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中文化因素必要性探析
2021-11-03钱兴平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由于科技英语要求在传递信息和交流时做到准确客观,很多人认为在科技英语中不存在文化因素。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科技英语虽然以科学性的语言为主,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在科技英语中有意识地融入文化因素,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科技英语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加强科技竞争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能更好地培养适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型人才。文章探究在教学与学习中如何在跨学科背景下将文化因素与科技英语相融合,以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科技英语;文化因素;融合;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127-03
一、外语学习与文化不可分割
外语学习由几个部分组成: 学习语法知识、具有交际能力、语言熟练程度、文化能力。外语学习就是对外国文化的学习,文化并非是在听、说、读、写之外一种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技巧。Kramsch指出,从语言学习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处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位置,但却总是在那些所谓的优秀语言学习者最始料不及的时候使他们感到不安,让他们明白即使费尽千辛万苦掌握了語言交际能力,那也是有限的,向他们认识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发出挑战[1]。国内英语专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胡文仲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2]。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科技英语的学习和交流中,文化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要提高对科技英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视。
二、科技英语中的文化成分
传统的科技英语(EST)主要是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师等交流和交换专业领域的意见,用于发明创造、实验报告、数据和研究结果的语言。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英语并不仅局限于科学家和专业人员之间。在21世纪,培养具有科学敏感性,跨学科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是全球化也是“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这样的新时代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学习科技英语的精确、简明、严谨的文体风格,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出的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外语人才[3]。在这种要求下,我们的科技英语论文、科技新闻、科技报告等并非是百分之百的科技术语和论述的组合。任何科技理论、创新、发现都有其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的习俗、历史、音乐、文学作品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在科技英语当中。比如在魏汝尧所主编的《科技英语教程》的第二章《电力系统》这篇文章中,就提到了1977年美国纽约地区的大范围断电[4]。在钱兴平、胡元江主编的《科技英语阅读与表达》的第六章材料学的第一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披头士乐队的一首歌曲《露西在布满钻石的天空中》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话题引入做铺垫[5]。
三、科技英语中文化成分的作用
科技英语中因需要而出现的一些文化成分,如社会历史背景、人物、歌曲、逸事等,都会增强科技英语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身处复杂严肃的科技世界中,恰到好处的一点文化色彩往往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复杂的科技话题的理解。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也是有思想、有精神需求的人。在科技英语的阅读和表达交流中多一些文化成分,能促使他们带着浓厚的科学热情去探索、开发、研究,能使他们的科学研究创新更符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
在对南京工业大学英语拓展课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对“充满文化特色的英语会更有趣味性”这一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84.72%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0.64%表示非常不赞同;对“学习大学英语时,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科技英语时,有必要了解科技产生的文化背景”这两个问题, 表示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前者为86.62%,后者为89.17%。由此可以看出,科技英语学习者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需求并不低于甚至高于公共英语学习者。
作为专门用途的科技英语,其并非是专业课,只讲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学会用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汲取和交流各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6]。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了解工程、医学、经济、法律等学科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其阅读专业领域内的文献、报告,学习用英语来表达、撰写专业领域的新论点和论文。在符合语言范式的前提下,兼顾文化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四、科技英语中的文化是国情的需要
学习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进和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信息,为我所用。这种了解是全面的,并非盲目的全盘接受。我们要了解此种科技信息出现的背景和文化概念,才能辩证地看待我们所接触的科技信息。科技英语不同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考验。科技的竞争往往要争分夺秒,抢占先机。很多科技前瞻性的理论都无法预计长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从信息产生的背景、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学习科技英语不仅为了引进来,更要能走出去,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中国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的通信、化工、卫星等领域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何让世界认识我们,认识到中国不仅有五千年来的文化遗产,更有新世纪的科技发展,要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让我们的科技成就造福于世界,成为科技强国。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输出科技产品、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带着中国文化的科学技术和谐友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接受。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信息在结合自身文化国情的同时,因地制宜,更具有亲和力,能为世界更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在学习科技英语时结合其中的文化特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培养出更高格局,更有胸襟的科技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科技产品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效用上。人们对审美、文化、情怀有更高的要求。手机的品牌有很多,不乏其他物美价廉的选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苹果手机如此着迷?因为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手机通话和其他的社交功能,更多的是追求高端手机的综合质量和一流的体验感。我国的华为手机和电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除了其本身过硬的质量,也有其对产品设计、文化元素、品牌精神的不懈追求。我们在学习科技英语时,不仅仅要学习最新的科技理念,也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体会其文化内涵,这样我们对要了解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才能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当我们有了文化洞察力,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及宽广的胸襟,能对各种科技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结合自己的国情文化,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以科技英语知识作为基础,我们才能更灵活地应对国际国内的科技竞争与挑战,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如何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融合
