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里开大会
2021-11-03王泉根
因为惦记越剧、绍剧,我自然而然地思念起了当年看正宗越剧、绍剧戏文的“章镇大会堂”。几十年过去了,姜山脚下的大会堂还在吗?
那时的大会堂,不但是小镇看戏文放电影的文化会堂,也是召开全镇乃至全区性重要大会的政治会堂。大会堂是凝聚小镇老百姓文化兴趣、时政热点、社会情绪的一个公共广场与舆情中心,因而在小镇居民的潜意识里,成了除镇政府以外的第二个“政府机构”。
在我的少年时代,小镇的聚集性活动与会议很多,镇上没有冷冷清清的日子,即使有几天“乌静冷落”,过不多久就又喧闹起来,这正好与爱动不爱静的年少时光特点相吻合,日子仿佛过得很充实。
小镇的聚集性活动主要是民俗,这是民间的,开大会的聚集则是“官方”的;而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成了儿童融入社会、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社会化成长的一个途径。
民俗活动除春节灯会、舞龙、跳秧歌等传统节目外,大项是迎神赛会,也就是庙会。上虞各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庙会,日子安排在农历上半年,如老县城丰惠(胡愈之故乡)是三月廿八的东岳庙会,县城百官(陈鹤琴故乡)是五月十六的桑神庙会,曹娥是五月廿二的曹娥庙会,东关(竺可桢故乡)是三月十二的五猖庙会,崧厦(夏丏尊故乡)是五月十二的相公庙会,我们章镇(东汉王充故乡)是二月十五的将军庙会。
东关距绍兴城较近,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有一篇《五猖会》,写他童年时去东关赶庙会的情形:“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上虞民俗中的“五猖”,也称“五显”、“五通”,即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灵。另有一说,“五猖”是南朝梁代顾野王的五个儿子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能。传说“五猖”作恶扰民,玉皇大帝派雷公雷婆前去诛杀,“五猖”躲到曹娥江边正在修塘的男子身边,假装修塘。借助雷公雷婆的电闪,玉皇大帝看到有六个壮丁在修塘,并无“五猖”,于是命令收兵。“五猖”躲过一劫,从此弃恶从善,造福乡里,因而被上虞民间作为神灵立庙祭祀。
鲁迅在《五猖会》中写道:“五猖庙,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我小时候在章镇河浮村山上,见过一座五公寺,里面也有五位神像,可能与“五猖”有关。
我们章镇的将军庙会,与宋高宗赵构有关。北宋在汴梁亡国,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北上,徽宗的另一儿子赵构南逃到商丘称帝,因屡遭金兵追击,不得不一路南逃,经过越州(绍兴)、明州(宁波)、温州,最后逃到临安(杭州)这才安定下来。南宋在杭州行在一百五十多年,赵构曾用年号为“绍兴”,因而浙东一带民间流传着不少康王的传说。
章镇的说法是:康王逃难到曹娥江邊,被敌兵围困,危急之中,路边跃出一位红脸大汉救驾杀敌,康王躲过一劫,而红脸大汉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康王下旨查寻大汉,但因不知名姓,久查不获,于是就在获救地点雕像建庙,敕封大汉为将军菩萨。康王逃难的传说是民间版的宋室南迁史,贵为天子的康王,在老百姓眼里也不过尔尔,没有老百姓的一次次救驾,康王怎能成为宋高宗?
