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现状与特征

2021-11-04郑建君王舒琼

关键词:户籍人群效应

郑建君,王舒琼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强调从政治的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与培养。而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养成,不仅在其人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既是提升青年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青年政治能力建设所必须关注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从而形成有效的引导和培育机制,为树立其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供保障。

一、政治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及青年群体的现状

(一)何谓政治价值观

价值观即价值体系,是主体基于所持有的各种价值所构建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信念系统,对主体的态度形成、行为发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黄希庭等将价值观定义为个体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5页。金盛华等则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3)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心理学报》2009年第10期。作为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强调个体“认知层面”的内容,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系统性工具。而价值取向更强调个体的选择性,是价值观(价值体系)内部结构的表现形态,反映了主体对所持有价值的一种优先排序特征,具有指向性、情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具体来看,指向性强调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聚焦,情境性强调价值观指导实践的背景与条件,选择性强调主体为满足需求而对具体价值的选择。

政治价值观既可以看作是价值观的一个维度,也可以看作是价值观在政治领域的具体反映。如何理解和定义政治价值观,具体有以下几种观点倾向。一是评价标准说,认为政治价值观是个体对政治领域相关对象的价值属性进行判断的标准。(4)岳鹏珍:《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沈晖、连连:《社会改革进程中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中俄比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二是价值观念说,认为政治价值观是个体基于政治领域中主客观事物的价值所形成的信念、观念体系(5)J.A.McCann, “Electoral Choices and Core Value Change: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1, No.2, 1997,564—583; 夏凌翔:《我国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研究述评及构想》,《青年探索》2002年第2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主观反映(6)李忠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及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三是整体综合说,认为政治价值观既反映了人们对政治全域内容的基本评价和机制期待,也反映人们对政治系统、活动等相关对象的观念态度,对人们的政治观念系统与行为具有规范、引导与影响作用。(7)宋伶俐:《新时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心理认同逻辑与建设路径》,《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江传月、刘曼曼:《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现状》,《前沿》2010年第23期。本研究采用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价值观是公民个体对政治系统及相关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反映了个体对所处政治系统与社会政治环境的主观认知与偏好,它不仅是个体形成政治态度的基础性观念,同时也是推动个体与政治系统互动和行为发生的指导性原则。(8)郑建君:《政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第62页。

(二)政治价值观的结构

对于政治价值观的核心结构,施瓦茨的系列研究发现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他在整合以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传统道德、盲目爱国、法律与秩序、自由企业、平等、公民自由等六个维度的核心政治价值观结构,后又增加了外国军事干预和接受移民两个维度。(9)S.H.Schwartz, G.V.Caprara and M.Vecchione, “Basic Personal Values, Core Political Values, and Vot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31, No.3, 2010.421—452.而丘克在研究中确定了六个核心政治价值观,分别是自由、平等、经济安全、社会秩序、传统道德和爱国主义。值得一提的是,丘克对政治价值观的测量并未采用受访者自评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对上述六个政治价值观维度进行排列的方式(10)D.J.Ciuk, “Democratic Values? A Racial Group-Based Analysis of Core Political Values, Partisanship, and Ideology”, Political Behavior, Vol.39, No.2, 2017.479—501.,其结果更接近于公众政治价值取向的分析。而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特点,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进行了大量探索。如赵波文从民主观、法制观、权利观、公平正义观四个维度测量我国公民的政治价值观。(11)赵波文:《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价值观调查报告》,《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李路路等在测量政治价值观时将其分为政治重要性、政府偏好、政体偏好、政治信任和政治权利五个维度,根据测量结果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分化后的威权主义”。(12)李路路、钟智锋:《“分化的后权威主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变迁分析》,《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夏凌翔在传统取向和现代取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政治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判断、政治认同、政治满意度、政治宽容、政治偏好、政治预期等七个维度。(13)夏凌翔:《论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具体到青年群体,黄希庭等人在针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中,将政治价值观概括为政治立场、政治信任感、政治宽容度、政治价值判断、人生观、现实满意程度、政治效能感、政治偏向等八个维度。(14)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第101—141页。此后,学者们针对青年中的不同人群分别开展了相关研究。一是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例如“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从政治敏感、政治信念、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进行测量。(15)“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二是针对企业当中的青年人群。汪永涛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政治价值观划分为民主观、政党观、国家认同度、政府信任度和政治顺从等五个维度,对企业青年的政治价值观进行测量。(16)汪永涛:《企业青年的政治价值观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8期。三是有关青年公务员群体的研究。杨平等人针对青年干部的职业特征,分别从该类人群的入仕观、晋升观与领导观三个维度考察其政治价值观的表现形态。(17)杨平、孟天广:《青年公务员价值观的共识与差异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

