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国内《论语》英译现状探析
2021-11-03马梦迪
【摘要】本文借助Cite Space分析工具,以CNKI数据库2005-2021年收录的323篇《论语》英译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对近17年国内《论语》英译研究发文数量、刊发载体、研究作者及研究单位、高频关键词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梳理研究发展脉络,以期对《论语》英译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为《论语》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论语》英译;关键词;研究热点
【作者简介】马梦迪,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论语》是中华典籍的精华,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如此,《论语》一书自16世纪以来,深受西方学者关注,成为翻译和诠释最多的中华经典之一。据统计,《论语》一书已被译成六十多个外语译本,其中仅英译本就已达四十多种。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系统了解《论语》英译研究现状仍尤为重要。
以往研究综述如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对20年《论语》英译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虽有数据支撑,但分析的文献总量仍然有限。基于此,笔者采用Cite Space数据分析,对过去17年323篇《论语》英译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全部来源于CNKI网络期刊出版总库。笔者于2021年5月27日以《论语》英译为主题,时间设定为2005-2021,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获得相关文献339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质量,笔者对所选文献进行了筛选,剔除无效文献16篇,最终确定323篇文献为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本文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美国德雷塞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文献发文数量及年度分布。数据表明(见图1),2005年以来我国《论语》英译研究的数量呈动态上升趋势。具体来说,2005-2008年,《论语》英译研究存在零星探索。2009-2013年《论语》英译研究发展相对较快,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3-2015年论文发表数量呈下降态势,2016年论文发文数量达到顶峰。2017-2019年论文发表数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论文发表数量回升。
2.论文发表载体分析。通过对《论语》英译研究论文的发表载体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国内比较关注《论语》英译研究的领域及其发展现状。表1是刊载相关论文篇数最多的前15名期刊,其中《海外英语》发刊15次,排在首位。
研究发现,2005-2021年《论语》英译研究323篇相关文献来自195种期刊。从表1可知,国内刊登《论语》英译研究论文的期刊大致分为四大类:1)教育来源期刊;2)大学学报,包括大学、学院学报;3)文化研究来源期刊;4)翻译来源期刊。
经过统计,大学学报刊登论文篇数最多,约占比55%,其次为教育来源期刊,占比约17%,翻译来源期刊所占比例最低。这些刊物中,核心期刊占比17%,这表明我国《论语》英译研究已出现高质量研究成果,但数量仍较少。
3.国内《论语》英译研究作者及研究单位可视化分析。
Cite Space可以通过共引网络分析实现一个学科研究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能够捕捉到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在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向(Chen, 2004)。将CNKI数据进行切分,选取时间切片(time slicing)为 2005-2021,选取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其他参数为系统默认值,采取寻径算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生成作者及研究单位可视化知识图谱。在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字体大小代表发文数量,字体越大,表明其发文数量越多,研究者与合作单位之间有连线。
如图2,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李钢在本研究领域内发文最多,发文数为10篇,其次为李红梅、邢颖慧、杨平、章亚琼、许雷、李金姝、屠国元等。研究单位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其次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图中李钢、李金姝两节点间存在连线,表明两位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其他各作者及研究机构间并无连线,这意味着研究作者及研究单位之间无明显合作。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论语》英译研究领域虽作者广泛,但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作者尚少,研究成果也较少,最多的李钢仅有10篇。
4.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提取自论文的标题或主题,能够准确表达一篇学术论文的内核内容和精髓,通过大数据计量工具提取文献关键词并绘制其频次的高低分布,可以研究一个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本研究分析时段设为2005-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采取寻径算法。设置阈值为3,生成如下可视化知识图谱。
图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从整体上看,国内研究《论语》英译的领域主要有《论语》《论语》英译、英译三大领域。根据图3中节点的大小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热点。从图中我们发现《论语》《论语》英译两节点最大,这说明国内《论语》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语》综合性研究。而《论语》与《论语》英译相比,《论语》这一节点大小更大且节点内年轮数量更多,这表明国内学者对《论语》的研究持續性更长。除《论语》《论语》英译两大关键词外,辜鸿铭、翻译、理雅各、论语、典籍英译、翻译策略、君子等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且中心度较高。这说明除《论语》英译的总体性研究外,《论语》英译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译本研究、翻译策略研究以及核心概念词研究。
