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2021-11-04徐培杰

祝您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强迫症网购购物

徐培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双十一”的抢购队伍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冒着熬夜、牺牲健康的风险疯狂抢购呢?我们需要理性反思一下自己的购物行为了。

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事实上,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剁手”的背后也有各种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

损失厌恶心理

在优惠折扣的诱惑下,认为“买到就是赚到”其实是对损失厌恶心理的一种解读。“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损失使他们难以忍受。所以,当面对打着“超低价”“超值优惠”“年度最低”等旗号的商品时,如果不买单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损失”,这种心理会促使消费者继续购买这些可能没有多大用处的打折商品来减少损失。然而,实际上有些商家只是通过打折给人们带来商品很便宜的“假象”,甚至他们是先悄悄提升了原来的价格再打着折扣的旗号,最终还是原来没涨价前的价格。所以,我们买到也未必赚到。

大脑的奖赏机制被激活

不少人有这样的消费理念:买的就是开心。在这个理念的背后,是大脑的奖赏机制在“作祟”。购物确实能给一些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的情绪,购物能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促进多巴胺分泌,进而让人们觉得快乐和满足。“奖赏机制”是一种正向强化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忍不住通过“买买买”来缓解压力,甚至是“越买越开心”了。

从众心理

“朋友、同學、亲戚都买了,要不我也跟着看看有什么要买的?”有一部分人的购物行为可能来自他人的影响,这与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有关。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外界人群的影响下,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当你听到多名同伴在买某个东西的时候,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产生一种“我也应该看一看”“我也应该买点啥”的压力,最终导致购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是指当我们因为某种缺陷不能达到目的时,会改用其他方式来弥补缺陷,从而减轻焦虑,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在补偿心理的影响下,人们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减轻压力,就会选择购物来获得自信和快乐。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导致“购物成瘾症”,使我们不能正常控制自身的购买行为。

我们或许真的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同样要注意以更理性的方式对待消费。

提防网购强迫,更要提防潜在的抑郁风险

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许真的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但如果出现买了很多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且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让自己陷入自责、焦虑的情绪中时,就要提防可能出现了潜在的抑郁风险。通常,这种购物成瘾的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就可能导致抑郁症,需要找专业医生积极干预。

这种“购物成瘾”,在心理学上属于强迫症的一种,网购强迫症大多“病出有因”,比如工作压力大、夫妻不和、感到孤独空虚、情感缺失等,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还要结合药物对症治疗。提早及时治疗很关键,否则容易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其他严重的精神问题。

 如何摆脱无休止的购物

针对有网购强迫症苗头的人群,首先需要减少和控制上网时间,尽量远离网络、控制消费,如果自我难以控制,不妨请他人监督。此外,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网上转移,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瑜伽、运动等,或多与亲友交流,以舒缓情绪,释放压力。

对网购成瘾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仅靠自觉是不够的。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多参加社交活动。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接受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编辑    王    幸)

猜你喜欢

强迫症网购购物
教老妈网购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寒假作业
圣诞购物季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