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留学生的工程图学国际化教学改革实践与建议
2021-11-04卢敏
卢敏
[摘 要] 以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立足国内制图标准,引入国际标准的教学与比较;调整与压缩画法几何的基础理论教学,将点线面内容融入立体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CAD软件与典型机械实物两方面入手,培养动手设计实践和团体协作能力;持续培养徒手绘图技能,提升空间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欧美国家的相关教学经验,提出了阶段式渐进教学、校企合作等若干改革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群体的本科教学成果。
[关键词] 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结果导向;留学生
[作者简介] 卢 敏(1975—),男,江苏常州人,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图学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TB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054-04 [收稿日期] 2021-03-07
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该协议是高等工程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的国际协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要求院校教育与企业专业相结合。因此,各成员国普遍采取“成果导向”的认证标准[1],将学生最终表现作为教学成果的评价依据,进而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2]
随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并履行相关协议内容,以及来华留学政策的利好实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交流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情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直接套用国内学生的教学模式,需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而提高留学生本科教学效果。在高等工科院校,工程图学课程具有技术基础课程和工程教育先导课程的特征,起着引导学生认识工程和走入工程的桥梁作用。因此,对留学生的图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留学生制图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留学生普遍来自亚非拉国家,经济文化与教育背景差异较大,相比国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弱,部分留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数学几何训练。但另一方面,留学生的英语较好,课堂表现活跃且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动手实践的意愿较强,而且思想上不循规蹈矩,易于接受新兴事物。在授课方面,一般采用全英文结合小班化授课的形式,少部分经过中文培训的留学生采用插班国内学生的形式。
“工程图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低年级阶段教学,在当前课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图学理论教学占比较多,实践性环节不足;二是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弱,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关联性较差,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三是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考试与上机绘图考试为主。除此以外,在留学生教学方面也表现出某些特有的问题,如侧重于国内制图标准,关于其他国家制图标准的教学内容不足。由于留学生毕业后将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另外,图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画法几何部分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于此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中学阶段立体几何学习较弱的留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最后,教学过程中对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鉴于以上现实问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留学生观念开放与小班化灵活教学的优势,可在留学生群体中进行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突出绘图标准的学习与比较
以中国GB制图标准为主讲依据,对欧美相关标准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以增强留学生的国际性视野和未来工程适应能力。作为工程界的交流语言,世界各国制定了各自的制图标准,如美国ANS标准、日本JIS标准、英国ANSI标准、德国DN标准[3]等。各标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清晰的差异。例如中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实行第一分角投影法,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行第三分角投影表达,如图1所示。此外中美两国在图线、机件表达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2、图3所示。鉴于此类标准问题,教学采用“立足中国国标,比较国外标准”的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展示主要采用中国国标内容,在留学生深刻领会与掌握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并比较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调整空间几何元素投影的教学内容
在当前课时压缩与增强教学成果的双重要求下,结合留学生现实表现,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画法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压缩与删减是必要的。首先,单纯点线面等空间几何元素的投影具有较强的几何抽象性与理论性,留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将点线面对象调整至典型形体上,借助三维形体上的顶点、边线与平面(曲面),对其投影规律与特征进行分析与讲解,留学生很容易接受,对后期深入理解复杂的三维形体也具有一贯性作用,如图4所示。其次,对截交线与相贯线内容进行适度压缩。目前任一三维CAD软件都能方便快速地生成此类特征,因此仅讲授求解的方法原理,介绍各种基本形体截切面的形状特点,以及相贯线随形体变化的规律等内容,如图5,图6所示。最后,不再讲授几何性较强应用性较弱的知识点,仅将其作为课后兴趣的自学内容。如直线与投影面夹角的求解、直线与平面求交、最大斜度线的图解法、换面法与旋转法等制图环节应用较少的知识点。
(三)增强实践性环节并与课堂讲授融合
作为工程界交流的语言,应用与实践是制图课程教学的导向也是最终目的。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作出调整与缩减后,增强制图的实践应用是可行的,也是激发留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笔者曾以访学身份对英国高校进行调研,其中和制图课程相关的课程有“CAD for BME”和“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Design”等,累计两门课程的课堂讲授为16%,实验课为30%,大作业为8%,个人自学为46%,其中“CAD for BME”课程中的实验课达到了36%,可见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當前基于CAD软件的设计表达几乎被工程界接受并应用。因此,制图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CAD软件实践与工程实物实践。其中,CAD软件实践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4],如复杂形体的结构特征与投影规律、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形状与求解原理、零件建模与装配等,非常有利于留学生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投影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在实物实践方面,当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典型机件的测绘与表达,一般由2位留学生小组配合完成,考查常用的表达方法、加工工艺、尺寸标注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类为常用机械设备的自主设计与表达,一般由3~5人一组协作完成,如螺旋式千斤顶、平口钳等,检验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零件结构与装配关系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等。以上工作最终将全部借助CAD软件如Solidworks完成设计表达。实践表明,课堂讲授—软件建模—实物实践紧密融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留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