、自我慰藉等方法,有效疏导心理的冲突。此外,还应注意深层次地研究所选职业的特性并相应地调整,树立良好的职业认知。
2.4 “新工科”对就业能力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呈现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择业意识落后、专业素质低,操作能力差、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创新能力缺乏等特点,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上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状况。
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中明确要求,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根据之前有学者调查结果中出现的例如创新能力缺乏、实践能力较弱、拓展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等方面所体现的不足之处,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当前所形成的普遍就业心理问题,高校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就业心理的辅导工作,依据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当前和未来、时代就业需求和大学生需掌握的技能、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等几方面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论述。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期间所面临的问题,鼓励学生成为掌握1+N 特长的新青年,并持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强化疏导心理压力的能力。
3 结语
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面对新工科背景下“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由此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各个高校不仅能够看清这一问题,还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应对策略,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心理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信心,需要结合有效的措施,全面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科学地进行就业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就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