将军菩萨原是供奉在距章镇数里外的南堡村。一天雪夜,这尊菩萨居然自己走到了章镇姜山脚下的一间茅舍。南堡人循着雪地脚印来到章镇,说是章镇人偷走了将军菩萨。章镇人则说是将军自己走来的,于是告状到了县府。县官实地踏勘,见将军菩萨笑眯眯地端坐在姜山脚下的茅舍,这说明将军喜欢章镇,于是判定将军菩萨永远落户章镇。章镇人大喜,不但专为将军菩萨在曹娥江边建造了一座气派的章家庙,而且还设立了农历二月十五的将军庙会。
这实在是章镇人的创新型思维。前不久,我在浙江兰溪参加一个会议,一位从杭州来的省官做文旅主题报告,他说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贵在创新,他介绍某地的经验,叫做“先造庙,再‘造谣”。造庙是搭建平台,有东西可看,“造谣”是编故事,有事情可讲,这叫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我听了深受启发,想到故乡章家庙的将军菩萨,不就是造庙与“造谣”吗?只不过章家庙是先有故事后有平台。
甭管将军菩萨是不是雪地夜遁自行来到章镇,在我小时候,“将军庙会”却是实实在在的红火民俗节庆。
庙会开幕场地设在小菜场广场,全镇老老少少成百上千人聚集在一起。下午两点左右,鞭炮齐鸣,鼓乐高奏,群情振奋,将军菩萨巡游队伍出发,这是庙会的高潮。将军端坐在八人抬的雕花神轿里,菩萨出巡,头旗先导,旗、锣、铳、伞开路,香会、拜会、十番吹敲,还有七星灯、绰无常、火流星、戏菜瓶、盘龙、舞狮、高跷等。我们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唐僧四师徒,各色红脸白脸黑脸大花脸,彩旗招展,鼓乐喧天。锣有个锣、斗锣、尽锣、争锣、丈锣,鼓有板鼓、广鼓、小堂鼓、大堂鼓,钹有小钹、普钹、大钹、次钹,吹管乐器有唢呐、号角、招军等,那阵仗那音响非亲历者不能描述。“上虞吹打”是出了名的,迎神赛会自然更要显摆一下身手。
将军菩萨的巡游队伍先在镇里大街弄堂游行一番,然后沿着曹娥江边去往周围乡村,南堡是第一站,所经过的村子,都是敲锣打鼓迎接将军,办斋饭接待。巡游队伍吹吹打打,最远一直要到嵊县三界镇长桥。我们小孩子跟在刘关张后面看热闹,嘻嘻哈哈走到镇口就回来了。我至今还记得扮演红脸关公手擎大刀的叔叔,他是镇里棉布商店的营业员,个子高大,相貌堂堂,当时我认为他应去绍剧团演武戏,拿尺子量布匹有点大材小用。
庙会只是个平台,文章的序言,重头戏是后面的商贸生意经。将军庙会期间,农工百作,各处商贩云集,搭帐设摊,推销各色产品,商界资助戏文助兴,绍剧越剧日夜演出,章镇真的是有大风景!难怪当时的上虞民谚这样评说:“上数章镇,下数崧镇。”崧镇就是崧厦,现在是全国有名的“伞城”,所产雨伞,销行全球。
随着时间推移,各镇庙会逐渐废止,取而代之的是“物资交流大会”,章镇有春秋两次,除了没有将军菩萨参与,其余一切如旧,照样搭帐设摊,戏文连台。
再后来,镇里各种各样的大会多了起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生参加,那是另一种热闹,而且不用上课,自然心里高兴。
最难忘第一次参加全镇大会,是在小菜场的露天广场。到处是旗帜、横幅,热气腾腾的人群跟着台上一起喊口号:“超英赶美,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台上先是开大会,接着是文艺演出,我们小学生都领到了宣传单,上面印着歌曲和曲艺,至今还记得的一句是:“钢铁是元帅,元帅要升帐。”
还有苏州紫竹调,音乐老师把它拿来作为唱歌课内容:“要盖高楼几十层,屋基先要打得稳。国民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以粮为纲大跃进。大办农业,八字宪法要记清。全党全民,鼓足干劲向前进。”苏州的紫竹调唱起来比越剧小歌班还要舒缓软绵。当时我想,苏州戏文也一定全是女人演的。
小镇有了章镇大会堂以后,“大会堂里开大会”就成了小镇居民的集体记忆。那年那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次大会。
第一次是在一个星期六下午。那时一周上课五天半,星期六下午不上课,我们先在校园打乒乓球,玩够了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出来,经过大会堂,看到里面很热闹,以为在演戏文,进去一看原来是在开大会。
