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江洪渔港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1-11-03周晓慧徐以国黄洋霖
周晓慧 徐以国 黄洋霖
摘要:本文借鉴农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结合并完善湛江市江洪渔港当前的条件基础,打造“落日在江洪”的品牌形象,扩大江洪渔港的知名度,增加并保证一定客流量,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促进江洪渔港地区滨海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江洪渔港;农旅融合;全域旅游
在2005年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活动,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又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郑重指出。江洪渔港西临“绿水”——北部湾,又隔湾相望“青山”——仙群岛,可见江洪渔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今国家正处在粤西快速崛起与国内农旅融合发展的交汇点,江洪渔港又有了得到发展的可能。
2019年12月,随着江洪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项目的成功申报,江洪镇政府正计划打造江洪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以此带动江洪镇渔港经济的发展。2020年9月,该渔港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名单。能否做好深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是决定江洪渔港能否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所在。
1.农旅融合及全域旅游
1.1农旅融合及全域旅游的内涵
学者李慧建认为,农旅融合的过程是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服务延伸的过程。目前,学界在农旅融合的定义中表明,农旅融合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农户,其客体是农村的土地、资源、环境、风俗、住宅等要素。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空间布局以及运行管理的过程即为农旅融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也需要更深层次的交融,不仅要以特色农业吸引游客,更要以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打入市场、树立品牌。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1.2江洪渔港发展农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的意义
江洪渔港本身就具有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如丰富的渔业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但是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江洪渔港如今发展程度不高。回顾诸多村镇的脱贫案例,农旅融合模式为江洪渔港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途径。依靠农业基础,投入部分资金吸引游客体验农村生活、购买特色产品,能够为江洪渔港提供发展的原动力。采取“农户+企业”“农户+政府”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农业多元化的转型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初期对资金的需求不大,并且在发展的同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一举两得。
依靠全域旅游,能够快速带动其他经济社会资源发展,实现效率最大化。从江洪镇已有的条件来看,它完全具备推动全域旅游發展的潜力。
2.江洪渔港发展条件及限制
2.1农业发展条件及限制
江洪渔港为江洪镇下属渔港。江洪镇位置较偏僻,距湛江市市区约93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左右。对虾、沙虫、扇贝是江洪镇的优势产业资源。但江洪镇的渔业市场受休渔期影响较大,休渔期长达3个月,淡旺季分明。近年来,每逢开渔日,江洪镇作为湛江开渔节的遂溪江洪分会场,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但多为自驾到江洪渔港的散客。
2.2工业发展条件及限制
江洪镇依托遂溪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拥有多种工业原料优势,最突出的是渔业资源。遂溪县西部海域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品,常见的鱼类有100多种,其中也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黄鱼、中华青鳞、大斑石鲈等。
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发展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遂溪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即产业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形式。主导优势产业聚集效益不明显,农业大而不强、工业缺乏大项目支撑、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江洪渔港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利润微薄。与此同时,由于人均收入不足,以本地人口拉动内需和再生产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推动江洪渔港快速发展,外部资金和人口流入是不可或缺的。
2.3文化旅游发展条件及限制
江洪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港口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自此就有了赛龙舟的习俗。除了龙舟,遂溪县的醒狮文化也在江洪镇得到了重视。遂溪县于2003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而遂溪醒狮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众多文化风俗中最耀眼的名片。
另外,与江洪渔港隔港相望的半岛是当地的著名景点仙群岛。仙群岛的沙滩绵延约4公里长,沙滩平缓,沙质细腻。向西望去,海面一望无际,是众多驴友公认的北部湾最美观赏日落点。
当地发展旅游最大的阻碍在于交通不便。湛江市市区或遂溪县县城都鲜有直达江洪镇的公共交通线路,其中最为便捷的方法是通过自驾经省道375进入江洪镇。目前能在线上预订当地的民宿和宾馆共有十二家,主要服务于开渔时来采购的游客,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大部分游客到江洪的目的只是购买新鲜海鲜,并不会驻足停留,导致产业链附加值较低。
遂溪县政府重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曾于2016年与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景区运营商天适集团合作,计划围绕仙群岛开发“海港小镇”项目,建设特色滨海休闲旅游项目。但后期由于半岛位置偏僻、开发商面临破产等问题而停止对该岛的开发投资,旅游区也因此陷入缺乏管理的泥沼,导致岛上的项目荒废、垃圾成堆。不仅如此,该岛的部分海岸有厚厚的海藻堆积,海洋生物搁浅后由于长期无人清理,死亡腐烂后散发出阵阵恶臭腥味。
