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可视”
2021-11-03李漫
李漫
摘 要:思维地图是辅助探究主题意义的理想工具。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圆圈图、树状图和流程图这三种思维地图。读前可以利用圆圈图,呈现细节信息,预测主题语境;读中可以借助树状图,分析逻辑关系,厘清主题脉络;读后可以建构流程图,把握发展阶段,内化主题知识。
关键词:思维地图;主题意义;圆圈图;树状图;流程图
主题是英语语篇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它渗透、贯穿语篇的始终,体现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及其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学生方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形塑文化品格,发展思维品质。因此,英语语篇教学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如何提升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能力?笔者以为,思维地图是一种理想的工具。
思维地图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大卫·海勒博士(Dr. David Hyerle) 在 1988 年开发的用来构建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思维可视的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使用者训练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思维地图包含8种基于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即圆圈图(Circle Map)、气泡图(Bubble Map)、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树状图(Tree Map)、括号图(Brace Map)、流程图(Flow Map)、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和桥状图(Bridge Map)。每种思维地图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语篇的题材、体裁、语篇主题语境、篇章结构等适当选用思维地图。圆圈图(Circle Map)、树状图(Tree Map)和流程图(Flow Map)是笔者经常使用的三种思维地图。在语篇教学的不同环节,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地图辅助探究主题意义?本文试做呈现。
一、读前:利用圆圈图,呈现细节信息,预测主题语境
圆圈图一般由内外两种圆圈组成。里面的圆圈是主题,而外面的多个圆圈呈现的是和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外面的圆圈可以使用文字、数字、图片或其他标记与象征来表示人们想要理解或定义的物体、人物或想法,无须拘泥于形式;同时,细节信息的呈现不必固化,大小、位置没有限制。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也能训练学生的预测思维。笔者经常将圆圈图用于读前阶段,让学生利用圆圈图预测语篇的主题语境。
以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2 Project板块教学为例。该板块的语篇介绍了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风景优美。笔者摒弃了展示风景图片让学生猜测地点的常规教学方式,上课伊始,PPT呈现一幅圆圈图,先用问号遮盖里面圆圈的主题,再逐个展示外面圆圈中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对主题进行预测(如图1 所示)。
由于笔者提供的关键词与主题的关联度逐渐增强,因此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发散走向聚焦。当最后一个高度相关的细节信息a forgotten world 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的主题——香格里拉。
二、读中:借助树状图,分析逻辑关系,厘清主题脉络
樹状图是对事物或想法进行分组或归类的一种思维地图,它能够帮助学生对基于相似性质、特征或细节上的信息进行梳理。在使用树状图时,既可以使用归纳法,也可以使用演绎法。树状图能直观地呈现文本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终有助于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因此,笔者经常在读中阶段,借助树状图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厘清主题脉络。
例如,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1 Reading 板块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 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由三个看似不连续的语段组成,实则均是围绕单口喜剧这一主题展开。因此,笔者选用了思维地图中的树状图,帮助学生梳理出看似不连续段落的结构和脉络。由于该文本结构不够清晰,主题也较难把握,笔者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
问题2: What is laughter good for?
问题3: How many parts can this article be divided into?
学生获取了文本的主旨大意之后,笔者采取设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树状图来探索文本的段落结构和脉络(如图2所示)。
通过填空的方式,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树状图,同时也完成了对文本结构的探索。树状图独有的分类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四种喜剧形式进行鉴赏比较,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喜剧形式的差异性。
三、读后:建构流程图,把握发展阶段,内化主题知识
流程图是对事件的发展阶段和亚阶段进行排序,并对发展过程中的步骤进行界定的一种思维地图。它能够清楚地展示事件发展的过程、步骤及特点,对于学生掌握语篇结构、事件性质,复述文本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流程图的过程性特征,笔者常把流程图用于读后阶段,让学生自主构建,内化主题知识。
以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1 Project板块Putting on a play教学为例。语篇由两段独立的戏剧脚本组成。
这两段戏剧脚本除了均属于喜剧外,在内容和情节上并无关联。因此,笔者围绕戏剧脚本的语篇特点设计了这节课。该课除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细节以外,还要了解戏剧的特点,如必备要素和情节构成等。在教学时,笔者首先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勾连,介绍戏剧的要素,然后由浅入深地就戏剧的人物、场所、主题、类型、 意义进行提问,最后,利用思维地图中的流程图引领学生梳理戏剧的情节和主题,内化主题知识。由于这两个文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第一个戏剧的流程图,并给出示范(如图3所示)。
随后,学生分组讨论,独立完成第二个戏剧脚本的流程图框架。
借助流程图,学生很快把握了事件发展的流程与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思维地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具有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思维地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跳出字里行间,挖掘文本内涵,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而不是把完成思 维地图等同于简单的填补 空缺。另外,思维地图的运用虽然广泛,但绝不是辅助解读文本的唯一工具,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运用鱼骨图、要点图、思维导图等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秋会,王蔷.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
[2] 关媛.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2).
[3] 胥阳.例谈思维地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
[4] 耿珮芸,魏玉平.例谈思维地图在英语冗长语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