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绍兵:不止音乐
2021-11-04任丽姝
任丽姝
〔摘 要〕在绍兵的认知里,歌要“接地气”,人要懂变通,路要慢慢走。这位崭露艺术锋芒的曲作家,能跟我们分享的,不止音乐。
〔关键词〕绍兵;音乐创作;不止音乐
“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山上的格桑花开得好美丽,我要摘一朵亲手送给你。”只要你听过《姑娘我爱你》这首歌,那么一旦前奏响起或者看到歌词,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跟随着音乐的韵律吟唱起来。这首在2010年风靡全国,创造了彩铃下载奇迹的“神曲”由绍兵作曲,余启翔作词。2008年中秋节,绍兵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的舞台并演唱了这首歌。两年后,索朗扎西在央视春晚再次演唱该曲,引发了国内民族流行音乐的时尚热潮。
直到现在,在音乐播放平台的《姑娘我爱你》评论区都可以看到听众们对这首歌曲的感怀。有人说听到这首歌就仿佛在草原上骑着马奔向了自己的爱人,有人谈到这首歌是自己爸爸十几年来没有变过的手机铃声,有人感叹这首曲调的悠扬和歌词的热切,人们在《姑娘我爱你》的动人旋律中都在追忆十几年前的金色年代,怀念对自己来说那段独一无二的时光。而这也得益于曲作者绍兵的音乐造诣,让歌曲的旋律承载了这么多的思念与情感。
8月,我有幸见到了绍兵本人。他身材高大,气度不凡,一举一动都颇为洒脱。这样的人能创作出《姑娘我爱你》也不足为怪。在和绍兵交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位成绩斐然的曲作家同大家分享的可不止音乐。
在和绍兵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音乐作品市场化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才算进一步地走向了听众。尽管自己的音乐作品多次登上了央视,他也始终在心底告诫自己平时要多和别人接触,以保证自己的作品始终“接地气”。绍兵特别强调好的音乐作品一定要雅俗共赏,让尽可能多的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对于音乐作品的大众性,绍兵认为其直接表现为大众的喜欢和听众的接受。有内涵的优秀音乐作品才能被受众真正接受,进而经久不衰。大千世界本就参差不齐,也会有人觉得大众流行的音乐作品往往是跌了份、掉了价的。然而,一个音乐作品如果不能与受众产生共鸣,那才是真正的无奈与遗憾。既然一个音乐作品能被大众接受且广而流传,那一般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因而群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而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视自己的受众,不要总觉得受众低自己一等,因为只有受众才是艺术的来源和归宿。
其次,艺术创作者要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既要多采风以感受生活、体味人情,也要通过各项技能的培养来提升艺术素养。
“接地气”的歌曲必须要反映正能量,体现艺术的真善美。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所以艺术从业者要回归初心、追逐本真,才能实现自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不论是作曲、写词,还是书文、演戏,都要努力把你心里的想要传递的内涵表达出来。如果连真实的表达都做不到,别人怎么共鸣?大众怎么喜欢?就像《姑娘我爱你》从最开始的发行到藏族地区的传播,都是自然而然地流行起来的,最后加上主流媒体的推广和央视中秋晚会、央视春晚的演绎,才让其如虎添翼,一炮而红。而绍兵认为这首歌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其大众性和民族性,正是这两点才让这首歌曲风豪放却不失大雅,成为了民族流行歌曲的经典不衰之作。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是《好家风》,这首由他作曲并用他颇具磁性的声音,深情地演唱着“知礼仪,勤读书。修身齐家走天下。严是爱,溺是害。家业兴旺春常在。多积善,懂感恩。厚德载物福泽远,好家风成就幸福的家。”涵养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让歌曲感染听众和“接地气”?就是要对音乐始终保持初心,追求音乐的艺术化,把每一首歌曲真正当作自己的作品去创作。就像上文提到的作品中真善美的表达,在创作这样的艺术作品时,音乐创作者要先过自己那一关。你得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想着去感动别人、打动听众。而这不仅需要坚持的态度,还要付诸努力。追求完美的绍兵一首歌写出来后,会两三天睡不著觉地哼唱着旋律来对调,哪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也在想着唱着,就好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足见其用情之切、投入之深。好的艺术创作者大多如此,他会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投注十分的精力和心血。而绍兵也正是把音乐当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就更能融入其中、乐在其中。也只有享受着音乐的创作者,才能创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作品。
在经济迅速发展、媒介融合的今天,绍兵特别提到了时代变迁所带给音乐的优势。首先是版权意识的重视和加强,其次是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优势下,音乐创作者更要灵活变通,以多样的创作思维来进行音乐创作。
