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词语开采者对“石油”与“风”的钻探
2021-11-03张悦
张悦
殷常青先生《风中的石油谣曲》,以数十章散文诗,集聚逾万字的笔墨,发掘、展现蕴含于石油、油田、石油人、石油小城多元的诗意存在,诗人与之契合的灵魂,与之相依的深情,为之悉心谱写诵唱的谣曲,同读者在现实的、历史的、时代的、未来的、精神的“风”中相遇。追随诗行间拓荒者的脚步,得以走近一座储量惊人的词语油田,醒目的钻井平台,不倦地作业,将“石油”与“风”深藏的能量,采集举升至诗境的地表,经反复提炼,向诗思、哲思、审美等创造性精神活动输送燃料。
与固体矿藏相比,石油在开采过程中不断流动,油藏情况不断变化,且开采者一般不与矿体直接接触,因此,其开采需要不断加深认识、改进方案,勘探和开采阶段常相互交织。而诗人对语言诗意的开掘,亦是一种非固化的生成,更是无成法可循的创生,向无限进发的开放性的探索之旅。诗人数十载执著于对词语的精琢细磨,亦如石油人大半生忠诚于对石油的苦勘勤炼。诗歌不是运送已知和结论的货车,而是诗人先于读者闯入迷雾森林开辟的道路,莽莽榛榛间隐藏的花果,等待每个探险者识别、采摘,语言的迷途,未知的美景,吸引读者,更诱惑着诗人沉浸其中。诗歌与石油,均是殷常青沉浸的“迷途”,激发其不懈地追索探寻。
石油,“这个词语,一直在我的诗篇之中”——给荒野赋予意义,指引由外部向内对生命根源的探索,对灵魂的细致审视;融入血液,运输生命力,不停释放能量,给生活提供不竭动力。石油——“热烈的词汇”,是被囚困而召唤解放的生命,拥抱辽阔挥洒的血汗,对梦想、使命和本性的坚守;是浓情的载体,精神的给养,是石油人的灯盏、爱情,代代传承的光;是家人、温情和归属,是身体,是人生经历;是前行的燃料,推动新生之力,沸腾战斗的血液。石油,“这个词语,如内心的祖国”——是肉身与灵魂的接纳者,是深入大地才得以书写的长诗、巨著;是历史与时代的书写者,运载时代的加速器,世界的风向标;是自然的恩惠,朝向深广不断延展的美,吸引专注和沉浸的信仰;是凝聚力、感召力,是现在、未来,是生活、世界联动的纽带。石油——“丰沛的词语”,因其丰沛而色彩斑斓,因其丰沛而充实热爱,拥有集成生命律动、众生行跡的浩大,超越时间拘限,促成同华北平原石油小城缘定三生的热恋,与石油人、石油小城的存在及价值互为确证。
“石油是我精神的石油,没有它,我行路艰难”,诗人对“精神的石油”诗意的钻探、提炼,凝注自我,放眼世界。从个体生命、群体生命体验深入生命之本,蒸馏、提纯情感,提升意象光泽度,生成多元意蕴;由生活现实回溯历史,把握时代脉搏、未来动向,在具体实践其诗学追求的同时,提取抽象的哲学意义与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出现“石油”这一命名,且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有所预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加速推进,被喻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才被置于诗歌意象谱系变换的追光灯下。殷常青为构筑这一长篇散文诗所搭建的系列舞台上,活跃的另一重要角色“风”,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
西渡在对海子、骆一禾等诗人写作方法论的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新诗写作中意象的“去蔽”问题。“意象以其已成的意义遮蔽了诗人对世界的原初体验、感受和发现”,因而他主张“对意象进行去蔽处理——去除包裹着意象的现成意义,把意象还原为词语,并在最为积极的意义上恢复词语和存在的亲密联系,让两者彼此敞开、互相进入,达到彼此照亮、透亮的一体共存”(《当代诗歌中的意象问题》)。在不断强化异质、“意外”、陌生化追求的新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致力于意象原创性的同时,着力转变、颠覆、解构传统意象固化的意义和象征指向,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风”意象,在殷常青“去蔽”的努力中,一次次获得新生,糅入传承的智慧,摒弃因袭。风,见证人世离合悲欢、生命荣枯动静,“无意中进入万物的内心”。风,是“生活之锋芒”,是阻力、考验;是思绪、情绪、“身体内部的暗流”,带来触动;是“搬运工”、信使,传递思念、情怀;是通道、阶梯,是生命力的唤醒者;是解救者,是石油、生命潜藏能量的召唤者;是清障者、引领者,是扩散力、涤荡力,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契机;是风气、风尚、时代热潮;是媒介、动力,是时代的运载者;是石油人的灵魂、气质,果决的行动力;是世事沧桑、无常之变,带来孤独感、荒凉感,也是生命的完结及其前奏。
殷常青对“风”多重意蕴的开采,始终未脱离“石油”活跃的舞台,未离开同“石油”互动的语境,亦是对T·E·休姆“意象是在诗中产生的”观点的一种印证。风,因容纳“盐的歌声,铁的歌声,骨头的歌声”——为“石油的到来”“迎风诵唱”而“斑斓”。石油,被称为“风中的词语”,“它携裹着风疯狂地吹”,让“我”“历尽沧桑”,一生与之结缘。“石油的方向,掀起朝天大风”,石油,“这个词语落在纸上”,却又“不为人知地吹袭”。“要认识石油,首先要认识一种吹拂”,石油,“这个词语就是漫山遍野的风”,“引导”“攀升的脚步”,“抬高”“追逐的眼睛”。风与石油,在互动中丰富、照亮彼此。诗人抓住二者蕴藏未知、变化之潜能,召唤探知、提取、转化的共性,组织隐喻。读者可以从二者相裹挟的共振间,感受到陌生化累加的语言张力,以及强劲的情感涌动,正如埃兹拉·庞德所认为的“情感力量产生意象”,诗的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均由其组织。
品读《风中的石油谣曲》,一位词语开采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孜孜以求,向土地、血液、语言矿藏深处钻探,挚爱、痴迷,亦是其最为可靠的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