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小说作品的意象思考

2021-11-03嵇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小说作品湘西沈从文

嵇莹

沈从文先生依靠丰富的意象来创造属于文学、情感的感性世界,在保留自身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的同时,其将色彩意象、山水意象、心理意象应用在作品当中,在勾勒人物形象的同时,展现作者对于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将意象与客观现实融合在一起。对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在解读作者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的同时,能够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沈从文小说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在文字与情感的表达当中解读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思想。自然、情感、人文的高度和谐,塑造了诸多意象,而在意象之下,是对湘西文学的永恒追求。

一、对沈从文小说作品意象的研究

对于沈从文先生的评论,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经开始,在这位才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伊始,左翼人士以及刘西渭等人便开始对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横挑鼻子竖挑眼”,在文化尚未发生较大变革的年代,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在当世评论家的眼中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及至20世纪50年代,文学学科发展进入了初期阶段,沈从文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新文学史略》当中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对于当代的文学创作活动来说,沈从文的小说作品如同镜花水月,虽然美丽,但不适用,对于其作品意象的研究,一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的解放终于照进现实,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伴随着浩浩荡荡的文化反思活动进入了社会文学的视野当中,至此,对于沈从文小说作品中意象的有关研究终于步入了正轨。率先开启这一浪潮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钱理群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其中肯地评价了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相关意象,认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实现了情感与客观环境的高度融合。而凌宇在其作品《从边城走向世界》之中,又进一步阐述了湘西风情、山水自然等意象在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综合表现,随后,诸多文学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探头,将对沈从文小说作品意象的研究提上了新的高度。但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活动来说,对于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意象的研究不过是冰山一角,诸多文学问题依旧有待深入探究:在不同的小说作品当中,相同的意象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别?作为湘西人,在立足湘西的风土人情创作小说作品的过程中,是环境的理性造就了作者的感性,还是作者的感性促使其在理性的角度对意象进行重新选择?这样的文学问题,需要读者与学者共同探寻答案。

二、沈从文小说作品当中文学意象的表现

陈思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形成两个传统,一個是启蒙的文学,是利用文学的传播来改造旧社会的手段,强调‘人生为大众的奉献;一种是文学的启蒙,是以新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来提高民族的审美品格。”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发挥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功能:在将“京派文学”发扬光大的同时,沈从文借助传统的诗歌艺术、小品和现代心理分析来表现人物与故事,将具有本土古典审美色彩和西方现代文学创作因子的各种意象带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在意象的烘托下,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脱离了生老病死的狭小格局,而是站在个体的角度上,对人性、民族性进行重新思考。这种创作手法颠覆了古典代表性意象的刻板化特点,在帮助读者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同时,将读者引入到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当中,这样的文学,是包含民族情感与人文思想的文学。

意象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经过漫长的洗礼与沉淀形成了新时代下的文学意象,进而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崭露头角。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创作活动,意象并不少见,如《望庐山瀑布》中的“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都是作者表露心性的一种手段。而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当中,意象则失去了传统的“高下之分”,沈从文先生在为读者创造一个天堂般的湘西世界的同时,也将一些传统文学中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素材带入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如《边城》中的辣椒、筷子,《老实人》中的杂货铺、花衣庄等,对于这些意象或许着墨不多,但因为有了特定环境的限制,其表述更为生动。具有丰富、充沛的情感是沈从文小说作品当中意象的第一特点。

