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机制探讨
2021-11-03姚爱静
◎ 姚爱静
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境内,总面积2940 公顷。公园最高峰海拔1238 米,分布植物539 种、动物158 种、林木绿化率达到96%,为中国首家通过FSC 国际认证的生态公益林区。长期以来,八达岭森林公园在生态恢复与建设、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承、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国际形象展示与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公园内自然资源保护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自然生态质量相对较差,主体定位不清晰;产权结构与原社区之间关系有待协调;自然资源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探讨公园保护建设方向、建设思路、推进路径,力求对公园资源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建设方向
(一)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思路
八达岭长城
立足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按照全面保护、国家象征、风景展示、公益服务、均衡享用、经管分离的原则,从系统观、生命观、历史文化观、辩证唯物观的四大核心指导思想来看,我们应将公园内的自然资源视为“山水林田湖草—城(长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
从系统观来看。长城作为我国古代一项极为浩大的御工程,充分利用了山地屏障等自然条件,建造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无论从环境还是景观方面看,都已与公园内的山水林田湖完全融合,既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更是一个景观综合体。因此,对于公园“生命共同体”和“景观综合体”规划、保护和整治来说,要充分认识该景观综合体的整体性、有机关联性、结构功能性、等级层次性等系统基本特性,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利用和改造,维护和重建生态过程,保持系统的整体性、完整性,保护生态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从生命观来看。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要从更大格局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要尊重生命。公园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该区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较多的人文史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因此要把公园的“山水林田湖草—城”看成是个更大尺度的生命有机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共同体统一管护的目标之一就是:开展生物生境修复,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要把森林、土壤、水体、人文景观等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和管护的评价指标。在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不同景观综合体的相互关系。通过景观格局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城”整体景观要素重建、修复和提升,确保水土气、生物、生态安全性。
从历史文化观上看。长城建筑年代久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当时的军事地理上是多民族争雄的见证,在今天的历史文化中却是多民族融合的写照。文化传递之深,“连通”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与文明,使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种“连通”是开放、包容和共享的。这种由“文化自觉”支撑的“文化自信”为我国建设自然保护地,树立了各类资源之间的和平相处、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在公园中,长城人文资源与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基于长城的历史和文化独特性,人、生命、自然共生共荣的本原性诉求,建立自然人文生态子系统、人类活动子系统、开发环境子系统之间和谐匹配的基本秩序,促进长城世界遗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城”相互依存和人类健康生存永续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草药“墓头回”——异叶败酱
从辩证唯物观上看。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长城的历史性与开放性恰好也是统一的,自然是人类和长城产生、存续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增添了自我生命的力量。人类活动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统一。“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因为与天地万物相互作用而具有生命力量,这种生命力量指向未来,这是人类作为精神生命的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具有历史性的超越的哲学本体存在,人类与其休戚与共。
(二)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还提出了建设长城文化带的主要目标,为构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点线相连的历史文化景观、与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因此,公园不仅可以改善首都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科普宣教的场所,打造“宜居城市”“文化之城”,同时还可以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的风范。
自然资源保护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公园现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建立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为主要任务,逐步扩大以长城文化价值为核心、以生态功能为本底的绿色生态空间,塑造与长城风貌相适应的华北山地森林景观特色,形成看长城、看山水、看森林的国家公园景观价值系统显化体系,支撑并丰富北京长城文化带的内涵,承载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重任,建成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互促保护实验区、环首都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示范区、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双实现的先行区。
二、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推进路径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1.建成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互促保护实验区
立足八达岭长城这一中华瑰宝和世界文化遗产,探索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城”生命共同体,实现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建成环首都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示范区
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代背景,从大尺度生态保护与建设入手,加强区域保护地格局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不断构建生态廊道、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公园华北山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发挥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逐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自然生态保护新体制和新模式,奠定环首都生态保护的基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环首都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3.建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双实现的先行区
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将“生态+”“长城+”理念融入公园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全过程、全领域,构建看长城、看山水、看森林的公园景观价值系统显化体系,促进文化产品价值与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双提升的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标志性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丹叶抚苍龙
(二)推进路径
1.以“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保护为导向,构建自然资源分区分级保护机制
基于长城的历史和文化独特性、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和资源禀赋现状,人、生命、自然共生共荣的本原性诉求,从规划角度分析自然人文生态子系统、人类活动子系统、开发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功能分区、合理配置、统筹优化,促进长城世界遗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城”相互依存和人类健康生存永续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保证公园的大部分生境和自然资源得以保持健康状态。一是结合资源保护目标和生态本底,划定资源保护分区。二是按照分级分区系统保护的方式,确定各区不同的保护对象、保护类别,统一用途管制,统一规范管理,为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整体保护,维护山体景观整体性,科学保护和修复山体植被,逐步优化林分结构,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促进公园内季节性河流与外围的水系联通,禁止破坏性修复,减少人工建筑对景观的干扰,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和长城有机融合的统一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限制或禁止各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公园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干扰,最大可能恢复已消失的自然遗迹,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以生态空间自然资源分区保护为导向,建立自然资源保护的监测评价机制
以生态空间自然资源分区保护、系统保护为导向,建立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一是系统、充分地参考现有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库标准,开展公园内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调查,以形成公园的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登记一体化的数据库体系。二是运用多元化的检测手段,选取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将各类自然资源的监测点构成完整的监测网络,并将新采集的数据与已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结合起来,建立公园资源数据库。三是通过构建资源的监测指标体系,对公园内各类人文自然资源的状态进行系统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制定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四是以自然资源保护分区要素为指导,构建公园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公园内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新机制
充分评估评价公园人文—自然要素及其综合生态功能的价值,积极探索实现路径,创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确定生境构建与重要生态过程的恢复与强化路径,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明晰的产权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制度,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面临的人口与环境压力等特点,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关键种、功能群的筛选与重建,既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强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弹性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力与耐受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生态服务功能。二是设计“天人合一网”,以长城串联起公园内的人文、自然景观,通过景观美学打造,展示中国的山川河流之美,有效实现疏解八达岭核心景区客流量和生态压力,形成文化价值与生态功能提升机制。通过拓宽公园的游览方式,设计长城文化体验径、长城景观远眺径,全方位保护自然资源,探索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体验,展示国家形象、民族气魄。三是围绕自然要素及其综合生态功能,探索建立生态价值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量的评估机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共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4.坚持用好开放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自然资源共治共享新机制
一是引入参与式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突出公园内社区居民、科学家、管理者、志愿者等各利益主体作用,以相互协调的方式共同参与公园人文自然资源保护。二是构建绿色共治共享制度体系,努力构建政府、社区、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新格局,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