首先是科技英语的选材问题。大部分英语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偏重英语文学和语言学的教育,所以对科技英语本身就有些畏惧心理。他们不敢、也不愿去接触他们不熟悉的科技题材,因此他们教学生时往往选择市面上为数不多的一些科技英语教材和练习。这些教材往往都已经出版了好多年,当中的一些信息早已经过时,甚至被淘汰。这样的内容如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索的兴趣?但是纸质教材出版的周期是漫长的,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来说,其无疑是滞后的。针对这种现象和要求,应该开发数字教材来应对科技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数字教材借助网络更新快的特点,选材上可以结合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国家对科技人才的要求和政策、社会热点等。这样的选材不是脱离社会的枯燥理论,而是结合了国内外发展动向的生动案例。学生面对这样的与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联系的科技阅读与文化交流的课程,才能有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全方位地将科技英语与文化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加大科技话题的背景知识介绍,不要直接生硬地进入某个科技话题。比如,在涉及基因学话题时,不要直接去介绍高深的基因学理论。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关于对转基因食品不同态度反应的采访视频,看一些转基因食物的图片,了解DNA亲子鉴定的社会现状,克隆研究的道德含义等。这些视频、图片、资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准备,在进入课堂前就充分地利用各种交流平台进行讨论、探索。当学生进入课堂时因为有熟悉的专业及文化背景知识,就很容易把新的知识点及语言规则与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相联系,从而增添学习的兴趣,缓解学习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文化优势,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科技知识的专业性与敏感度,让学习者掌握科技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在一个科技话题结束后,可以再开展一些任务型的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科技话题的语言模式来进行一些话题演讲、研讨会议、对未来的展望与构想等,进一步将科技与社会科技文化融合。
六、科技与文化结合的障碍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科技英语,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创新,但是现在国内外的教育体制却给科技英语与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都实行分科教育,而中国高校有一种学科情结[7],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长期相分离,相互缺乏协调和联系。我国自19世纪以来,就实行学科制度化,以院系为中心,以学科分化为教学目标。这么做当然是因为事物科技发展到一个相对复杂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归类,以便于研究。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比以前要复杂很多,仅靠在大学里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是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科技和社会需求的。新的时代、新的要求需要学生形成多学科的思维,除了自然科学内的跨学科,还要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思维与合作。这样社会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才能激发新的思想和更多的创新研究。
尽管在科技英语中融入文化是培养国际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障碍重重。因为大学长久以来的分科、分学院教育使得很多学院和学科间各自为营,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意识,不同学科背景,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师之间因为受到长期以来的学科制度的影响,相互孤立甚至对立。即便有合作,也是相近学科的合作多,比如材料工程和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即使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有些合作,大部分只局限于一些正式的会议上的试探性交流。学校和学院很少设置这样的跨学科合作的平台。同一学院教师的知识背景都是相似的,外语学院的教师更愿意讲授文学和人文等学科,而自然科学的教师在学科中往往不去考虑社会科学的内容。大家都畏惧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知识,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去探究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因为根据现有的学科评价机制,这很难得到学院或学科的认可。虽然大学和学院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但是并未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也没有类似的跨学科专业设置,教师没有研究的平台与动力。
虽然科技英语中有一些文化成分,但就目前的科技英语的教材而言只是零星的存在,并没有将科技完全地跟社会背景文化融合起来。另一方面,蔡基刚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存在贬低和排斥英语在科技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贬低和排斥科学素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的现象[8]。所以,我们接触的要么是纯粹的人文英语,要么是科技论文。科技英语的教师因为其专业限制,他们所讲的内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自然科学专业的教师更注重专业内容,不愿去探究文化对专业的影响,因为其自身的专业与人文专业的差距太大,他们也不愿主动跟语言教师有太多的交流与合作。
七、结语
如今的英语学习环境与要求已经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9]。文秋芳指出, 在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背景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0]。外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上将语言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促进中国成为世界的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让科技文化引进来,为我所用,走出去,做中国文化特色的一流科技强国,提高中国的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现状,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跨学科合作与学习;将语言文化知识与世界科技发展动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科技表达能力,提高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45-51.
[3] 王立非.面向國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J].当代外语研究,2018(3):5-10.
[4] 魏汝尧,董益坤.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钱兴平,胡元江.科技英语阅读与表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6] 蔡基刚.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野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1-9.
[7] 龚放.追问研究本意纾解“学科情结”[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1-48.
[8] 蔡基刚.疫情之下,反思高校英语教学的科学素养缺失[J].当代外语研究,2020(2):39-44.
[9]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 [EB/OL].http://he.people.com.cn/GB/n/2014/0101/c197034-20279453.html.
[10] 文秋芳.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再解读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7-6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