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的意义、困境与应对

2021-11-04张燕陈含笑徐洁

中国德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政策培训

张燕 陈含笑 徐洁

摘 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顽症,为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能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实境遇中采取的减负措施治标不治本,存在政府政策配套不到位、校外学科培训难规范、学校减负增效难落实、家长参与意识较淡薄等问题。“双减”政策背景下,欲使中小学教育真正实现减负增效,需借助多方力量,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规范培训机构、落实减负政策、密切家校沟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困境;应对

作者簡介

张燕,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含笑,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

近年来,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引发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减负增效成为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作出重要部署。减负增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减负政策在我国从未断绝,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一直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亟须突破现实困境,真正实现中小学生减负的质性提升。

一、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的意义探究

在基础教育阶段,减负增效即是指减轻中小学生不必要且不合理的额外负担,以此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而言是指减少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教学计划以外的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减负增效是教学追求的愿景,但不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优化,而是对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学习需求以及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能,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既有研究表明学生课业负担和健康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出现睡眠不足、抵抗力低下、近视率直线上升等亚健康问题。[1]在此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真正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门近年来颁布了多项减负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尝试通过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新时期减负增效则重点要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两大“难题”,即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从管理机制、作业总量、设计质量、作业指导以及课余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此举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完成效率,最大程度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丰富课余生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教育质量,发挥学校主体作用

教育质量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效的指标,良好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等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过重的课业负担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题海战术”“补习班”等严重压缩,学校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相反,减负增效强调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招生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一方面,减负增效从宏观层面整体规划学校教育,着眼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使得中小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减负增效从微观层面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能够合理安排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2]

(三)推进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对当前教育现状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校外培训现象热度不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大量学科知识后,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由此,校外培训产业化严重挤压了学校教育,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公益属性。因此,为满足家长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落实减负增效,国家积极推行课后服务行动。课后服务主要指在学校学科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活动。[3] 课后服务在中小学阶段的全面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问题的有效措施,能满足部分家长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后学习。再者,课后服务是对学生多元需求的积极回应,学校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为学生开展文体、艺术、劳动等多种活动,这有利于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小学减负政策35部,其中针对减负的专项政策11部,相关政策24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4]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配套政策、校外学科培训、学校政策落实以及家长参与意识等方面。

(一)配套政策不到位

减负增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策是减负增效的基础支撑,对于减负增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标。可见,在必要的宏观减负政策之外,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减负增效更好地发挥作用。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具有导向功能,会直接影响减负增效的实效性。[5]当前为了破“五唯”,国家推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但在实际中根深蒂固的“考什么补什么”的补习现象仍然热度不减,究其原因在于中小学教育评价中的具体评价细则以及评价标准仍不健全,教师和家长依旧热衷于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首先,考试评价导向歪曲。虽然目前禁止公开学生学业成绩,但是很多学校依然会将学生成绩作为入学以及评优的“门槛”,这就加剧了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竞争,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其次,作业评价标准单一。相关政策没有对作业评价标准作出详细规定,更多以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唯一标准。最后,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流于表面形式,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畸形的学校教育评价导致学生不得不为考而学,减负增效难以有效突破。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政策培训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