三、沈从文小说作品中意象的价值与应用

(一)山水意象:情感

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世界当中,山水意象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对湘西的自然山水进行表述的同时,作者毫不吝啬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取向。对于沈从文先生来说,山水便是一切创作情感的来源。对于山水意象的应用,沈从文先生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我的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的认识深一点,也全亏得是水。”在发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的同时,沈从文先生站在感性的角度上审视自然,将风景视为自己笔下故事的出发点,进而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经典小说作品《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用文字来描绘了这样的故事:“天是渐渐夜了,野猪山包围在紫雾中,如今日黄昏景致一样,天上剩一些起花的红云,送太阳回地下,太阳告别了。到这时,打柴人都应归家,看牛羊人送牛羊归栏,一天已完了。”借助对山水景观的描述,沈从文用恬淡的语气来描绘生命的流逝,将理性的客观现实用感性的方法表现出来。没有山水,中国的文学艺术便会失去颜色,而作为利用山水表述故事的佼佼者,沈从文先生更是将山水意象转化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载体,让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在笔下都表现出色彩,进而为读者营造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烘托故土乡民的淳朴厚重之美。这样的意象,是创作的意象,但也是包含着客观现实的意象。在《边城》中,作者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过着平静日子的人,在生命上翻过一页,也不必再去问第二页上所载的是些什么,他们这时应当从山上,或从水边,或从田坝,回到家中吃饭时候了。”这样的文字当中是一种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淡泊,山水是自然的,生活在这片山水中的乡民,他们应该也是自然的,对于意象的巧妙运用,塑造了《边城》中的爱情故事,也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带来了新的色彩。

(二)生活意象:真实

沈从文一直在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读者表现一个真实的、与世无争的湘西世界,让群众对于湘西的风土人情形成更深入的认识,故此,以生活意象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理念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作者的创作历程当中。其将湘西的生活引入到自己的小说,让读者在文字中看见一个依旧热闹的世界。一如张牧野所说的,“这个地方不曾变动,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取材于客观生活中的意象,使得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有更多的乡土气息,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小说《长河》中,沈从文用这样的文字来描绘湘西:“既有两三百水手一大堆钱在松动,河下一条长街到了晚上,自然更见得活泼热闹起来,到处情感都在发酵,笑语和嚷骂混成一片,茶馆中更是嘈杂万状,有退伍士兵和水手……”在描绘生活意象的过程中,沈从文依靠空间上、时间上的变化来表现湘西的风土人情:白天的茶馆,晚上的水手;茶馆里的水手,码头上的士兵。鱼龙混杂的表述之下,是生活气息的重新展露。作者借由文字展现文学作品的亲和力,表现人物的高贵与卑微,将翠翠、傩送、龙朱重新带入到文字当中,使得读者得以理解这些形象。这样的表述中,人性与情感在缓缓流动,是又一幅奇特的风土人情画卷。

(三)色彩意象:知性

沈从文先生对色彩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在其小说作品《如蕤集》中,用了大量的颜色意象来表述场景,进而将读者带入到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当中。在《如蕤集》中,关于颜色的表述随处可见,如“盛夏的东海,海上有两种稀奇的境界,一是自海面升起的阵云,白雾似的成团成饼从海上涌起……一是空中的云彩,五色相渲,尤以早晨的粉红细云与黄昏前绿色片云最为美丽”。在沈从文的笔下,色彩是一种表述自然风光的最为有效的载体。但对于某些飽含情感的小说作品来说,色彩又何尝不是一种表现作者人文智慧的有效素材呢?

如沈从文在《新摘星录》中所写下的:“天上白云和乌云相间处有空隙在慢慢扩大,天底一碧长青,异常温静,傍公路那一列热带雨林,树身高而长,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树叶子被雨洗过后,绿浪翻银,俨然如敷上一层绿银粉。”以往的文学表述活动中,对于色彩的应用并不少见,但其一般都是用来表述人物心情,通过落差、烘托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命运与遭遇,激起读者的情感,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当中,色彩成了他思考自然、人性的重要手段,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颜色的感应应该是艺术家所持有的一种力量……是再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因素”。沈从文先生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或许来源于其早年的绘画研究经验,但无可否认的是,对于自然、情感的不懈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获得了关于“色彩”的全新感悟。

四、结语

总的来说,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中,意象的表达与应用是极为常见的,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利用山水、生活、颜色等意象来勾勒一个文学当中的世界,进而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在研究沈从文作品中的意象的过程中,要强调情感、环境与表达之间的互相配合,让意象成为表现情感的有效材料。

猜你喜欢

小说作品湘西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论述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问题
湘西 国画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
聚焦“特色”,定点突破——新课标教材小说作品教学札记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