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居家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与效果评价

2021-11-03代红英杨丹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染病居家肺炎

代红英,杨丹阳,刘 利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019年12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发布27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通报后,新冠肺炎在湖北省蔓延开来。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引起了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关注。这场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暴发后,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科学防控。2020年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1],之后随着疫情的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多版防控指南,就加强疫情防控中居家隔离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2]。

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加强校园内部防控、与离校回家学生保持紧密联系的校内、校外联防联控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调查内容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调查量表,最终确定调查问卷《我国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内容调查(高校学生用)》[1]-[3]。分别涉及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建模分析,即:健康技术指导、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意识正面引领。

(二 )数据源

本研究调查资料来自2020年5月13日至6月13日,参与居家防疫的国内高校在读学生。纳入标准:阅读、理解能力正常者。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填写者。样本符合流调要求。

(三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https://www.wjx.cn/)制作调查问卷,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研究对象点击链接或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我国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内容调查(高校学生用)》发放问卷1082份,回收问卷1082份,有效问卷1082份,有效率为100%。通过搜索、查阅各高校网站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情况分析其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四 )分析工具

此次调查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信度、效度进行分析,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8,克隆巴赫>0.7,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防疫防控知识学习知晓情况

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前,仅有10.26%的学生反馈专门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64.33%的学生反馈就读高校常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的健康教育(或选修课程)。详见表1、表2。

表1 疫情发生前学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情况

表2 学生就读高校常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健康教育(或选修课程)情况

疫情发生后,77.08%的学生反馈就读学校采取了很多防控措施。1082名调查对象中,46.77%的学生知道新冠肺炎是乙类传染病,采取的是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47.24%的学生知道发热的判断标准;咳嗽、打喷嚏处理方式正确的为65.25%;其余项目回答正确均大于78%;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知晓正确率为70.64%。详见表3、表4。

表3 学生反馈疫情发生后就读高校实施防控措施情况

表4 高校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

大部分学生在居家防护期间,就读学校采取防控措施,常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的健康教育(或选修课程)的占比较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全面的防疫教育,对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方法、结束隔离就医等知识掌握较好,理论知识掌握率接近八成,实际操作能力达到90%以上。这与匡征凌、郭凯文等[4]对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一致,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总体上较高。

(二 )疫情居家状况下的网格化学生管理情况

调查发现,高校采取的具体防控措施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要求师生每日报告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91.50%)”“及时转发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相关知识(90.02%)”“开设线上课程(84.29%)”,详见表5。

表5 学生反映就读高校疫情防控具体措施情况

面对特殊时段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执行了最严格的校园管控措施,实行校园全封闭管理;执行最严格的师生排摸工作,实行“一日一报”制度;执行最严格的问责处分制度,对工作不到位的教师、不听劝阻执意返校的学生按规定处理;并且极严格地推迟了春季开学时间。在严格管控的基础上,为帮助实时学生了解动态、科学认识疫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各高校通过QQ、微信、视频等多途径,开通心理热线、致学生的一封信、加强对家庭困难特别是疫区学生的关注和资助力度、开展线上主题团日活动等多形式,从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教育引导学生。缓解其居家烦躁情绪,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引导学生们在保护自己、抵御疾病与疫情危害的同时,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积极加入到当地正在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正确引导家人与亲友坚定信心、服从管理、听从安排,当好宣传员。

(三 )疫情居家状况下的精准化教学管理情况

调查发现,居家防疫期间80.50%的学生第一活动为专业学习;就读高校采取的线上教学方式前三位分别为QQ群课堂(73.20%)、现有教学资源平台(57.30%)、课堂派(54.99%);7.12%的学生认为在线效果非常好,22.46%的学生认为较好,49.54%的学生认为一般,15.16%的学生认为较差,5.73%的学生认为非常差。详见表6。

表6 疫情期间学生活动安排、专业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情况

QQ群课堂现有教学资源平台课堂派钉钉学生反馈在线学习效果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792 620 595 531 73.20 57.30 54.99 49.08 7.12 22.46 49.54 15.16 5.73 77 243 536 164 62