新媒体时代,音乐创作者应该探索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做好音乐创作并进行音乐推广。绍兵特别提到,对于音乐推广不应“妖魔化”,那些认为推广音乐就让作品变成了市场化的商品,不够纯粹的想法就过于老套。音乐推广本身是为音乐服务的,再好的音乐不经推广,也没有人知道。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听众的支持和喜爱,搞音乐都没劲儿。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文化的发展土壤越来越肥沃,国家现在也有了很多音乐项目可以进行申报和合作,音乐创作者也可以多加参与。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就让绍兵觉得成都对音乐产业的支持和重视给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音乐人一定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多进行音乐创作的探索和创新。
除了在音乐方面进行多维探索外,对自我的能力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提升。就好比绍兵其人,不但是作曲家,自己还写词,还经常在演出中进行演唱,有着多重、全能的身份。而对这三个身份的转换,绍兵坦言在游刃有余之外,自己在每个时期也是各有侧重。因为受邀参加的各种明星演出活动较多,所以前几年绍兵的精力多花费在演出上。而近两年,绍兵更多的是沉淀下来,多做一些作品。不管是在作为音乐人的作曲、写词、演出的每个阶段,他都一直在根据实际的生活和时间的变化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疫情期间,没有演出机会的时候,他就待在家里进行音乐创作。三重身份的转换带给绍兵更多的演唱情感,也在写词、作曲的方面给予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而写词、作曲的经验最终又反哺到歌唱的技巧精进。这三重身份所代表的技能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了良性循环。
绍兵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下,音乐创作者还是应该具备多重身份转化的能力培养意识和灵活变通的人生态度,如此,才能让音乐创作更加具有流动性和活力。作曲家不能就只是闭门造车、单纯作曲,而忽略其他艺术技能的培养。像是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技能的精进,都能给曲作者的创作经验提供不少有用的养分,所以不应该也不能够被忽视。而对于现阶段,那些迷茫无措的年轻音乐创作人,他也建议在写词、作曲和演唱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尝试,找准发力点,专精于某一个方面。绍兵他自己也就是在不停的尝试中,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式。而且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是常态,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热爱演唱的歌手在后期转向音乐创作是顺其自然的事,没什么不好;而深谙音乐创作的曲作者和词作者对歌曲演绎,想来也会如鱼得水。但绍兵也告诫道,音乐创作者一定不要去盲目跟风,要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做好自己。不能看到别人成功的发展路径后就去想走捷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文化素养、技能水平等都不一样,有时候所谓的“捷径”反而会成为了错路。要在灵活变通的同时,善于积淀,懂得坚持。
时代在快速地发展,但绍兵却钟情慢节奏的生活,认为人生的路还是要慢慢地走。绍兵留居成都就是因为成都的“慢”生活让他格外中意。少年时绍兵在北京参加大学生歌手比赛,本来可以留在北京,跟汪峰、朴树他们一起做音乐。但对成都的喜爱,还是让他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想法。他情不自禁地感叹,成都真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当然,留在成都的决定和绍兵本就安逸洒脱的性格也离不开,这种慢吞吞、悠悠然的环境让他自得其乐,创作了更多精品,像是《我的九寨》《今生相爱》《次真拉姆》《草原的月亮》《凤求凰》《幸福长寿》《南丝路》《爱的光芒》《水中月亮》《爱琴海》《雪山阿佳》《为你等待》《爱在思金拉措》《幸福的歌》《云朵上的羌寨》《这辈子跟定你》以及给孙楠创作的《梦回大地湾》等。这种缓慢且自得的生活态度有时也会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得以体现。在为谭维维的《等待》作曲時,因为歌词是王洛宾写给三毛的“情歌”,情感细腻、言辞优美,所以,他在慢慢咂摸、细细品读出原作的深意后才进行创作,创作速度或许不慢,但创作过程确实倾注了心血的慢。
绍兵还很喜欢古诗词,小时候就沉溺于古诗词之美而难以自拔。从小到大,他拿来作曲的古诗词,足足写了一个本子。他多次提到周杰伦的《东风破》中所蕴含的东方意蕴和诗词之美,表示自己也在进行类似音乐的尝试和创作。他提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的是音乐的叙事和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谈的是音乐的意蕴和情境。我们中国的诗词底蕴丰厚,绍兵觉得如果能把自己的音乐跟古诗词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就能创作出具有国风意蕴的音乐作品,演绎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绍兵不急于这一时半会儿,正是出于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珍视,他认为更要慢慢地一步一步来。
对于绍兵来说,音乐是他人生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深深地契合在他的生活中。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敢于尝试的精神,会将他的生命演奏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