(三)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现状

结合已有研究的结果,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在整体上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青年群体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判断积极向上、理性稳定。王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框架,对青年有关富强、民主、爱国三个维度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测量,结果发现其政治价值观认同得分(81.34)处于中等水平。(18)王贺:《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测度与评价》,《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年第3期。与此对应,有关青年知识分子和研究生群体的研究也发现,青年对党和国家、政治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等方面的政治认同与态度都有较为积极的表现。(19)陶蕴芳、叶金福:《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求实》2012年第10期;孟东方、周顺文、李志、胡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政治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二,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表现出既注重整体又兼顾个体的多面性特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群体的政治人格显现出更强的独立性(20)李丹阳:《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演变及思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国家、集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等成为其核心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21)李辉:《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在坚持社会主义信心的同时,政治价值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自主性,成为青年群体政治判断的明显特征。第三,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评判表现出较高的现实关注和参与意愿。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对国内外政治、国计民生、国家发展等时事信息更为关注(22)孟东方、周顺文、李志、胡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政治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郝潞霞、王静:《“90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学部分学生为样本》,《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第3期。,这也对其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此外,尽管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实际能力还有所局限,但其所显现出的参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政治认知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也加快了其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成熟。(23)刘勇、杨也:《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7期;郝潞霞、王静:《“90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学部分学生为样本》,《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第3期。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现有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国内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然而这些研究也同样存在一些需要引起研究者重视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空间,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价值观与其他政治态度、行为的混淆。政治价值观是个体形成政治态度、引发政治行为的重要基础,而国内现有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中,常将政治认同、政治信任、政治参与等概念等同于政治价值观,模糊了政治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第二,现有研究对政治价值观的测量操作存在科学化不足的问题。大量研究在调查政治价值观时,其测量工具的形成与应用并不是基于政治价值观变量本身予以发展的,相关题目的编制也没有严格遵循测量学的要求,缺乏必要的信效度检测。第三,现有研究对青年政治价值观现状与特征的分析存在社会赞许性等偏差效应的干扰。最明显的在于,现有研究中政治价值观内涵的维度无法基于无偏视角展现其内容要素,受访者作答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其真实的政治价值评判标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重点达成如下目标:一是基于政治价值观的概念定义,严格遵循相关测量学要求,形成对应的变量测量结构与题目工具。二是通过量化方法路径获得国内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测量数据,并对其现状和差异表现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三是依据相关统计结果展开特征解释与分析。

二、调查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中青各年龄段的划分标准,我们将本次调研的主体对象确定为:在我国境内生活且年龄在18到45周岁之间的成年公民。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本调查的实施采用了线上方式,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获得有效数据3511份。其中,男性1721人(49.02%),女性1790人(50.98%);平均年龄29.18岁(标准差为6.46);在行政区划方面,以四个直辖市为代表的都会区共计1177人(33.52%),东部地区共计885人(25.21%),西部地区共计619人(17.63%),东北地区共计172人(4.90%),中部地区共计658人(18.74%)。有关调查被试的其他人口学变量统计指标的分布见表1。

表1 本调查项目的样本分布情况

(二)变量测量

对于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测量,本研究采用项目组自编的“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问卷”进行施测。该问卷在编制的过程中,通过开放式问卷资料编码、专家评定、初始问卷题目编制与试测、正式施测等步骤,最终确定政治价值观的结构维度和测量题目。具体来看,该问卷包含有群众导向、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国富民强、政府有为七个因子。该测量工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为“1”到“5”分,共27道题目。其中,“群众导向”维度包含4道题目,“爱国主义”维度包含4道题目,“崇尚法治”维度包含4道题目,“公平正义”维度包含4道题目,“和平稳定”维度包含4道题目,“国富民强”维度包含3道题目,“政府有为”维度包含4道题目。进一步分析发现,群众导向、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国富民强、政府有为七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69、0.91、0.89、0.83、0.79、0.88、0.93,“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96。