2020年1月27日,在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活动以互联网为依托得到了迅速开展,师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项活动,占比最高的还是开展专业学习。同时由于疫情居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发展业余爱好和电视网络消遣是最喜欢的方式。但还应注意到的是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认为在线效果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55.2%)。这与万德年、马中秋等[5]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结果一致,其结果显示只有近50%的同学认为在线学习效果能够达到在校正常学习效果的70%及以上;但与邹阳、李跃文等[6]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调查结果不同,其结果显示,认为在线效果一般及其以下的占22.33%。可能与学生层次不同、自我约束力不同有关。

(四 )高校学生疫情居家状况下,思想意识正面引导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来源前三位分别是:新媒体(82.35%)、电视(81.33%),辅导员(78.47%);疫情期间健康知识需求排序分别是: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和防护知识(97.69%),缓解焦虑、烦躁等心理防护知识(86.69%),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83.46%),中医药防疫知识(60.35%);96.4%的学生表示看到“未经证实”的关于身边某某地又发现新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时,会选择不信谣不传谣,等待官方消息。详见表7。

表7 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来源、健康知识需求情况

防疫知识信息来源为新媒体、电视、辅导员,这与邵倩倩、刘俊等[7]对安徽省蚌埠市高校学生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其前三位信息来源分别为社交平台软件、电视广播、网站。提示学校教育不能仅局限课堂,应结合政府、社会的资源,增加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需要的健康知识中,中医药防疫知识653人(60.4%)位居第四,这与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一定关系。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6.4%)已经具备甄别谣言能力。

三、建议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新冠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8]。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的传播流行,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开展针对学生居家预防新冠肺炎措施的总结和探讨是必要的。

(一 )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分工合作的机制,不断提高应急能力

党委建立一线工作法,及时掌握最真实最全面的数据、信息,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管理体系、明层级责任、稳师生身心。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可以划分综合协调、宣传引导、信息报送、应急保障、教师工作、学生工作、教学运行、科研支撑、信息技术支持等工作组,由相应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联动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履职尽责。

通过增加投入,加强高校校医院(卫生所、医务室)的硬件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校医队伍建设新路径。加强校医岗位培训;定期开展对辅导员、后勤人员、医务人员、学生干部等人员的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高校的疫情防控实战经验,从而有效应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

(二 )加强健康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和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防控的自觉性

高校要以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亲身感受,做好疾病预防教育的宣讲、传播。一要加强疾病科普教育,提升传染病防治素养。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列为健康中国建设的13项主要发展指标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上升到2019年的19.17%[9],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其中传染病防治素养为19.21%,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切实落实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中关于“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健康教育培训应不少于1学时;在校期间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学时”的规定。三要强化提升体育锻炼意识。国新办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与新冠肺炎的抗争中,人的免疫力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要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饮食等好习惯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四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遵守相关规定的自觉性。

(三 )强化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支撑,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高校往往面临校区封闭、停课停学的窘境。新形势下,高校应当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启动“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开设“云课堂”“微课堂”“空中课堂”等网络教学载体,开展线上教学、辅导等网络教学活动,做到“停课不停学”,降低疫情对高校教学的不利影响,要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提升院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制定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案,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四 )增强疫情期间意识形态管控工作的主动性,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0]-[12]。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严格的居家要求,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慌情绪,不知道该如何去防范、应对。此时,高校必须通过学校官媒、辅导员、任课老师、班级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政府部门和权威专家发布的防控知识,及时发布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面向师生开展防疫工作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及时发布各部门防控疫情所做出的努力,总结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中好做法、推广好的经验,加强对身边积极抗疫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引导师生学法、守法、用法,依法防疫,引导师生切身感受向好趋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抓好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种“软管理”手段,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全新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出了多样化的价值作用,把防控疫情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与典型经验转化成“活教材”,作为一项生动的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将传统优秀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在深刻历史因素和时代背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科学防控。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再次见证了中医药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其对传统医药文化认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充分认识并宣传好大学生在疫情中的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但通过大学生们的宣传、讲解,身体力行,亲朋好友更容易接受疫情期间的相关规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讲到:阻止疫情传播年轻人作用大。

四、结论

面对特殊时段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通过建立多层级、网格化的防控体系,综合运用管、导、爱开展的学生管理,及时、权威发布各种场合、时段的防控指南,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严格的问责追责纪律,暖人心、解忧心、强信心的的措施运用,有效做好了对居家学生的管理并取得较好效果。

猜你喜欢

传染病居家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