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与两个译文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2021-11-03汤素芹
【摘要】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人类语言包含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世界表达各种经历的功能。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短文《第一场雪》的及物性,向读者展示该语篇的魅力所在,并对比分析了《第一场雪》的两个译本,认为当译文与原文的及物系统相似时,译文能够更忠实地反映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第一场雪》;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及物系统
【作者简介】汤素芹(1985.10.0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踐。
一、 前言
《第一场雪》(First Snow)是乔纳森·尼可拉斯(Johnathan Nicholas)写的一篇短文。从为数不多的资料可知,这篇文章原载美国杂志《读者文摘》。尽管知名度不高,但因言辞优美、文笔娴熟,这篇文章常常作为翻译课堂、阅读理解、文学赏析等的学习材料。一篇名不见经传的文本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其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本文拟分析《第一场雪》描写雪的选段,让读者领略原文的美并通过两个译本的对比浅谈及物性分析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二、 系统功能语法和及物系统
系统功能语法由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是通过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来表达意义的。概念功能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经历;人际功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讲话者利用该功能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成分组成为语篇的功能。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由于概念功能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所以进行及物性分析就会涉及行为的不同过程。功能语法将这些过程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六种过程。物质过程指具体动作的过程,参与者包括行事者和目标;心理过程表现心理活动的经过,主要包括感知者和现象;关系过程可以用来表达事物的属性、识别关系和占有关系;言语过程是说话者向接收者传达说话内容的过程;行为过程主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存在过程表示事物的存在。
不同的过程都可能涉及环境成分,用来补充具体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意义。根据不同的功能,环境成分可分为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类型。
三、 文学语篇及物性分析研究回溯
我国对文学语篇及物性分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杨信彰分析了小说《苔丝》选段的及物性系统。朱士昌对比分析了小说《奥列佛·退斯特》和《恋爱中的女人》的及物性过程。戴凡利用及物性分析道出了物质过程再现诗歌意境的作用。何恒幸对英文歌曲进行经验功能分析,认为歌曲以心理过程和关系为主,是歌曲成功的重要因素。王晶通过对《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的及物性分析评价该诗的两个译本,认为及物性分析能为翻译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针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情感等的分析,鲜见写景语篇的及物性分析。本文将从《第一场雪》雪景选段入手,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及物性系统交代下雪的经过并成功与读者达到共情。此外,分析《第一场雪》的文献只有一篇。丁立峰从美学角度对《第一场雪》进行了文学赏析,因此,本文的及物性分析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这篇美文。
四、 《第一场雪》及物性分析
《第一场雪》讲述了一位父亲被冬日初雪惊醒,抱起襁褓中的女儿走到窗边一起观雪的情景。文章用父亲的视角展开对环境的描述,从街角路灯到皑皑白雪,再到雪地上打雪仗的孩子,似是写景,更似传情,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其中,初雪纷沓而至、静中带动的场景,描写得尤为细致、引人入胜。尽管作者形容雪花只用了寥寥数句,但雪花飘落的场景却被描绘得恰到好处,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下面试从及物性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过程和环境成分来呈现生动场景的:
(1)The flakes(行事者) were falling(物质过程) thick and hard(环境成分1) now(环境成分2), (2)pouring(物质过程) past the window(环境成分3), a waterfall of mystery(目标). (3)Occasionally(环境成分4), one(行事者) would stick(物质过程) to the glass(环境成分5), (4)as if reluctant(关系过程) (5)to tumble(物质过程) to its fate(环境成分6). (6)Then(环境成分7), slowly(环境成分8), slipping and sliding(物质过程) down the glass(环境成分9), (7)it(行事者) would melt(物质过程), (8)its beauty(行事者) fleeting(物质过程). (9)Gone(物质过程).