(三)研究及统计分析策略

本研究以“现状描述、差异检验、特征分析”为主要目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数据收集,并运用SPSS26.0和Mplus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第一,对青年群体的调查数据进行政治价值观的结构检验,以保证整个调研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第二,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以考察我国青年人群在政治价值观各个维度上的整体特征与排序分布;第三,以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检验指标,进一步探析青年群体中不同类型人群在政治价值观维度上的表现差异及程度。

三、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整体状况

(一)基于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结构检验

为保证“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问卷”在青年群体调查中的适用性,运用本批次数据对其七因素结构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使用该调查工具所进行的调查施测,其数据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结构拟合表现良好,各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标准范围之内;具体来看,χ2=3687.207,df=303,CFI=0.953,TLI=0.946,RMSEA=0.056,SRMR=0.038,各题目在对应维度的载荷值分布于0.47~0.89之间。

(二)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表现特征

1.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表现的基本现状。对政治价值观各维度的评价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得分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七个维度的得分排序高低依次为“崇尚法治”(均值4.68、标准差0.65)、“政府有为”(均值4.67、标准差0.67)、“国富民强”(均值4.66、标准差0.64)、“爱国主义”(均值4.66、标准差0.66)、“公平正义”(均值4.51、标准差0.67)、“和平稳定”(均值4.49、标准差0.67)和“群众导向”(均值4.07、标准差0.74)。具体来看,我国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的排序上,第一方阵优先选择“崇尚法治”和“政府有为”两个因素,第二方阵中并行重视的两个因素是“国富民强”和“爱国主义”,第三方阵中具有关注的是“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和“群众导向”。同时,将“组中值”(t1)和“组中值+SD”(t2)作为比较的基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上述两个标准所对应的基准值(P<0.001);具体如下,“崇尚法治”的t1=86.33、t2=93.71,“政府有为”的t1=148.04、t2=84.40,“国富民强”的t1=153.12、t2=94.81,“爱国主义”的t1=133.50、t2=89.17,“公平正义”的t1=132.02、t2=74.33,“和平稳定”的t1=154.05、t2=72.54,“群众导向”的t1=144.05、t2=26.79,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青年群体对政治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均具有较强程度的价值认同。

2.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的关系及优先取向特征。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各维度得分上,不仅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和价值趋向,同时各维度之间还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此外,按照各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对相邻两个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得分较高的四个维度(崇尚法治、政府有为、国富民强和爱国主义)的三对比较差异不显著,而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和群众导向四个维度,其得分两两比较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

四、不同人群中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呈现

(一)差异检验分析

1.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得分表现的代际差异。按照18—45岁的划定标准,当下青年群体包含的代际人群有70后(1970—1979年出生)、80后(1980—1989年出生)、90后(1990—1999年出生)和00后(2000年及以后出生)四个人群。为此,我们将3511份数据样本划分为四个类别,其中70后189人(5.39%)、80后1052人(29.96%)、90后1988人(56.62%)、00后282人(8.03%);随后,对不同代际青年在政治价值观各维度上的得分表现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第一,不同代际的分样本数据统计结果,基本上保持了与总体样本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即崇尚法治、政府有为、国富民强和爱国主义四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高,处在第一方阵,而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和群众导向三个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处在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优先排序的第二方阵。第二,不同代际的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上的得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就其形态而言,70后、00后两个群体得分要高于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呈现出在相关维度上青年群体的得分随代际变化“先降后升”的走势。

表3 不同代际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各维度上的得分结果与比较

对不同代际青年在各维度上得分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在七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崇尚法治”维度上,70后和0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且80后和90后之间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政府有为”维度上,7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代际人群,且80后和0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90后的得分;在“国富民强”维度上,70后和0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且80后得分显著高于90后的得分;在“爱国主义”维度上,7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代际人群,且0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90后的得分;在“公平正义”维度上,7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代际人群,且8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90后的得分;在“和平稳定”维度上,7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且80后和0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90后的得分;在“群众导向”维度上,70后的得分显著高于80后,且00后的得分也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的得分。总体来看,在政治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得分上,70后青年群体表现出的认同度最高,而90后青年群体表现出的认同度最低。

2.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得分表现在政治面貌分类上的差异。按照青年群体的政治面貌属性,将其分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和一般群众四个类型,并对其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得分上的表现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与比较,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第一,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和一般群众的群体,其在政治价值观各维度上的得分相对高于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并呈现出类似于字母U的形态。第二,在各维度得分排序的趋势上,民主党派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排序与总体样本结果存在差异,排序依次是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国富民强、公平正义、公平稳定、政府有为、群众导向。第三,比较四种类型政治面貌人群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发现,上述人群对各维度的认同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四种类型政治面貌人群在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做进一步的精细比较,结果发现:有关政治价值观中的七个维度的得分表现,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即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和“一般群众”的人群的得分,显著高于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两类人群;同时,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人群的得分也显著高于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的人群。

