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探索

2021-11-03李怀珍武俐袁军伟

大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科工程教育

李怀珍 武俐 袁军伟

[摘 要]“新工科”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国家行动计划”,对理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推动协同联动、强化师生培训夯实全程帮扶、优化专业布局适应经济发展、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实现开放共享、出台激励政策激发持久活力等措施,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六位一体”工作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成效显著,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創新创业;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022-03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物质科技、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等交叉融合为特征并加速演进[1]。从国际环境看,虚拟现实、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以指数型爆发式发展,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四大发明”已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靓丽名片[2]。结合历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可知,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抓住新工业革命提供的历史性机遇,科学谋划、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大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和变革创新力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一、高等工程教育进展与新工科的提出

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持续举办了四次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研讨会),分别就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工程教育的“创新和行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进行了研讨,稳步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倡议的出台[3],2017 年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形成共识,认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求各高校加快启动“新工科”建设。由此,继“双一流”后教育部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前瞻性的“国家行动计划”拉开帷幕[4]。

新工科是与“老工科”相对应的概念体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主动性战略行动。“新工科”建设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改革成果基础上,更加突出工程项目及工程学科的创新性、综合化、全周期理念。新工科建设倡导概念和理念共融、学科和专业共通、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共进,其本质特征是面向未来,强调专业建设与规划的动态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引领性,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持续学习力、创新力、设计力和实现力的科技人才,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展和新工科建设要求分析,我国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运行模式职责分工不明

由于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差异,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运行机制方面大相径庭。在学校层面,创新创业工作有的高校是由校团委牵头负责,有的是由教务处负责,也有不少高校是由招生就业处兼顾。在基层教学学院运行层面,负责的学院领导有的是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有的是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有的是学院党委副书记。可见,各高校存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差异、职责分工不明等问题。

(二)专业师资队伍选配不强

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地方高校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学生培训讲座。但无论是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还是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他们大多学科背景单一,多以机械、电气专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能力不强,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与新工科建设要求差距较大。各高校积极外聘行业、企业专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作品或项目指导,但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远不够[5]。

(三)实践平台作用发挥不大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成果培育和转化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受地理位置、政策资金和开放程度的影响,已建成的开放实验室受开放时间限制,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实践实训主要以完成课程任务为目的,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工业互联网、A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进行工程实践时能操控相关装备,而现有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主要还是以普通机床为主,无法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6]。

(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优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但多数课程分布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中,并以讲座、报告、培训等形式开展,尚未形成独立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也未能与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导致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专业教育脱节。工程训练课程与项目内容陈旧,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足,教学方式效率低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工程训练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训练效果较差。

(五)创新创业社会融合度不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但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地方高校学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各类赛事中,学生作品较少考虑其成本和商业开发价值,作品仅停留在功能实现层面上,局限于在校园内推广和运作,与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协同联动力度不够,未能形成相应的联动育人机制,导致其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较低[7]。

三、构建“六位一体”工作体系,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非沿海开放城市的河南省焦作市,近年来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誉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近年来,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推动跨部门协同联动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院长由招生就业处处长担任,教务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负责人分别担任副院长。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安排、部署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负责整合、组织、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调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

创新创业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单位成员包括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处、科技处、泰科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13个单位。其中,招生就业处发挥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的职能,做好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负责学生创业竞赛、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政策(资金)扶持、服务(孵化)、培训等。教务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的制订、学分认定,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实施,学科竞赛的协调组织工作。校团委主要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组织实施“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提供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制作平台,负责云台创客空间运行,组织开展工程训练基本技能大赛、综合能力大赛、创客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和明确的责任分工,为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师生队伍培训,夯实全过程精准帮扶

学校定期外派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聘选校内外知名创业培训师、职业咨询师、财物专家、律师、企业家、工商税务顾问作为园区创业导师,不断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定期开展SYB大学生创业培训,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产生和选定自己的企业想法。分批对创业团队或企业开展专项培训、个别指导、问诊把脉,引进风投公司,解决企业运作困难等。每年开展两次大型咨询会,每周二、周五下午开展“一对一”咨询辅导,个别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精准帮扶。

(三)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

为应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学校改造升级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自2014年起开展特色专业提升工程,每年提供400万元对16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投入2000万元支持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8]。截至目前,已有26个国家级别、省级特色专业,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机器人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专业集群逐步实现综合化、现代化、超前化和科学化。2019年获批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新工科专业。

(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为应对新经济形势挑战,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校结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广泛汲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建议,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信息化时代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鼓励专业分类培养,开设各类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学校能源学院、机械学院等邀请行业企业人员深度参与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智能装备制造等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绿色智能开采、智能建造等课程群,推进采矿、安全、机械、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目前全校已有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安全工程专业已经进行了3次。学校结合专家组意见开展示范推广,对所有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并持续改进,推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创新体系的优化升级。

(五)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立体开放共享

学校从学科建设发展实际出发,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为抓手,打破学院、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壁垒,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研发等功能融为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整合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基于“互联网+”、智能采矿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筹建地下工程与智能开采训练中心,打造施工透明、过程可控、质量可溯的智能采掘一体化实践平台。此外,学校还与河南能化集团、许继集团、郑州煤机集团等单位联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等实践育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推动学校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同时,建设面积26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满足创业团队或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商务活动,聘请校内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

(六)出台赛事激励措施,激发创新创业持久活力

为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健全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还出台并及时修订了《河南理工大学学生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修订)》,从组织管理、场地设备、导师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学校积极承办2019年、2020年河南省“互联网+”大赛等赛事,不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每个教学学院均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组织相关赛事,并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学科竞赛,通过逐级选拔,以赛代训,学生作品获奖数量和质量连年递增,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的持久活力。

四、结语

“六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以来,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每年获“节能减排”项目国家级奖励近10项,“挑战杯”项目省级以上奖励年均30余项,国家级综合类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年均达1000多项。学校与2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构建“政府、产业、学校”协同育人体系,获批134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总数名列河南高校之首。同时,学校创业园已有3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或企业签约入驻并运营良好,大学生创业园荣获“河南省众创空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六位一体”工作模式下取得的各项成绩,为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提供了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任羽中,曹宇.“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6.

[2] 张占东,高颜萌,张楠,等.以学科竞赛推进地方高校“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20(4):148-150.

[3] 吴亚辉,张英琦,行志刚.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工程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2):152-155.

[4] 陆兴发.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探讨[J].赤峰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149-151.

[5] 王淑坤,王金龙,李学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9(10):20-22.

[6] 肖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7(1):125-128.

[7] 阎秋凤.多元驱动:助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0):228-232.

[8] 杨小林.河南理工大学“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9-06-13(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