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研究综述

2021-11-03丁福聚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整合研究

丁福聚

摘要:本文以cnki的检索结果为依据,分析和阐述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理论从提出到当下的研究状况。分析发现:针对ECM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路径主要有直接研究、整合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词汇、句式、语篇、语用、修辞、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ECM对概念结构和语言各层面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理论与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直接研究;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27-03

1 ECM内涵概述

ECM是由我国学者王寅教授(2005)在总结以往认知模型解释力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可以为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作出统一解释的认知模型,其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主要包括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两大核心要素。核心行为由多个具体的子行为A1,A2…An构成,每个子行为又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特征或分类信息D1…Dn;核心事体B由多个具体的个体B1,B2…Bn构成,每个个体又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特征或分类信息C1…Cn。这里的行为不仅包含静态行为,还包含动态行为;事体不仅包含人、事物及工具等实体,还包含抽象或虚拟概念。这些处于不同线性位置和层级上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张力的ECM。

王寅教授认为,人们常以ECM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实际生活中,人们通过对具体事件的体验和理解,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建构出事件相关的ECM,最后通过语言各层面具体形式,如词汇、句式、语篇、修辞等表现出来。ECM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可以为诸多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作出统一解释,在概念和语言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 ECM研究路径及现状分析

在提出ECM理论后,王寅教授基于ECM兼顾线性和层级性分析,同时兼顾静态与动态分析的特征对缺省信息,转喻机制,词性转换,间接言语行为,词义变化,反义同词等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后续学者在王寅教授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ECM的研究内容,并拓宽ECM的研究路径,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以cnki文献数据为例,截至2021年6月,在网站“主题”检索栏键入“事件域认知模型”,共可检索到文献165条,当同时键入“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缩写“ECM”,共可检索到文献117条。将两次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整合,共可得到与主题有实际相关性论文146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论文对ECM的研究路径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直接将ECM用于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的研究;将ECM与其它认知机制整合后用于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的研究;对ECM理论进行阐述、补充或比较分析;将ECM用于指导外语教学。简言之,对ECM进行直接研究,整合研究,理论研究,教学研究(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趋向于直接将ECM用于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的解释,这一研究路径沿袭并丰富了王寅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ECM的解释力。然而,亦有部分学者不局限于ECM现有的框架和解释力,将其与其它认知机制进行整合,用于更大范围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的解释,或直接从理论框架上对ECM理论进行阐述、补充或比较分析。ECM的整合研究和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了ECM的理论内涵,增强了其解释力。将ECM理论用于外语教学证实了ECM理论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从各路径对ECM的具体研究内容上看,直接研究主要涉及词汇(包括成语)、句式(包括构式)、语篇(包括多模态语篇)、修辞、语用和翻译等方面(表2)。

表2数据显示,将ECM直接用于解释词汇现象的研究最多。ECM对词汇的研究主要为词性和词义研究,包含词性、词义的演变,反义同词,多义词,复合词,新词和术语等。从ECM对词汇的多维度直接研究可以看出,词汇是表达ECM的重要手段,ECM可以对词汇层面的诸多现象做出统一解释。ECM对句式的研究主要包含一些句式和构式的研究。句式和构式是人们从词汇到语法层面进一步表达ECM的主要手段。ECM对不同句式和构式的直接研究,体现了ECM在句式分析方面的强大解释能力。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的语篇是人们表达ECM的重要途径。目前ECM对语篇的直接研究以语篇连贯分析为主。ECM基于线性和层级性的分析方法,是其可以对语篇连贯进行解释的主要原因。ECM结构可以与语篇结构的对应,语篇内容能从整体上表现出ECM。语用领域的研究包含间接言语行为、语用预设、模因、流行语、微语言、语用失误、语用歧义、言语行为等。其中,基于ECM的语用模因和语用社会认知研究是近年来ECM研究的新增长点,论文数量虽然较少,但文献发表刊物级别较高,有极高的研究前景。ECM对修辞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利用ECM分析隐转喻的产生和运作机制,以及分析文本中的隐转喻表达。ECM对隐转喻的分析体现了ECM在概念层面和语言现层面的双重解释力。ECM的线性和层级性分析方法可以为翻译(含口译)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

总体上看,学者们对ECM的直接研究主要以英语语言现象研究为主,对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还有待拓展。有学者关注到了ECM对微语言及模因等语用新领域的解释力,但研究尚待深入。将ECM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为认知翻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ECM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是近年语篇认知研究新方向,是ECM研究未来的新增长点之一。

