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1-11-03胡秋媛董大伟杨建磊李萧

科技风 2021年29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胡秋媛 董大伟 杨建磊 李萧

摘要:当前,能源供需多元化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成为关键。在详细剖析国内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发展格局4个方面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团队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

伴随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新工科建设”不断推进,以多元化、创新性为特征的新型工科人才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是一所以石油类专业为主,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高校,以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为特色。近年来,学校不断结合行业特色与优势,构建了“校—企—政”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伴随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勘探开发模式的不断变化,对石油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紧密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既适度把握专业边界,保持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又顺应“新工科”内涵需求,不断探索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新结构与新定位,实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发展建设与“新工科”的有效交叉与融合,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系统掌握资源勘查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对油气资源勘探、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也决定了工程实践能力成为资源勘查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自2006年设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来,在校—企—政三方共同合作的模式下,向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全国近40所高校开设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然而,资源勘查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非常规能源的多学科一体化勘探开发,均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又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亟待进一步优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素质与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创新训练、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应用型高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紧密结合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實践能力产出为核心。针对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前期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与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有效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需求有效结合、专业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的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一)凝练专业特色,制定“行业发展需求+内涵发展需求”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决定了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而“新工科”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的内涵发展[1]。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凝练专业特色,梳理专业优势,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新性、可持续、可拓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坚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所得、能力获得”为驱动,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于“岗位环境下的专业技能,社会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参与支持下,强化传统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的办学特色,错位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行业、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类师资、课程、平台、设备、技术等资源,深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内涵发展,催生出新的专业生长点,逐步构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新能源优势专业群,以期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突出能力导向,构建“基础支撑模块+能力提升模块”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支撑。新工科背景下,应紧扣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解析、提炼出核心能力,有效应用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标准中。因此,以实践能力产出为导向,以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2],构建“基础支撑模块+能力提升模块”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涵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所必备的数理化、英语及计算机等基础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涵盖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理论课程,与基础能力课程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支撑模块。专业实践类课程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涵盖了与学生岗位能力紧密衔接的专业实验课程、野外地质实习、油田现场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涵盖了一系列学科交叉、学科前沿课程;两部分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能力提升模块。在该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基础支撑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相互支撑、有效融合,既保证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同时也保证了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衔接,有效规避了各课程间的内容重复与脱节。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