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与当代传承
2021-02-13张崇康武文风
张崇康,武文风
(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其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支撑,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金钥匙。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作为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的状况及其相互作用,把握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发展动力与演变规律。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是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有它独到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运用矛盾分析法,系统挖掘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精准提炼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科学预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堪称矛盾分析法的应用典范,凸显出其独特的功能。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研究领域,轻视包括矛盾分析法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热衷抑或推崇数理模型推导,甚至故弄玄虚,制约了理论突破与创新,影响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绩效。因此,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结合当代中国现实进行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有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运用矛盾学说的一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1)周之美:《矛盾分析法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应用》,《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2年第12期。二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2)孙力:《主要矛盾分析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2期。三是研究矛盾分析方法在我国不同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应用;(3)杨耕:《如何科学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求是》2014年第5期。四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4)周新城:《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改革的根本问题》,《文化软实力》2018年第12期。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角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革命性突破,提炼其矛盾分析方法独特功能的具体表现,并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强大功能的充分释放做出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在方法论演进历程中的革命性突破
从方法论演进的历程来看,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在西方起主导作用的是经验主义。19世纪是科学逻辑滥觞的时代,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思维力”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展现,经验主义因此而兴起。客观地讲,经验主义的形成和应用,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扫除了诸多思想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因为缺乏实证知识而形成的形而上学的主观臆断倾向,但是,其固有的思维缺陷是不言而喻的。克服经验主义的思维缺陷,需要使用辩证法这一思维工具来开展科学研究,“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74页。。经过康德和黑格尔对经验主义的反复批判,促成了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与发展,这是马克思的方法论变革的历史起点。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就十分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和界定,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讲明了抽象在经济思维中的不可或缺性,并描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辩证认识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使用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经验主义方法所造成的理论错误,指出英国古典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50页。。进而,马克思运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深刻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构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化解剖。这是马克思在方法论变革中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下,确定其研究方法的。他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所讲的从知性到理性的辩证逻辑有形式上的一致性,但他是以根本不同于黑格尔的方式来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在黑格尔那里,由于辩证法是以逻辑概念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使其辩证法脱离现实而神秘莫测。马克思则强调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马克思把黑格尔倒立着的辩证法重新倒了过来,使辩证法能够始终保持对现实矛盾的批判能力。因此使其超越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深刻而全面的阐释与批判,完成了思维和方法论层面的革命性突破。
正是由于马克思在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严密的理论体系,运用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理所当然地遭到“资产阶级的沉默”。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彰显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性,促成了完整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恰恰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独特功能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时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在《资本论》中得到经典应用,彰显出其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系统挖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精准提炼、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深刻揭示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
(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系统挖掘
资产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矛盾浩如烟海,如何才能理出头绪?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当怎样运用矛盾分析法对复杂社会进行分析。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先研究国内矛盾。在研究国内矛盾时,首先,研究国内的经济矛盾。在研究国内经济矛盾时,他又分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三项。他首先研究的是国内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特别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即资本的本性及其人格化的表现。其次,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矛盾分析的逻辑起点上,马克思从抽象的资本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对简单商品的分析开始,这样做符合商品生产的历史脉络,也是马克思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的一个特点。最后,从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全景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国际、国内的具体表现,并厘清了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归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演化结果。
(二)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精准提炼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唯一科学方法,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宰的社会,资本家只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通过对价值规律与资本增值的矛盾、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研究,得出资本的规定性和本质特征,即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具有历史规定性的生产关系。然后通过对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分析,得出了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占有,获得了大量社会财富,并通过资本积累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支配力。据此,马克思总结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资产阶级对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全面控制的社会。
(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刻揭示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本质联系,而且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动力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矛盾,揭示出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本性,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驱动力,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的矛盾、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展现出资本主义市场激烈竞争形成的外在压力。竞争渗透于资本主义的各个环节和领域,迫使资本家通过不断自身革新与市场淘汰的方式实现对利润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机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社会协迫力。通过探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指出资本家对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孕育出对先进技术和科学成果的强烈需求,既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上,又表现在对它的批判和否定上,还表现在“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0—371页。,从而使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为撬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杠杆。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指明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是谋求自身利益、获得阶级解放的根本途径。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成为助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调整、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基本社会力量,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更高级社会过渡的根本动力。至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矛盾的分析,在辩证分析这些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双重作用的过程中,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做出全景展示。
(四)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
《资本论》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作为其最终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既客观、历史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又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科学预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使得它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全过程表现为它内部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历史趋势,即剥夺者将被剥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运动,客观上助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资本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社会化,为新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资本在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消灭自身的客观现实条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素质持续提高。逐步成熟的无产阶级通过不懈斗争,最终实现革命胜利,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形态更替成为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在现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
恩格斯称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没有马克思,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用恩格斯的话来形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也十分恰当。矛盾分析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指引中国由屈辱、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实践方法指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体系、社会本质、发展动力和演进趋势,初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体系分析中,得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并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不同时期的革命对象、领导力量和同盟军,制定和实施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在大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同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封建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组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使革命大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倡导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了民族力量,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支持的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着力解决当时的诸多利益关系,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但是,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却错误地将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导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后,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矛盾现实,重新确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据此提出工作重心转移,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在社会经济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沿化,一些学者崇尚西方研究方法,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几乎被束之高阁,抑制了重大理论创新与突破,难以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反复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倾向得到扭转,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取得了新进展,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中国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在新时代的彰显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根据这一矛盾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充分释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全面分析新时代社会矛盾体系,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积极探寻社会持续发展不竭动力,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全面分析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当今我国社会矛盾体系的核心,它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并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其他矛盾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只有围绕主要矛盾系统梳理各类矛盾,并分析矛盾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各类具体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系统挖掘的逻辑,在研究我国当前社会矛盾体系时,应该在各个层面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研究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矛盾时,首先从研究国内矛盾入手。在研究国内矛盾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各个领域,基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对国内经济矛盾的研究应该居于首要位置。在经济系统内部矛盾研究中,要特别关注供求矛盾,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类矛盾的研究应该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把社会矛盾划分为普遍的、特殊的、个别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逐步展开研究,并要注重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最终从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全景展现当前社会矛盾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各个领域以及国际、国内的具体表现。只有厘清了各种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为解决主要矛盾,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概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但要义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其中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进行把握是最基本的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将社会主义的目标确定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将解放生产力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提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角度,提出了共享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目标途径的角度,提出了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从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概括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概括是对当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精准把握,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发展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这一思想为指引,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深入研究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表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各领域的诉求以及需求的不同层级,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私人需求与公共需求等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探寻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途径,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使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新时代得到充分体现。
(三)积极探寻社会持续发展动力
现代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内在矛盾和诸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系统所推动的。在这个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主体动力,社会变革是功能性动力,科学技术是加速器,市场竞争是胁迫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通过具体的动力因素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开展科技创新,在遇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必须要进行社会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会受到竞争激励,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动力思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向较高层次迈进的,必须持续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现阶段,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激发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高层次的物质需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一系列活动既是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拉动的,又是人民群众一种自觉和主动的主体行为,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体现,是改革功能性动力、科技文化渗透性动力和市场胁迫力综合作用的过程。
(四)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最大特点是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高度融合,形成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归宿。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1)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先后进行了艰难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矛盾进行科学研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今天,我们正面临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为指引,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建设世界新秩序,实现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