表4 不同政治面貌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各维度上的得分结果与比较

(二)交互影响分析

1.性别与婚姻状况。在不同性别和婚育状况条件下,针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对应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和婚育状况条件下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

在“崇尚法治”维度上,性别(F=144.47、P<0.001)和婚姻状况(F=5.38、P<0.05)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9.19、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已婚和未婚两类青年群体中,女性对“崇尚法治”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未婚人群(F=132.88、P<0.001)比已婚人群(F=29.54、P<0.001)中更明显。

在“政府有为”维度上,性别(F=124.29、P<0.001)和婚姻状况(F=8.78、P<0.01)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1.33、P<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已婚和未婚两类青年群体中,女性对“政府有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未婚人群(F=104.04、P<0.001)比已婚人群(F=30.67、P<0.001)中更明显。

在“国富民强”维度上,性别(F=114.30、P<0.001)和婚姻状况(F=5.34、P<0.05)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4.34、P<0.05)。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已婚和未婚两类青年群体中,女性对“国富民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未婚人群(F=80.60、P<0.001)比已婚人群(F=37.51、P<0.001)中更明显。

在“和平稳定”维度上,性别(F=85.42、P<0.001)和婚姻状况(F=25.32、P<0.001)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5.55、P<0.05)。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已婚和未婚两类青年群体中,女性对“和平稳定”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未婚人群(F=66.42、P<0.001)比已婚人群(F=24.02、P<0.001)中更明显。

此外,在“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群众导向”三个维度上,性别与婚姻状况的主效应显著,而交互效应不显著。具体来看,在“爱国主义”维度上,性别(F=110.70、P<0.001)和婚姻状况(F=10.10、P<0.01)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F=3.39、P=0.066);在“公平正义”维度上,性别(F=71.98、P<0.001)和婚姻状况(F=28.75、P<0.01)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2.62、P=0.105);在“群众导向”维度上,性别(F=37.90、P<0.001)和婚姻状况(F=14.96、P<0.001)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0.88、P=0.349)。

2.户籍类型与收入。在不同户籍类型和月均收入水平条件下,针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对应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户籍和收入条件下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

在“崇尚法治”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不显著(F=0.07、P=0.787),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37.81、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0.76、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崇尚法治”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36.57、P<0.001);而在“5001~8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崇尚法治”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F=4.82、P<0.05)。

在“政府有为”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不显著(F=0.95、P=0.330),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43.58、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5.14、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500元及以下”(F=3.74、P=0.053)和“8000元以上”(F=0.47、P=0.493)收入群体中,城乡居民之间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收入水平群体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政府有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43.05、P<0.001);而在“1501~3000元”(F=4.56、P<0.05)和“5001~8000元”(F=8.72、P<0.01)两类收入人群中,则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政府有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在“国富民强”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显著(F=7.08、P<0.01),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24.19、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6.19、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500元及以下”(F=3.49、P=0.062)和“8000元以上”(F=0.05、P=0.824)收入群体中,城乡居民之间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收入水平群体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国富民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7.01、P<0.01);而在“1501~3000元”(F=10.08、P<0.01)和“5001~8000元”(F=9.55、P<0.01)两类收入人群中,则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国富民强”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在“爱国主义”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显著(F=4.19、P<0.05),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19.19、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4.70、P<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8000元以上”(F=0.01、P=0.950)收入群体中,城乡居民之间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收入水平群体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爱国主义”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6.10、P<0.05);而在“1500元及以下”(F=3.96、P<0.05)、“1501~3000元”(F=4.60、P<0.05)和“5001~8000元”(F=7.56、P<0.01)三类收入人群中,则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爱国主义”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在“公平正义”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显著(F=4.90、P<0.05),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16.32、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0.74、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8000元以上”(F=0.03、P=0.868)收入群体中,城乡居民之间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收入水平群体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公平正义”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19.89、P<0.001);而在“1500元及以下”(F=5.75、P<0.05)、“1501~3000元”(F=12.69、P<0.001)和“5001~8000元”(F=6.82、P<0.01)三类收入人群中,则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公平正义”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在“和平稳定”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不显著(F=2.33、P=0.127),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18.54、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13.63、P<0.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8000元以上”(F=1.99、P=0.158)收入群体中,城乡居民之间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收入水平群体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来看,在“3001~5000元”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和平稳定”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23.73、P<0.001);而在“1500元及以下”(F=10.53、P<0.01)、“1501~3000元”(F=13.20、P<0.001)和“5001~8000元”(F=6.34、P<0.05)三类收入人群中,则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公平正义”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在“群众导向”维度上,户籍的主效应不显著(F=2.74、P=0.098),收入的主效应显著(F=11.34、P<0.001),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F=3.83、P<0.0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500元及以下”收入人群中,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对“群众导向”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人群(F=4.88、P<0.05);在“8000元以上”收入人群中,具有城镇户籍的青年对“群众导向”维度的评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人群(F=8.57、P<0.01);而在“1501~3000元”(F=0.01、P=0.930)、“3001~5000元”(F=2.24、P=0.134)和“5001~8000元”(F=1.32、P=0.251)三类收入人群中,城乡居民的评价认同得分差异不显著。

