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好局 起好步 镇江林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1-11-03王晓洪刚俊

国土绿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加速度绿化林业

◎ 王晓 洪刚俊

一直以来,江苏省镇江市林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升“城市山林”内涵为目标,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为全面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做了一系列工作。

造林绿化。“十三五”期间,镇江市完成造林绿化8.4 万余亩,中幼林抚育30.1 万亩。其中,完成珍贵用材树种造林5.89 万亩、长江沿岸已新建成片林4810 亩;结合村庄整体环境整治,建设绿美村庄120 个,建成“三化”示范村72 个。截至2020年度,全市有林地面积67216 公顷,森林覆盖面积92845 公顷,森林覆盖率20.01%,林木覆盖率25.41%。

森林资源保护。“十三五”期间,镇江市完成湿地修复1.08 万亩,全市湿地保有量62.7 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016年的51.8%提高到60%;严控使用林地定额,执行森林采伐限额,规范生态公益林管理,全市省级及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33.7 万亩;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管辖区域内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7 处(不包含现有风景名胜区)。

林业安全生产。“十三五”期间,镇江市森林火灾年控制率在每次1.2公顷以下,受害率0.3‰以下,火案查处率80%以上,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完成松材线虫病清理防治面积13.04 万亩,清理病死松树8.13 万株,成功拔除京口区和镇江新区两个松材线虫病疫区。

世业洲大桥湿地公园

生命绿道

民生服务保障。“十三五”期间,镇江市审核上报永久使用林地140 批次,面积共计838.6公顷,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服务等项目建设,为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助力产业强市提供要素保障。

林业产业发展。镇江市现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 家、省级龙头企业3 家,正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木业产业化基地——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2020年度,全市林业年产值突破395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1.4 亿元,第二产业334.3 亿元,第三产业19.7 亿元。

林业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句容市林场、句容市东进林场等5 个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均通过省级验收,各项任务全部完成;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探索改革新模式,引导集体林适度规模经营;句容市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效良好,经验做法得到了省林业局专报推广。

十九大对林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表明推进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重要部署,做到全面学习、系统把握、积极践行,突出抓好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力度、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

一、提效能,强保障,为民服务“跑起来”

在镇江市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大会上,市委书记马明龙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上“镇江,跑起来”。镇江市委七届二次全会也发出了向着“三高一争”加速奔跑的总动员令,要求林业部门在要素保障上发力,助力产业强市战略,切实做到为民服务“跑起来”。一要提前介入,优化服务。全面落实“跑起来”的工作要求,对于重大项目用林需求,前期主动介入,全程跟踪服务,详细说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报批流程和需要提供的有关材料,使群众、企业在办理使用林地过程时尽可能少走弯路,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完成报批手续;收到申请材料后,第一时间赶赴项目现场,深入各标段进行现场勘查,仔细核实使用林地的面积、权属、小班号等,确保申报材料及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二要加大培训,提升效率。坚持“审核标准不降低、审核内容不减少”原则,不断提高使用林地项目审核效率和质量。为规范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周期,提高群众满意度,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线下研讨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对林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及时解决业务工作中发现的疑难点。同时,对申报材料均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所有材料完整无误后逐级上报,提高项目审核通过率,加快了项目审核速度。三要注重民生,全面保障。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养老、大健康等民生用地和现代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有效完成项目审批,积极配合项目单位或企业做好审核审批工作,对于重点公益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优先安排、优先许可;对急办件加班加点,在确保材料合法合规条件下,快速办理项目的审核报送手续。

山水家园

二、调结构,抓质量,国土造林“绿起来”

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及国办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精神,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合理设定绿化造林目标,努力拓展造林空间,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方面下功夫,妥善处理好造林绿化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全面助力绿色生态建设发展。一要建立“三网合一”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完善“水系林网”建设。继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和港口码头、大型湖库、河流及重要水源地造林,通过高质量植绿,大规模增绿,抢救性复绿,有力推进岸绿景美的沿江美丽生态带建设。提升“道路林网”建设。科学规划铁路、公路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的绿化带宽度,加强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拓宽“农田林网”建设。加大农田林网的建设力度,遵循“河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要求,加速建设新林带、补齐断林带、提升低效带。二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按照“数质并重、质量优先”原则,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对密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密留疏、去劣留优,保留珍贵树种和优质树木,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对树种密度偏低或者形成天窗、需要进行树种结构调整的中幼龄林,采取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完善提升林分结构;因结构、生长、立地等不同因素造成的低效林带,采取抚育改造、树种更替等措施,优化森林景观,高水平、高质量打造镇江市森林绿化风景带。三要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群。镇江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20年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动态监测评估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打造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为长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村庄绿化

城市湿地

三、严管控,筑防线,森林资源“护起来”