四、赋义
赋义(sense-making)过程,使现有数据体现意义的过程,也是回答数据背后含义的过程。
根据文献发文数量及年度分析,可以发现2005-2008年该研究发文较少,年发文量不足10篇。2009年以后此类研究数量大幅上升,这说明2009年以后该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论语》英译研究热度逐步升温,发文数量一直保持总体上升趋势,至2016年达到峰值。近几年来《论语》英译虽呈现下降趋势,但2020年有所回升,年发文量为30篇。
基于论文发表载体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刊登《论语》英译研究论文来源于教育来源期刊、大学学报(包括大学、学院学报)、文化研究来源期刊以及翻译来源期刊。其中大学学报刊载论文篇数最多,翻译来源期刊刊载论文篇数最少。核心期刊发文量总体偏少。國内《论语》英译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该研究发展尚不充分,研究课题、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探索。
从作者及研究单位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论语》英译研究作者数量较多,但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作者尚少,只有李钢、李红梅、邢颖慧、杨平等人做集中性研究,然而发文数量较少,且各作者及研究单位之间无明显关联性。这表明该研究尚处于分散性研究状态,集中研究程度不足。
根据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英译的总体性研究、译本研究、翻译策略研究以及核心概念词研究,而译本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理雅各、辜鸿铭等英译本。其中《论语》《论语》英译、英译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174、57、46次,可见《论语》英译研究主要以总体性研究为主,如王勇(2006)对1986-2006年43篇《论语》英译论文进行梳理分析,指出《论语》英译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译者研究、译校出版感言、《论语》的翻译传播历史、《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等五方面。王琰(2010)对比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指出由于高内外学者学术背景不同,《论语》英译研究方法和主题存在差异,国内《论语》应以研究者侧重语言层面的研究,而国外研究者则侧重多方面多角度论述《论语》英译本的思想诠释问题。杨平(2010)对20世纪《论语》英译现状进行历时梳理,指出20世纪《论语》英译与诠释的特点,并将之划分为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阐释、语言分析四大流派。
可见,《论语》英译研究论文虽从国内《论语》英译历时分析、中西方《论语》英译对比、一段时间内《论语》英译现状等宏观层面进行了总体性描述与探讨,使我们对《论语》英译现状有了整体性了解,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缺乏切入点小、深层次、多角度的探析。
结语
本文基于CNKI对国内2005-2021年《论语》英译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较为客观地揭示了近17年国内《论语》研究英译的基本态势。通过此分析发现:1.国内《论语》英译研究自2009年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2.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论语》《论语》英译、英译、辜鸿铭、翻译等;3.研究热点为《论语》英译总体性研究。此外,国内《论语》英译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国内《论语》英译研究尚处于分散性研究状态,集中研究程度不足;2.国内《论语》英译研究多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研究、缺乏小切入点、深层次、多角度的剖析,研究成果少,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建立研究关联性和合作性,从历史、文化等角度深入探讨《论语》英译是今后国内《论语》英译研究应改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mall 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i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3):97.
[2]李钢.《论语》翻译的哲学之维——论安乐哲、罗思文《论语》英译[J].译林(学术版)(Z1),2011:133-140.
[3]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31-137.
[4]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体挖掘及可视化[J].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
[5]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6-69.
[6]冉诗洋,张继光,鲁伟.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国语文,2016(4):133-137.
[7]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16-121.
[8]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2):70-73.
[9]王勇.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J].求索,2006(5):178-181.
[10]徐向群.从英译《论语》考论语句看中西译者的翻译特色——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译文为例[J].船山学刊,2009(04):229-232.
[11]杨平.《论语》的英译研究——总结与评价[J].东方丛刊,2008 (2):129-149.
[12]杨平.《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a (5):37-47.
[13]杨平.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b(10):21-32.
[14]袁周敏,刘环环.国际中介语语用学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3):456-463.
[15]张小波.关于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翻译的对比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4):37-40.
[16]张政,胡文潇.《论语》中“天”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中国文化核心关键词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5(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