五、讨论分析

(一)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基本现状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调查数据,检验了政治价值观的测量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政治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对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基本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我国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先取向领域,主要集中在“崇尚法治”“政府有为”“国富民强”和“爱国主义”四个维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富强、爱国等内容表述高度重合,涵盖国家、社会与个人多个层面;同时,对于这四个政治价值观维度,虽然青年群体对他们具有明显的优先偏好趋势,但四个维度之间并不存在排序位次上的前后差异,在其政治价值观内部结构中展现了一个稳定而鲜明的特征形态。与此对应,“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和“群众导向”三个维度在青年群体确定的政治价值优先取向排序中属于第二序列,并显现出强烈的先后位序特点。

综合来看,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特别予以说明:一是法治观念在青年群体政治价值判定中的特定位置展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念在该群体中的广泛认同。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法的作用的强调,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24)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0页。,同时也与中国人一般性价值观中“守法从众”观念高度契合。(25)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心理学报》2009年第10期。二是青年群体对国家治理效能的认识理解与高度重视成为其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显示了青年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依赖、认同与信任,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其对政府治理效能高水平表现的期待与要求。三是青年群体越来越重视个人主体价值在政治领域相关判定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关这一点,与以往相关研究发现较为一致,即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多面性,其中既包括整体内容也涵盖个体领域,凸显了主体性价值的存在。

(二)针对我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结合人口学变量指标的差异检验结果及相关指标的交互影响作用,分别就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七个维度上的表现特征予以解释说明。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反映了行为主体所持有的个人经历、社会变迁影响等内容的不同。在本研究中,针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各维度的内部检验,同样发现了明显的代际影响效应。具体来看,70后青年在七个维度上的政治价值认同评价都是最高的,00后居中,而80后和90后最低;这一结果隐含的原因可能是,政治认知与社会阅历对其认同评价会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个人的成长、成熟,其对政治价值评价标准的认识和选定,也会经历一种“理想—感性—理性”“模糊—冲突—清晰”的路径发展过程。在政治面貌类型的差异表现上,一方面,在七个维度的认同评价上,“中共党员”青年人群呈现出明显的认同优势,特别是其得分显著高于“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两类人群;另一方面,“民主党派”青年群体在七个维度的认同优先排序上,呈现出明显的爱国、法治、富强和公平正义倾向,体现了该群体所具有的“爱国政治力量”的定位特质。

除上述结果外,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还在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和户籍等人口学变量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效应。具体来看,一是婚育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使得性别对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效应出现不同。在本研究中,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群众导向三个维度的性别差异,不因其婚姻经历而发生改变,始终呈现出男性低于女性的形态;而在其他维度上,婚姻经历减小了这种性别认同程度的差距,这其中既有两性相互影响的原因,也有男性随个人经历和成熟度而产生政治价值判断标准认同变化的原因。二是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会加大城乡青年在政治价值观认同水平上的差异。单纯检验户籍类型,青年群体中城镇和农村户籍人群的政治认同差异并不明显,但这种形态随着收入分层的细化会表现出不同;其中,中等收入人群中,城镇青年的政治价值观认同水平高于农村青年,而中低和中高收入人群中则相反。这说明,青年的社会处境差异是形成城乡青年政治价值取向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户籍人群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征婚信息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