1.及物系统中的参与者和过程分析。选段共9个小句,出现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两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8个,占全部过程的88.9%,关系过程1个,占全部过程的11.1%。总体来说,选段有如下特征:所有物质过程中只有一处出现目标参与者,其余的参与者均为行事者;各个过程中的参与者角色为雪花或雪花的特征“美”,呈现出一致性;环境成分在选段中出现较多,共9处。
经过分析,参与者可分为复数形式的雪花、一片雪花和这片雪花的美。句(1)和(2)的行事者是复数的雪花,主要展现雪下得大、下得急的场景,奠定了这场雪来势汹汹的基调。句(3)至(7)的参与者角色为one或it,都指代其中的一片雪花,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画面从远处拉近。作者在此承担起摄影师的角色,在众多雪花中寻得最具代表性的一片给予特写,细腻刻画出雪花从飘落到消失的全过程。句(8)的行事者开始转为雪花的美,促使读者迅速将感情倾注其中,但这种情感随即又被句(9)物质过程无情剥夺,令人顿生惋惜之情。
全段唯一的关系过程将特写的那片雪花拟人化,使后面一系列人物动作合理化。也正是由于它的不情愿,才能解释后面各种缓慢的动作的缘由。
2.环境成分分析。选段涉及时间、空间、方式、程度四种环境成分,其中1和8属于方式成分,2和7属于时间成分,3、5、6、9属于空间成分,4属于程度成分。不同的环境成分向读者交代了整体雪况、雪花的姿态及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空间环境成分在选段中出现频率最高,除了6,其余都指向窗户,正是小说中父亲和女孩所处的地点。这样做能把读者也置身窗前,和父女一同观雪。2、4、7交代及物过程的发展经过:2是场景发生的开端;4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整体雪况转移到一片雪花上;7带出了这片雪花的后续发展。1和8表现了雪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前者急促,后者缓慢。侧面反映作者刻意描画的那片雪花,依恋大千世界,不甘堕落,再配合后面的雪花之美稍纵即逝,令人不禁心生怜悯却又无能为力。
3.及物性与语篇理解。一般来说,景色或环境描写倾向于使用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反观选段中物质过程占绝大多数,显得下雪的场景更加生动。作者将其中一片雪花拟人化也是物质过程占多数的原因之一。这样处理语篇的好处在于以情入景,然后以景烘情,层层推进,最终得到读者的共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语篇的过人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物质过程来进行场景描写,以及调动了各种环境成分,使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五、 《第一场雪》两个译本的及物性对比
经过上述及物性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内容安排。因此,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及物系统,有助于我们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下面先分析选段两个译本的及物性过程。
译文一:
此刻(环境成分),雪花儿(行事者)下得(物质过程)密(环境成分)、下得(物质过程)重(环境成分),从窗前(环境成分)倾泻下来(物质过程),俨然是(关系过程)一个神秘的瀑布(识别者)。偶尔(环境成分),一片雪花(行事者)会粘(物质过程)在玻璃上(环境成分),似乎不愿意(心理过程)接受(物质过程)跌落的命运(目标)。紧接着(环境成分),慢慢地(环境成分),从玻璃上(环境成分)滑落(物质过程),雪(行事者)就会融化(物质过程),它的美(行事者)稍纵即逝(物质过程)。逝去了(物质过程)。(李明 译)
译文二:
雪(载体)越下越厚(关系过程),雪(载体)越下越大(关系过程),在窗前(环境成分)倾泻(物质过程),好似(关系过程)一挂奇妙的瀑布(属性)。时不时(环境成分)会有一片雪花(存在过程)黏附(物质过程)在窗玻璃上(环境成分),似乎是不甘(心理过程)就此(环境成分)堕落(物质过程)。然后(环境成分)它(行事者)慢慢地(环境成分)滑过(物质过程)玻璃(目标),滑着滑着(环境成分),终于(环境成分)融化(物质过程),美丽(行事者)飞逝(物质过程),就此(环境成分)消失得(物质过程)无影无踪(环境成分)。(佚名 译)
原文中過程分布为物质过程8处、关系过程1处、环境成分9处;译文一出现了物质过程9处、关系过程1处、心理过程1处、环境成分9处;译文二出现了物质过程7处、关系过程3处、心理过程1处、存在过程1处、环境成分10处。由此可见,译文一的及物系统跟原文比较相似,较能表达出原文效果。译文二一再改变活动过程,打破了原文紧凑的节奏,不利于引发读者共鸣。因此,译文一无论从忠实度还是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更胜一筹。
六、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一场雪》选段的及物性过程,让读者领略了该文的魅力所在,同时对比该段的两个译文,认为及物性较为相似的译文更有利于再现作者的意图和原文信息。因此,翻译文学语篇可以以语篇的及物系统作为参考,输出接近原文及物系统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戴凡.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12-14.
[3]何恒幸.英语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为什么那么成功?——基于经验功能分析的一种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16.
[4]苗兴伟.语篇分析——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0.
[5]王晶.《饮酒(其五)》的原文及译文及物性对比分析——以Arthur Waley和James Robert Hightower译本为例[J].品位·经典,2021 (10):62-65.
[6]杨信彰.英文小说中语言的功能意义[J].外国语,1992(5):31-34.
[7]朱士昌.浅析英文小说中的及物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