3.江洪渔港发展模式与路径
从农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的角度探索江洪渔港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需要从当地已有的条件和限制出发,从时间维度上,逐步推进解决江洪渔港发展中的问题。
3.1初期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打通江洪镇与大型市镇间的公共交通路线。本文建议,由江洪镇政府牵头,联合湛江市政府和遂溪县政府,增加从湛江市区各个交通枢纽直通江洪镇的客运线路,班次可随旅游淡旺季灵活调整。易地新建中等规模的客运站,以期增加旅客容纳量和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实现江洪镇中心通往渔港路段的升级改造。以该主干道为轴线,初步扶持一部分特色民宿和食肆。搭建沟通仙群岛与江洪渔港之间的路线,安排专程往返的观光渔船和讲解员,提升当地的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科学划分功能分区
大力推行港镇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仙群岛整体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后期可发展为自然公园或农业公园。但要想继续开发仙群岛,必须先把投资开发问题解决好,安排工作人员处理岛上的垃圾,维护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当地的旅游定位打造特色项目。除此之外,到达仙群岛的交通方式也亟待规范。
海岸路段统一为渔港区,从海岸线向内陆分别建设为渔产品展示及临时交易区、行人与自行车道、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商业区等。其中,交易区维持并扩大原有的渔港散户,使鱼市气氛热烈。同时,要实现打捞标准化、交易有序化,进一步规范鱼市交易秩序,构建既公平又高效的经营系统。
(3)整治渔港及其周边环境
港区环境是港容港貌的重要体现。应成立港区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对渔港及周边环境进行大力整治,及时清理渔港垃圾及海上漂浮物。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志愿清扫活动,营造干净有序的港区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观光。
同时应该积极应对各类水藻(例如浒苔)的侵害,维护沙滩环境。可以參考青岛近年来清理“绿潮”的经验,以防为主,以清为辅。建立灾害爆发预警机制,减少工农业污水排放。在灾害发生时应及时清扫,以降低水藻密度。
3.2中期发展
(1)推出特色旅游品牌
深入打造独特的定位。当提到渔港时,游客容易联想到海鲜、沙滩、船舶和日落。我们需要从中选择差异化、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概念。例如,“海鲜”这一特色,无疑是渔港最核心的组成,但是远有浙江沈家门,近有广东闸坡,这些发展程度较高的渔港已经把“海鲜”这一特色打入了消费者心智之中,其他的关键词也同样如此。
但是“日落”这一定位尚没有特别明确指向的渔港,在这一方面江洪渔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仙群岛的海岸线绵长且面向西面的广阔海面,因此江洪渔港可以以“落日在江洪”“西海岸最美落日”等宣传语进行广泛宣传。渔港如果能在主打某一概念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那它将占据这一概念对应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
(2)进一步推进农旅融合
在吸引到消费者之后,需要靠旅游体验的综合提升来留住顾客、树立口碑。可以借鉴海南渔港建设的相关经验,开展主题鲜明的渔乡休闲娱乐活动,例如海心垂钓、海滩烧烤、游海渔船,为游客提供从海鲜购买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同时,一定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价格监督渠道,杜绝缺斤少两、欺行霸市、以次充好等问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渔业环境。
即使是在休渔期也可以引导渔民经营休闲渔业项目,围绕海上娱乐和日落观赏打造一系列游玩项目,或是经营当地特色农产品如火龙果、芒果、杨桃等作物的采摘体验项目,为休渔期的农民创收。
(3)保持民俗文化、人文风情
利用仙群岛这一特色,推出以“日落”“慢生活”为主题的体验项目,例如加建海滩骑行道、海边木栈道。在渔乡民俗生活体验方面,大力推广龙舟文化和醒狮文化。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活动,有利于解决休渔期游客不足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渔港的文化底蕴。此外,引入或自发培养一批了解并熟悉江洪渔港民俗文化的人才,传承并传播当地独有的优良渔乡风俗。在渔港经济发展腾飞时,也必须要保护好当地的人文风情,营造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维护好江洪渔港的整体形象。
3.3长期发展
(1)全域旅游带动整体发展
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内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展,这是全域旅游的要义。在这一阶段,要深化江洪渔港旅游业发展,就要作出更加长远的规划。
以江洪渔港为圆心,旅游服务和特色农产品主要面向广东、广西、海南的一二线城市游客,并初步布局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抓好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着力培训当地居民,使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同时鼓励有才干的本地人才到外地进修,为江洪渔港发展带来活力。对于渔业管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也要以优厚的资金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留住他们。
(2)产业融合发展
从农旅融合的基础发展到具有江洪渔港特色“渔工旅”融合发展,走出属于江洪渔港的发展道路。其模式是以渔业为核心,旅游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为基本点,依靠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为旅游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提供发展环境和原料支持。而后者又可以反哺前者,为前者提供大量的资金,从而带动技术进步和设施更新。
未来将由渔、工、旅三者共同组成江洪渔港的特色品牌。渔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是水产品加工业的品质保证。加工业可以推出干品、冻品、罐头等特色产品,以“江洪”作为品牌名行销市场。旅游业是水产品的销量保证,通过前期旅游业提高“江洪”的知名度,水产品就能凭借“江洪”的知名度提升销量。如云南的鲜花饼、花酱,湘西十八洞村的猕猴桃,都是“以地带品”进行营销的成功例子。
江洪渔港的发展完全可以同时借鉴国内外渔港的建设以及其他村镇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江洪镇的发展并非缺少资金、条件,而是缺少一个可行的模式。通过上述的模式和路径,能够大致描摹出江洪渔港未来发展的轮廓,但还需要在实践和发展中进一步细化。协调生态、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江洪渔港仍需要不懈努力。
基金来源:广东海洋大学2020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XL202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