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践行“两路精神”汲取前行力量

2021-11-03余娟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筑路格尔木修路

余娟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投向格尔木的怀抱,靠肩扛、手推等原始劳动,揭开了格尔木建设的新篇章。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千难万险,依靠铁锹和双手,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在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仅用7个月零4天就将全长12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修通,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青藏交通大动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201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习近平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助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川藏、青藏公路就像两条洁白的哈达飘扬在青藏高原上,在拉萨相会。每当我们行驶在风景如画的雪域高原,就会被当年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建设者的家国情怀,以及铸就的“两路精神”深深打动。

60多年来,“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高原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青藏高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格尔木”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由慕生忠将军奠基的格尔木市也在一根拐杖的指引下,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由一座沙包演变为一座新城,成为地理书中重要的一页,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青海省、海西州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在格尔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以“两路精神”为源头活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用红色基因战胜艰难险阻,催生了格尔木建设及改革发展史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回顾筑路初心

1953年2月,慕生忠奉命组织进藏运输总队,率领驮工1000余人及2.8万多峰骆驼,执行紧急运粮任务。集合在一个叫香日德的小镇,小镇距青海省会西宁500公里,路只通到这里。身为西藏运输总队政委的慕生忠,两次随队赶着牦牛和骆驼,沿着牧人踩出的小道将物资运往拉萨。除运输效率低和自耗以外,运输部队还会遇到迷路。一次误入了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可可西里沼泽地,导致大量的牦牛、骆驼死亡和人员丧生。

教训惨痛,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沼泽地,慕生忠四处探寻一条安全的路线。随着以后无数次驼队的踏勘和马车的试路,青藏线在慕生忠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他认为,在青藏线修路,表面上看是位于高寒、高海拔的生命禁区,但是地势平缓,终年干燥少雨,公路的修筑和养护都比康藏线有利得多,从昆仑山、唐古拉山一线才是修建青藏公路最理想的路线,这坚定了慕生忠修建青藏公路的决心和勇气。

二、重温筑路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自然气候恶劣,设备工具的落后使人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修路举步维艰。1953年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物资供应问题,发展建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慕生忠远赴北京,主动请缨要求带领人马修筑青藏公路。到了北京交通部,找到有关领导汇报了他个人修建青藏公路的设想。当时国家正在修建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根本没有修建青藏公路的计划,因而汇报未获批准。怀揣初心与梦想的慕生忠找到老首长彭德怀汇报。半年后,中央批准了青藏公路修路报告。在当时有限的财力下,中央拨款30万元作为修路经费,并从兰州部队调派了10名工兵、10辆十轮卡车、1200把铁锹、1200把十字镐、150公斤炸药等物资。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荒无人烟的格尔木河畔,昆仑山口、楚玛尔河边拉开战场,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边修路边通车,仅用了79天就打通了300公里公路,于1954年7月30日把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这一胜利使慕生忠和筑路勇士备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筑路大军向拉萨进军的修路信心。于是慕生忠第二次进京向老首长彭德怀请示下一步修路工作。这一次,国家拨了200万元经费,100辆卡车,1000名工兵。

随着修路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地区海拔的不断升高,给修路带来的困难越来越大。在修路的过程中,慕生忠将军总是身先士卒,站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他在自己铁锨的木把上刻了“慕生忠之墓”5个字。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和雄心壮志,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支筑路队伍中,无论是军官还是民工,人人都得干活,18磅的铁锤,每人一次抡80下,慕生忠也不例外。当青藏公路修到沱沱河时,河里的过水路面被洪水冲毁了。慕生忠二话不说,第一个跳进冰冷的雪水河中捞石头抢修路面。正是这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了大家的修路激情,大家一干就是10个多小时,提速了青藏公路的修路时间。1954年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的英雄,100辆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

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共计1283公里(当时测定的数据),慕生忠率领的筑路大军仅用了7个月零4天,25座雪山被攻克,汽车终于能从格尔木直接开到拉萨,打通了从格尔木通往西藏的生命线——青藏公路。12月25日,康藏、青藏两大公路的通车典礼在拉萨举行,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上的奇迹。

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神秘的雪域高原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结束了西藏运输靠人背畜驮的历史,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文明的新征程。

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以来,国家相继投资巨额资金经历多次大的整修和改建。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后,先后由青藏公路管理局和青藏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负责养护和改建,在沿线相继设立了8个养护段,并逐步建立了道班,形成了青藏公路初步养護管理体系。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将青藏公路的改建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国家“六五”计划,投资7.6亿元,按照二级公路行改进并铺设沥青路面,工程于1985年竣工。1991年—1996年,交通部投资8.5亿,对青藏公路的病害,路段进行整治,整治后公路路面状况大为改善,全线小车平均行车速度达每小时80公里。2002年,国家投资11.7亿元,重点整治和改建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779.19公里路段,极大地提高了路面和桥涵的承载能力,提高了行车质量,运输能力极大提高,名副其实地成为西藏稳定发展和维护西南边防安全的生命线。

60多年来,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和武警交通部队组建专门养护机构,保障了青藏公路的畅通,普通一线养护工人继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常年奋战在高寒缺氧地区,与高寒缺氧做斗争,与风霜雨雪做斗争,与疾病做斗争,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健康,甚至奉献了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续写了新的传奇,在他们身上闪现着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光辉。

60多年来,青藏公路就像是吉祥的“哈达”飘扬在高原大地,国家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世界屋脊”,西藏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两路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昭示先辈、启迪后人。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筑路大军,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入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国家建设岁月中,用他们敢为人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的时代赞歌。当年参加青藏公路建设的筑路大军们有身经百战的将军,有第一批踏破高原戈壁荒寂的人,有为寸草不生的沙漠种活第一株树、栽成第一片绿草的人,有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有普普通通的驮工,有普通的修路工人养路工人,有汉族也有蒙古族藏族同胞兄弟。其中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青藏高原这片大地上默默工作着,还有接替他们的儿女,继续着因路而畅通和雄心勃勃的延伸。这正是老一辈国家建设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和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今天,青藏公路这条被称为是“天路”的公路,不仅担负着进藏85%、出藏90%的物资运输量,改革开放以来的输油管线、藏北电网、通讯电缆,以及青藏铁路等重大国家建设工程,都是以青藏公路为依托建成的。

2014年,纪念川藏、青藏公路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全面总结了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称赞,也是为国家发展建設者注入的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传承“两路精神”,是因为“两路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展现和生动诠释。慕生忠这些老一辈革命军人艰苦卓绝、勇敢拼搏的精神,除了让我们为之震撼和深受鼓舞之外,还要告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可以说“两路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及红色基因的传承,同时也是伟大实践的杰出成果,更是涵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以及“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的源头活水,鼓舞指引者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树立起自信、开放、创新的新时代意识,以人、“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贡献力量。

60多年来,格尔木人前进的历程,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收获和付出,他们用汗水、鲜血、青春谱写的生命赞歌,是一篇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谱写的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更是一笔厚重的和永远值得珍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好教材,尤其在新时代更会发生良好的折射效应,更能让人们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此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历史的同时,找到明天的方向,发扬光荣传统,彰显所蕴含的社会正能量,并把这作为一种优秀的时代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创造新的奇迹。

(作者单位:中共格尔木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筑路格尔木修路
西北偏北之格尔木
格尔木
赞云南大山筑路人斯那定珠
《修路》教学设计
格尔木
澳大利亚:用烟头筑路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秀逗原始人③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