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的困境与进路

2021-11-04杨慧慧周福盛

中国德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双减培训评价

杨慧慧 周福盛

摘 要

“双减”包括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过重培训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践行“双减”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构建良好教育教学生态、营造和谐交互家庭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政策的推进依然面临主体隐形焦虑、师资建设不足、优质资源不均、教学质量欠佳、评价观念滞后等现实困境。为此,落实“双减”应着手从回归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寻找解困进路。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困境与进路

作者简介

杨慧慧,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周福盛,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目前,“双减”政策实施已有数月,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规范了校内外教育行为,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并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如此,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从认知到行动的现实阻礙。鉴于此,厘清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可能的解困进路,无疑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双减”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隐形焦虑

“双减”政策的印发,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减轻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焦虑之思。一方面,缺少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加持”,如何让孩子稳妥保持和提升成绩。“双减”的出台,很大程度阻断了致力于给孩子补课来获取“竞争力”的部分家长行为,但教育的无序竞争继续存在,家长仍然处在隔岸观望的状态。因此,只要家长的培训需求在,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可能隐藏踪迹继续存在,教育焦虑无法消除。另一方面,突然面对孩子放缓的脚步,如何管教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保持良好交互关系成为难题。一直以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处在表面层次,致使教养分离明显。“双减”的出台使得家庭教育慢慢浮出浅水区,家庭到底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怎样将时间还给孩子、家长角色如何回归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家长。

(二)师资建设不足

教师永远是推动教育提质增效的中坚力量,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的。然而,受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变革时代的教师难以坚守一份“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定力。一方面,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教师身心建设不足。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减负本就面临诸多实践难题,“双减”又增加了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这意味着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准备“加餐内容”以及辅导学生家庭作业。如何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成为突出难题。另一方面,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师资力量保障不足。实施“双减”后,尤其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方面需要大量优秀教师“保驾护航”,这让现阶段在校师资力量本就短缺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三)优质资源不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但限于地域发展的现实性、学校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个体对教育需求的必然性等影响,“双减”工作的有效推进陷入困局。一方面,优质师资分布不均阻塞“双减”有效推进。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数量和质量的供给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2],囿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二元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地域存在明显差异。“双减”出台使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此举能否有效缓解家长焦虑,使“双减”深入人心,优质师资的均衡发展是亟须关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也是壅闭“双减”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在如何提升办学水平、追求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艰难探索。“双减”政策印发,要想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大力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解决师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关键。

(四)教学质量欠佳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难以端正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念。“当前人们在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中普遍存在过于强调考试分数或升学率,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过分重视普遍性目标等偏颇”[3],致使学校教育教学只是一味地满足社会和家长的功利主义需求,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千篇一律”,何谈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缺少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之所以发展壮大的原因就是教学质量高,其找寻到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需求的驱使下受到家长的广泛青睐。相比之下,当前学校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双减”政策又将主阵地还给学校,要求学校增加课后服务,这令“鸡娃”家长们更加忧心。

(五)评价观念滞后

此次“双减”工作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实行“最强监管”,是让教育回归正轨的重要一步,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如果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那么“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名校论”的诟病依然会存在,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社会上依然存在“教育即考试”“分数即目标”的陈腐观念。通过分数选拔人才的方法从隋唐的科举制开始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我国追求教育公平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也成为素质教育难以深入人心的最大障碍。社会上“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依然持续,“双减”还是被困在人为制造的“剧场效应”当中。另一方面,教育评价的技术支持滞后于观念更新。“在我国课改推进当中,各种强调对话、背景、过程、多元、生长的评价观念被大肆宣传,但对于如何去操作与实践,如何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的指引还十分匮乏”[4]。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缺乏研制一整套适合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具体标准和方法,存在现象与理论之间的脱节问题。

猜你喜欢

双减培训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