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心解之: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2021-11-03彭旭
彭旭
民间俗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沉淀和处世智慧的结晶,作为思想和美德的载体流传至今。在教育资源少、信息传递慢的古代,人们口口相传,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影响一代代人的生活理念逐渐演变为家风,进而形成社会的认知习惯、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就是一句广为传播、道理深刻的俗语。
字面上看,“蚂蚁腿”代表勤劳,“麻雀嘴”代表聒噪,旨在教育人在生活中要踏实、戒虚浮。蚂蚁和麻雀都是常见的动物,用它们来拟人化讽喻,是基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入观察。用朴素的语言托物言志,反映出家风教育在形式上的艺术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体现了家风教育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承载家风的俗语,其生命力是持久而稳定的。放在当今,这句话对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生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今天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不必为生计奔波,有了大量闲暇时光。能量摄入过多与运动不足的问题随之而来,长久的结果是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升高。对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首选合理饮食和运动,即人们熟知的“管住嘴,迈开腿”。在这方面,一直迈开腿的蚂蚁无疑是好榜样。
反之,麻雀一直因“贪嘴”受人诟病。羽翼未丰的雏鸟终日在窝里张着嘴嗷嗷待哺,似乎在演绎现代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同时这一幕又是典型的“啃老”情节,不像乌鸦一样会反哺。
其次,心理积极离不开勤勉的生活态度。蚂蚁总是默默无闻地忙着运输食物、建设家园。虽然是动物界的大力士,食量却很少。口不言、臂能举、腿脚勤、肚子小等特点在农业社会被标榜不难理解。而知足、利他等心理品质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值得人们学习。知足常乐,是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法宝。
相反,麻雀因不劳而获的窃食行为被民间称作“老家贼”,即使它有捕食害虫的功劳也被掩盖了。贪得无厌到极端,就会有“鸟为食亡”的下场,足以警示那些奉行“人为财死”价值观的利己主义者。
最后,社会和谐离不开长远的生活目标。在当今信息发达、资源共享的时代,相比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已日渐显露出弊端,家风传统里团结、奉献的精神正在释放光芒。滴水虽小,融入大海就不会枯竭;蚂蚁虽弱,齐心合力却能毁掉千里之堤。在大灾大难面前,蚂蚁因数量庞大而不怕牺牲,成为地球上现存的古老物种之一。在不同社会岗位上打拼的年轻人,可能因暂时的生活环境被嘲笑为“蚁族”,但只要心中理想信念不灭,脚步不停地融入社会建设大潮,最终都可以在协作中实现自我抱负。
麻雀处于飞禽食物链的底层,一向以“不知鸿鹄之志”而成为目光短浅的代表。即使有时也成百聚集,往往是因为食物诱惑,又被当成“小人喻于利”的象征。一遇到危险,庞大的麻雀军团散得一干二净。“大限来时各自飞”,让人不得不感慨人情淡薄。特別是网络时代,自媒体缺乏自我约束,不实信息满天飞,人们以讹传讹,莫衷一是。其中不乏有人趁机宣泄消极情绪,就像麻雀群起乱鸣,一片噪声,令人烦恼。甄别起来难上加难,真是“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如果从家庭开始利用好这些俗语资源,不仅有助于形成自家优良的家风,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也会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