当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保护好森林资源,守住好绿色成果,有利于林业生态效益的正常发挥。一要共抓长江大保护。镇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下一步,镇江将在充分挖掘造林潜力、完善提升森林质量方面下功夫,通过分析沿江绿化现状,补“天窗”、接“断带”,持续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同时,加强长江镇江段省级重要湿地、江滩及通江河流等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退化湿地修复治理,探索构建沿江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二要加强森林资源监管。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实施林地分类分级保护;严格凭证采伐制度,遵守在林木采伐审批权限、限额指标管理、简化审批手续、采伐公示、采伐迹地更新等方面的规定,不断促进森林资源科学经营和持续利用;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成新一轮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并与国土“三调”成果衔接,及时更新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信息;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建立林业违法案件电子台账,加大后续整改力度,严格实行销号管理。三要用现代手段提升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森林火灾风险防范,探索无人机巡护监测,应用卫星遥感、大型无人机、互联网+、云平台、智慧林业等高新技术手段,推广红外监测、物联网、阻燃剂等防火新技术;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能力,研发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治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配备无人飞机等先进的防治设备,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水平。四要管好守好自然保护地。经初步整合优化后,镇江市管辖区域内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7 处(不包含现有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7 万公顷,约占市陆域国土面积3.05%。为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镇江高质量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基础,查漏补缺完善自然保护地划建,编制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加快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的合理划分,完善全市自然保护生态网络,打造高水平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候鸟乐园

四、显特色,创宜居,生态环境“美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一要高标准建设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绿美村庄。镇江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村庄绿化提升改造,依托苗木基地,构建天王樱花园、岩藤农场、伏热花海等赏花胜地,有力促进林区林农脱贫增收致富。下一步要继续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景观优美、效益兼顾”的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制定美丽乡村绿化指标,编制乡村绿化分区树种指南,推进“四旁”绿化,切实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高质量打造一批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二要融入森林景观设计理念。选择品好质优型美的彩叶、珍贵树种植绿补绿,打造乔灌花果草相结合的景观林,增加林相在树种、层次、形态、色彩上的丰富度,充分展现全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特色;注重长江岸线、高速公路和铁路、自然保护地通道沿线和生态廊道两侧以及重点区域风景林的绿化、美化、彩化建设,实现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结合古村落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等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古树群落、主题公园和森林古道。三要建设森林休闲康养示范点。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新发展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示范启动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山”风景名胜区等集游憩、禅修、养生等为一体的康养基地;打造茅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茅山湖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形成茅山湖康养度假、宝华山养生养心、赤山湖体育康养相结合的三大康养产业集群;建设横山森林康养科普教育示范园、长山森林康养文化产业园以及句容仑山水美森林康养、磨盘山有机圈森林康养、丹北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域森林康养产业;统筹规划森林景观与观鸟点、游憩场所与康养步道、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等有效结合,积极开发森林漂流、森林健身、森林拓展、森林瑜伽等项目;依托镇江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文化,全力打造特色工艺文化馆、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等教育示范基地,有效运作一批书法艺术创作基地、茶文化养生馆、禅修养生寺、悟道养生场等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养生项目。

五、突优势,促发展,林业产业“强起来”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根本宗旨,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可进一步促进林农增收、产业增效。一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继续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林业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深入挖掘特色富民产业,做强做大木材产业、木本油料、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人造板、竹木地板、家具、竹工艺品加工能力,提高产地初加工和产品深加工水平,进而不断促进林业提质增效和林农就业增收。二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打造林业知名品牌、森林旅游品牌,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景点和林家乐、农家乐、森林人家等旅游项目的开发。积极举办森林旅游节等展会活动,全面宣传镇江森林旅游休闲生态产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引导企业开展林产品电子商务,促进林产品线上销售,让林产品“走出去”。同时,推进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鼓励申请森林认证,打造一批林业产业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六、拓思路,善创新,林业改革“活起来”

林业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绿色财富,这要求我们要积极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全面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一要高效率推进数字林业建设。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森林防火、林业产业管理数字化。同时,进一步深化“多规合一”,实现林业数据互联互通和“一张图”管理;推进林业电子政务,实施“互联网+”林业行动,推动林业行政审批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二要深化林业重点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林农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巩固提升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林资源管理机构,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快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有林场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切实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全面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三要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不断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加强新品种选育、审(认)定和繁育,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推广,打造更多的特色产品及自主品牌;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构建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林业科研管理队伍;建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取经学习,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林业工作更要秉持绿色发展思路,把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融入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闯“雷区”,努力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湿地生态修复、森林火灾防控及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等方面下足功夫,狠下功夫。镇江务林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坚持目标导向,提高站位抓发展、久久为功抓保护,强化担当抓落实,努力在绿水青山间跑出加速度、跑出昂扬态势,奋力推动镇江林业高质量发展迈上崭新台阶,为建设“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添金添彩添绿。

南山风景

晨练

猜你喜欢

加速度绿化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