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祸从天降,美国无人机对阿富汗人的冷漠杀戮

2021-11-04郑旭迎

航空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阿富汗人对讲机伊恩

郑旭迎

8月29日,美军的无人机在距离阿富汗喀布尔哈米德·卡尔扎伊国际机场约4英里处发起了一场空中打击。由无人机发射的导弹精准命中了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内的一辆白色丰田轿车。这是美国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战事中发射的最后一枚导弹。

对此,美国军方表示,这次“正义打击”的前提是,经过了数小时监视后,美军认定该车中装有来自“伊斯兰国”的炸弹,将对喀布尔机场的美军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声明表示,最初表示没有迹象表明有任何平民伤亡……随后,声明就调整了说辞。

不过,这次“正义一击”很快就被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多家媒体和Just Security等智库的多方调查“打脸”:从多个渠道获得的证据表示,此次无人机所认定的“炸弹”实际只是装满水的蓝色塑料水桶,车主正准备将水拉回停水的家中。而车主的身份也不一般:过去14年来,车主一直在一家注册地为美国加州的NG0援助组织工作。而这场无人机打击造成了至少10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7名儿童。

“在空调房中杀人”,美无人机飞行员的“舒适”生活

不过对美军方来说,上述的最后一击究竟是否“正义”,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无关紧要。毕竟这一次,美国军方真正得以从阿富汗这一“泥潭”抽身而去,终于为这场20年的战争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与阿富汗相关的“战地日记”、反思性文章也开始在美国媒体上多了起来。譬如,《华盛顿邮报》就刊登了一篇伊恩·卡梅伦(Ian Cameron)的回忆性文章,讲述作者于2018至2019年间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的无人机作战中心服役的情况。

这篇“战地日记”里,没有炮声,闻不到硝烟、没有迎面飞来的子弹和RPG,更没有行军途中的惴惴不安,以及时刻可能轰然而响的路边炸弹……他在无人机作战中心的服役生活,近乎于普通上班族的“朝八晚四”。

在异常平稳的生活中,有一个“暗露杀机”的细节会提醒读者,这位作者可是身在阿富汗战场:伊恩·卡梅伦与同事在每天交班中必须讨论的一个话题是今天进行了多少次袭击、杀死了多少人、击伤了多少人、目前无人机在哪个区域执行任务、哪里可能有塔利班武装出没(并有开火的可能)……据伊恩·卡梅伦回忆,在这9个月中,他共指挥了250多次无人机空中打击,造成304名塔利班成员丧生、54人受伤。

梅伦在文章中表示,在对目标的打击中,如果任务成功完成、且没有造成平民伤亡,他就会“心安”很多,而控制室内的气氛也会轻松了许多。但他也曾造成过平民伤亡:当时一辆摩托车驾进了目标区,当爆炸后的浓烟散去后,他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具小小的尸体——那是一个孩子。卡梅伦表示,这次“误伤”让他内心饱受煎熬,并生了场大病。

虽然伊恩·卡梅伦饱受内心的折磨,但毕竟他还能继续生活。但那些倒在空袭中的阿富汗平民却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阳光了。

以“反恐”之名,为武装无人机授予“杀人执照”

近期,美国无人机飞行员通过采访坦陈阿富汗战场上的无人机攻击正在经历着“更宽松的规则,多的平民死亡”。“更宽松的规则”,是由于此前面对“伊斯兰国”的威胁、以及此前在多哈谈判期间美国方面需要对塔利班施压等外部大背景下,美国军方将无人机攻击的权限下放了,从战场地面控制站决定发起攻击的条件也更为宽泛了——据这些无人机飞行员的自述,如果发现地面上的阿富汗人穿着战术背心,战术背心中就,可能塞着AK-47的弹夹,这就基本满足了开火条件。

另一个攻击条件则是大功率双向对讲机:虽然多年来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塔利班的手机信号塔已经多被摧毁,当地人基本依靠对讲机通信,但如果一名阿富汗人在树下或河边操作着大功率的双向对讲机,那么就有可能招至一枚“海尔法”……

阿富汗战场上无人机新武器的,“滥用”打:开了又一个人性的“潘多拉之盒”。这种通过电脑屏幕进行的杀戮正在潜移默化中“异化”着无人机飞行员的心理。对于伊恩·卡梅伦这样的无人机飞行员来说,远距离执行無火机攻击任务毫无危险可言,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杀人于无形;而透过屏幕的杀戮,也恍惚令人觉得这不过是一场“虚拟的杀人游戏”……

猜你喜欢

阿富汗人对讲机伊恩
帮助聋哑人士交流的“对讲机”
耳机式对讲机
博茨瓦纳总统称永不结婚
伊恩很爱丛林象
时尚对讲机,情侣们的爱情专线
摩托罗拉:三板斧砍出对讲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