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03张亚男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5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张亚男

摘  要:目的  研究风险管理在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共100例,将其用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常规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50例患者实施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留置管道发生意外拔管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后对胃管、肠管、腹腔引流管、尿管、深静脉导管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后,患者留置管道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情况的概率明显有所改善,从而减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值得被医护人员广泛应用到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情况;意外拔管情况;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119-03

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胃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涨。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更高[1-2]。临床上,用于治疗胃癌的常用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后,许多胃癌患者在术后,胃肠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会留置多种管道。由于患者术后还没有稳定,容易出现管道意外脱落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对胃癌术后患者的风险管理[3-4]。本文通过研究对40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留置管道情况展开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共100例,将其用随机抽签法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为32~78岁,平均年龄为(62.35±2.85)岁;其中留置胃管的次数为45次,留置肠管的次数为55次,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次数为40次,留置尿管的次数为60次,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次数为50次,共留置导管250次。研究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33~79岁,平均年龄为(61.22±3.56)岁;其中留置胃管的次数为45次,留置肠管的次数为55次,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次数为40次,留置尿管的次数为60次,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次数为50次,共留置导管250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是在了解前情的基礎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行参与本次研究。②均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留置了多种导尿管。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系统疾病的。②有严重意识障碍的。③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均予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对症治疗、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等措施。

研究组护理措施为风险管理:①创建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护师以及副主任护师组成,对护理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与学习讲座,通过学习有关风险管理的护理知识理论,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并进行定期考核。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管道护理的措施,规范对管道护理的流程。②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依据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在手术进行后可能会留置一些管道,告知患者这些留置管道的作用和必要性,为患者描述这些留置管道需要放置的时间,描述这些管道对患者术后康复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患者对其掌握的情况,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手术结束后,患者应在指导下进行翻身、坐起以及下床活动,在进行以上活动时,患者应时刻注意管道情况,将管道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以防止患者发生意外脱落等情况。③管道护理方法。对胃癌手术患者在术后留置管道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对胃管、深静脉导管、腹腔引流管、尿管、肠管等管道使用不同颜色对其风险进行区分。在患者病床床头挂上注意管道脱落的提示牌,并用显眼的颜色进行标注,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注意到。为防止肠内营养液和静脉输液弄混,可在为患者输入肠内营养液时,将静脉输液架放于另一侧,并将“肠内营养液”的标识放在肠内营养输液架上,以防止区分不清。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风险护理前后的留置管道发生意外脱落或拔管情况的概率。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评估,其住院时间越短,说明风险管理的效果越理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置管道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情况进行比较

胃癌手术后患者在实施风险管理后,研究组留置管道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的概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5.62±3.85)d,对比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32.38±6.88)d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主要因素还包括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由于麻醉的影响,伴有不同程度的躁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异物出现排斥或刺激、多数患者会因为病情,心理上出现负面情绪,从而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导致愤怒拔管、患者术后进行活动时出现意外脱落等,以上一系列因素,均能够导致患者留置管道出现意外[3]。除此之外,大部分患者家属不能够引起对留置管道的重视,对护理人员约束患者的行为不予以理解,导致留置管道出现意外脱落等情况。而风险护理主要在于对风险的评估,由在一线的护理人员作为执行者和操作者,对自己的风险意识进行提升,从而对风险事件进行有效化解和分辨,是风险管理中的重点。

而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延后处理[4]。现实情况里,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因此,对胃癌术后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后,患者留置管道情况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的现象会相对减轻。本研究通过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训和强化,进一步规范医护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在遵循各项操作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开了护理风险,从而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水平[5]。通过对两组患者在留置管道意外拔管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对留置管道发生意外脱落的概率明显更少,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更短。

综上所述,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后,患者留置管道发生意外拔管或脱落情况的概率明显有所改善,从而减低护理风险,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普及应用。

參考文献

[1]刘艳.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的风险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9):103-105.

[2]陈梦鸽,孙黎,计芬琴.风险管理在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0):42-43.

[3]黄青,谢顺玲,周花梅.胃癌患者留置管道的风险分级控制及护理实践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8):1545-1547.

[4]舒小红.风险管理在外科术后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4):178-179.

[5]罗莉,张爱华.追踪管理法在胃肠外科术后留置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4):110-111.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胃肠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肿瘤科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比较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