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干预策略探究
2021-11-03左御琛张诗琪王冰
左御琛 张诗琪 王冰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主动就业或主动创业,“慢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深入研究“慢就业”现象。它有助于了解“慢就业”群体的就业心态。它还有助于在学院和大学中发展就业。笔者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医学类高校恶声就业形势严峻、个人求职期望值高、求职者选择积极、家庭条件好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因此医学类大学需要提供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
关键词:医学类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干预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家企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同时,不少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导致就业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促进大学生快速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它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二、医学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缺乏职业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
2014年,“慢就业”现象开始出现。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慢下来”的原因是他们现有的工作机会低于预期,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他们在逃避工作压力。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学生家庭经济的改善和社會环境的变化有关,但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
(二)经济水平提高,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成长。
现在家庭收入在增加,生活质量在提高,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显示,52%的医学类毕业生受访者认为个人利益更重要,43%的医学类毕业生受访者认为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自我成长是找工作的必要考虑因素,21%的医学类毕业生受访者认为薪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三)创业中历练,试错中成长
“95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打破旧有的工作观念,不再盲目追求医院及医疗部门等事业单位,像“互联网+微商”这样的新工作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如果合适,他们愿意打破老一辈对“正式”工作的看法。
(四)医学类高校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与实际就业要求不符时
医学类高校不能一味扩招而忽视自身内涵的构成。当前,医学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实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企业及医院要求的专业技术知识通常与大学提供的课程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阻碍了他们学以致用,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医学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干预策略
(一)国家和政府部门优化就业政策和环境,促进医学类大学生就业;
(1)优化鼓励医学类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确保医学类大学生能“留”、“退”
国家和政府各部委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战略,优化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让优秀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大有可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必须“吸引”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院主动出击,国家和政府部门也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和支持。逐步消除“城市二元格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为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提供基层医院就业机会,通过待遇一致、医疗保障等方式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要积极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大学生“保住”基层就业。
(2)优化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提高扶持政策落实效率。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政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业为例,由于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创业资金渠道单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专门针对创业和就业的创业政策和平台效率低下。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优化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失业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支持等方面表现良好,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提高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1)加强价值观引导,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多是由于就业目的和动机不明确,何种就业目的会导致何种就业行为?因此,应该以什么样的就业理念和职业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是医学类高校需要解决的任务。医学类高校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强价值观引导,帮助毕业生正确看待职业选择,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医院就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基层和西部地区开发人才仍然短缺。医学类大学生“慢就业”不是失业,而是有的毕业生不想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对此,医学类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履行责任,响应国家要求,满足国家、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需要,二是加大对基层西部就业学生的表扬和宣传力度。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加强医学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动机;二是通过职业规划,学生可以不断克服障碍,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实证研究表明,“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具有较低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水平,因此医学类高校可以围绕职业目标,面对“个人就业匹配”的职业发展原则,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实现学习、择业、就业、职业的有机融合,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医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是学生主观因素和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政府和医学类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现行医学类大学生就业制度,对医学类高校毕业生进行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郭秀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4):88-89+98.
[2]武蓓蓓[1].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J].长江丛刊,2017,000(025):P.210-210.
[3]徐雨朦."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南昌市高校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8.
[4]周忠梁.浅议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18,16(24):255+257.
河北医科大学202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USIP20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