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021-11-03唐召玉
唐召玉
摘要:小学阶段注重并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对他们综合素养提升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良好习惯;言传身教;家校合力
“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从小事做起,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作用。对于尚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加强习惯教育尤其显得举足轻重。
一、营造良好环境,引导良好习惯养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德育教育环境的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其逐渐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作为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的教师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在德育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应构建教师行为规章管理制度,从制度入手,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与职业素养。
再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里的提高不仅是自身教学水平,更包括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最后,学校应通过不断健全、优化学校规章制度来营造文明、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以《中小学行为守则》为准绳,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举办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对学生行为规范准则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利用言传身教,规范学生行为举止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自我调控、情感调节等能力欠缺,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通常是松散的、无规则的。因此,教师应在与学生接触中,时时注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规范,逐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
首先,教师可通过午会课、班会课、道法课等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规范教育与知识传授,进而让学生清晰知道哪些是符合行为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行规知识理念的熏陶感染下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与举止。
其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反复讲、讲反复,在长期、反复不断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来。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遵循长期性与层次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师在以“杜绝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为主题的班会课上,要根据所教年级、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年龄特点,实行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逐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习惯养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止于课堂讲解以及约束,而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意识到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开展中,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用正确的观点去认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小志愿者”活动,和文明城区创建、慰问孤寡老人等相结合,有目的地开展行为礼仪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行为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逐渐自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慣。
四、依托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其言行举止一直在学生无意识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言行举止。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特点与表现特征,便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性教育,实行最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
同时,家校双方要及时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不良习惯采取适当的纠正,让学生在鼓励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养成、巩固已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指导中不断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家长要及时反思孩子是否有些从自己身上模仿形成的不良习惯,并采取改进措施。这样必然可以避免“5小于2”的现象。形成7日全覆盖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网。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规范化、经常化、强制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学校必须严格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三方的协同合作,让学生将行为习惯训练长久地坚持下去。同时,还要制定细化行为习惯准则,要求学生据此进行反复训练。如:学校可以在不同年级挑选出行为规范执勤队员,让其在进校、下课休息等时间段观察学生是否遵循见到教师问好、主动捡拾垃圾等行为准则。通过严格的要求和反复训练,让学生在约束与规范的双重保障下,自发遵守行规准则,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参考文献:
[1]高茂军 .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革新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