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

2021-11-03陈敏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眼光学会生活

陈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袭击泰国普吉岛海岸当天,来自英国的10岁女孩蒂莉正和自己的父母在海滩上度假,凭着自己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有关海啸知识,挽救了100多名游客和旅店员工的性命。当时,小蒂莉正和父母在旅店前面的海边,突然发现海水大面积后退,紧急着海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远处的船只随着海浪猛烈颠簸。正当其他游客欣赏这一奇特景象时,蒂莉突然想起两周前的一堂地理课上,老师曾说过这是海啸的先兆。于时,蒂莉把可能发生海啸的预测告诉了妈妈。她的父母马上告知其他游客和旅店员工,纷纷撤退到高地上。当他们刚抵达高地时,只见惊天海啸奔涌而来,一瞬间,眼前海滩就是一片汪洋,将那些逃生的人惊得目瞪口呆……蒂莉凭借敏锐的地理眼光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使100多名游客和旅店员工逃过了一劫。因此,我觉得地理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所谓地理眼光,指的是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观察、思考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纵观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与地理密切相关,都能用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来解释。生活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眼光去发现。

新课标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认为其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看问题;学会观察、思考、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象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地理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学生对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许多生活问题和现象因过于熟悉而熟视无睹,没能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这些内容,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探究,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在冬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近段时间为什么学校放晚学比平时要早?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再如,利用我们这里秋天的一次降水过程和气温变化,进行锋面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特别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一双“地理眼睛”去观察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主动观察地理现象,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中关于时间早与晚的问题时,因学生以同一地点的区时作为参照系来确定日常生活中的早与晚,这样上午8:00就比9:00早一小时,但教材一般是以00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参照系来比较太阳日出的早与晚,这样如果A地上午9:00就比B地上午8:00早一小时,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会将两地的地方时比较与日常生活中同一地点一天内的时间比较相混淆。针对学生参照系选择错误的实际,可先通过观察模仿日照的地球仪后采用图式法讲解参照系的选择问题,让学生重新建构生活经验,实现从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学科思考。

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其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并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大胆提出来,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向老师同学们展示问题,让大家参与到教学中来,相互启发,深入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创设并提出有层次,有梯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資源”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⑴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⑵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⑶南极洲景观图片;⑷南极洲气候特点。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如为什么南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有过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也异常丰富,如有的说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联成一片的,南极本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在现在的赤道附近,那里的气温很高,降水很多,生长有大量植物,植物死亡后,被地层覆盖,形成了煤。有的说南极一直没移位,有煤,说明南极过去的气温比现在高,降水也很多。有的说南极过去是一片海洋,海洋里有大量海藻等海洋植物生长,后来就形成了煤。在开放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地理的价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四、让学生学会提取有用信息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信息渠道丰富多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这为学生运用地理眼光指点江山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搜集整理信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地理材料或图象,找出直接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认真分析间接信息或隐含信息,揭示材料与地理现象、社会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所提出的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知识整合和运用的能力。例如:读“中国地形图”中的水文要素时,让学生找出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其发源地、流向如何?其发源地、流向与地形地势是否有关系?哪条河流流量最大?这些河流中汛期有何不同?哪些会出现凌汛?这些河流中哪条的含沙量要高些?为什么?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季风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如何?为什么说河流是气候与地形的产物?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图、交通路线分布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其与地形、河流之间是否有关系?

五、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答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找准思维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尝试探究等手段,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尽量用地理语言去表述,用自己的思维去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变换方向、角度等方法,研究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不惟师,不惟书,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气候变暖”一课时,提问“近几十年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气候变暖?”学生回答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出大量的CO2,以及大量毁林,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辐射造成气候变暖。但有一位学生举手提出了疑问: “2018年1月3日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气温低至零下29摄氏度,创130年来最低水平;南达科他州阿伯丁气温降至零下36摄氏度,打破1919年低温纪录,说明气候在变冷。”虽然这种说法有待研究,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是有份量的,这表明学生联系了实际,动了脑筋,创新能力也有所发展。

六、讓学生尝试实践与应用

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再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当今房屋的商品化是很高的,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主要是采光条件好),最好买的房子是一年到头有阳光照射,但实际上买房子是不可能等观察一年后再买,但急于买,又往往可能受到开发商的欺骗。因为开发商的楼房设计广告图都非常好,而实际中,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缩小楼间距,以致很多房子的阳光会被遮挡。因此只要掌握了遮挡阳光的房屋高度和当地的纬度就可进行推算,得出正确的结论,购买到比较合意的房子。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学生的地理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促进地理头脑的形成,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而努力。而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光来看世界,正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精髓。

猜你喜欢

眼光学会生活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学会分享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刮目相看
无厘头生活
Dare to stand out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