那是1960年冬天,台上台下全是干部,我们躲到后面看门道。原来是章镇区召开的全区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正在传达中央文件,听到有纠正“一平二调”,不准刮“共产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好像还有允许社员有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等等。我们听得似懂非懂,感到很新鲜,直觉是章镇的农贸市场会发生变化。
后来果然发生了变化,章镇街上又开始变得活络起来,我还看到几位家住黄家湾、张岙的农村同学,星期天居然挑着自家自留地种的蔬菜,到镇上来卖。很多年以后,我知道了那次大会是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
但事情以后又发生了变化,那一次开大会也是在下午,通知各单位、居委会都要参加。老师带队,我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前面,会议的气氛有点紧张——原来是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大会开始不久,一群“投机倒把分子”被带到台上,站在前面。我看到有好几张熟悉的大人面孔,有一位大人曾来过我家,与我祖父一样都是在乡下开供销店的营业员,不知怎么搞起了“投机倒把”。还有一位妇女是“阿毛拉娘”,阿毛家住在雨花街,小时候一起玩过,家里只有他和他娘俩人。我看着“阿毛拉娘”,心里有点沉。我听到大会干部宣布他们犯的事是“长途贩运,倒买倒卖”,“开地下商店、地下作坊”。地下怎么开店、开作坊呢?阿毛家里难道挖有地洞?我听不太明白。那次开大会时,我已读初一了。
初三第一学期,我参加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向全镇父老乡亲、老师同学登台发言。
那次全镇大会是“欢送章镇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镇上有近百名无业青年、历届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年龄很大的社会闲散人员等等,被安排到周边十多里范围的藕埠、南堡、须宅等生产大队下乡务农。因是第一批,上上下下都很重视,欢送大会特别隆重,不但有县里、区里、镇里的领导发言致辞,知青代表、家长代表、接受知青的生产大队代表发言,而且还特别安排了在读的初中学生代表发言,这表明今年是第一批,明年就会有第二批。发言环节以后是文艺演出,我们年级的女同学演出的是《采茶舞》《十送红军》。
大会前几天,学校副校长、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并把我推荐给镇里,要我当学生代表。这是校长、班主任对我的信任,我要好好准备。但同时有一种直觉:我明年初中毕业,可能也会上山下乡当知青。
我从来没有在学校的舞台上发过言,现在突然要我在章镇大会堂的舞台上,面向全镇父老乡亲、同学老师,里面还有我的多位亲戚发言。我的手心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小脚肚似乎也在抖动。
终于,主持人宣布:“下面请章镇初级中学学生代表王泉根发言。”
我镇定地走到台前,对着麦克风,在灯光的聚焦下,口齿清楚地用绍兴普通话朗读了我写好的发言稿,记得最后一句是:初中毕业以后,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上山下乡,走向广阔天地。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七月我初中畢业,八月就下乡当知青了,我与同届的十一位男女同学一起“走向广阔天地”。我们是上虞县第一批集体下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那一年,我十六岁。
“大会堂里开大会”,那是一次多么刻骨铭心的大会啊!
章镇大会堂,还有小菜场,曾经定格下了那年那月的我多少难忘的童年记忆、情结、气场。当年疼我养我值钿我的祖父母、小叔叔早已不在了人世,但那一碗温在灶台锅里等我看完戏文回去享用的夜宵还在冒着热气。家乡的大会堂,你还好吗?你现在还耸立在姜山脚下吗?
我默默地坐在书房,遥望南方,心绪涌动,忽然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脑,预订了北京南至绍兴东的高铁票,绍兴东站出来就是从前的上虞县城百官。我又预订好了曹娥江大酒店的房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