ECM的整合研究与直接研究领域基本一致,但发文量少许多(表3)。

ECM与其它认知机制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其解释力,可以对诸多单独使用ECM无法合理解释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从目前研究来看,词汇研究的整合研究有EMR(事件域合并表征模型)、EPM(事件域突显转喻理论)、EPB(事件域突整合理论)、ED(事件域权力话语理论),句式有ESI(事件域图式-例示模型)、ERB(事件域关联整合理论)、EP(事件域突显理论)、EMI(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ECF(事件域-图形-背景-构式压制模型)、EIR(事件域多重传承认知参照模型)、SEP(情境事件域突显模型)、EBR+(事件域整合共振模型),语篇有CEDS(事件域心智视窗模型)、BE(概念整合-事件域认知模型)、EB(基于隐转喻的事件域整合模型);语用有ESM(事件域突显隐转喻模型)、AEW(顺应-事件域-注意窗模型)、ECI(事件域概念整合框架)、CE(認知参照-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整合研究显示了不同认知机制在概念建构及语言表达中的协同作用。该研究路径目前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修辞、教学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ECM的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将其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包括用ECM指導词汇和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及教学法的构建。这类研究论文目前较少(表4)。

从表4的发文量可以看出,ECM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领域,部分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就目前研究来看,ECM的词汇教学研究主要为多义词习得、近义词理解、词块教学等;阅读为利用ECM进行语篇分析;写作为利用ECM框架的线性特征和层次结构指导外语写作;听力主要是用ECM指导新闻听力;翻译为利用ECM指导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教学法方面为将ECM与转喻理论结合,构建情景教学法。ECM的教学研究的发文量虽然较少,但已有研究基本涵盖了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ECM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或哲学角度对其进行理论阐述、补充或对比分析。这类论文目前很少(表5)。

对ECM的系统阐述始于王寅教授,后续学者余杨敏(2018)将情境要素融入ECM,以补充ECM在解释某些非典型、边缘性语言现象解释力上的不足,丰富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理论内涵,提升了ECM的解释力[2]。冯碧瑛(2018)分析了原型范畴理论、ICM、ECM理论对语言现象解释的异同,对ECM的解释力进行了评析[3]。

3 讨论、评述与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ECM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概念和语言的各层面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目前研究来看,学者大多倾向于直接利用ECM对概念及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且以词汇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句式、语篇、修辞、语用及翻译研究。ECM与其它认知机制的结合使用,提升了其解释力,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将ECM用于指导外语教学是利用语言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的范例之一,对实现ECM应用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检索结果还有3篇主题相关的外刊论文,作者分别为曾国才(2016)[4]、向志敏(2017)[5]和彭懿(2019)[6]。三位作者的论文从ECM直接研究或整合研究角度对语言中的某些特殊句式、成语及术语进行了深入分析。ECM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外刊上,说明ECM理论正逐渐获得国际认可。此外,从论文总体类别和级别上看,对ECM研究的核心论文虽然较少,但ECM研究的成果有很大一部分为硕博士毕业论文,说明ECM正越来越受到年轻学者的关注,这对ECM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ECM是在对传统客观主义语言研究方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视角。该理论的提出和研究顺应了钱冠连教授(2007)所提出的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思路:基于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发掘语言研究的新方向,将语言问题和现实世界、人的行为和社会交际等关联起来,发现新问题,创建新理论,实现“节外生新枝”[7]。ECM以Lakoff和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8]为基础,以人的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外界的互动作用,强调语言的研究离不开主观因素的影响。ECM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可以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语法构造的基础,能对语言各层面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一种既适用于动态场景也适用于静态场景的认知模型。

概而言之,ECM弥补了以往认知理论的不足,为中国后语言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认真思考。对ECM做进一步研究,发掘其理论和应用价值,对促进中国后语言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01): 20-29+111.

[2]余杨敏.情境-事件域认知模型——对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补充[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29(06):15-19.

[3]冯碧瑛.论原型范畴理论、ICM、ECM理论对语言现象解释的异同[J].才智,2018(18):185-186.

[4]Zeng Guocai.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Event Structures of Wh-dialogic Constructions[J].Southern Africa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2016,34(4):311-324.

[5]Zhimin Xiang.English Animal Idioms under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and Salience View[C]//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Educ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ICCESE 2017),2017.

[6]Yi Peng.The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perspective on terminology:A case stud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erms[J].Lexicography,2019,6(2):1-25.

[7]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外语学刊,2007(1):1-10.

[8]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猜你喜欢

整合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研究
电子白板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苏南地区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现状调查与整合研究
壮族山歌融入高师钢琴课程的整合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