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专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以安徽财经大学MBA为例

2021-11-03林传红李万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导师制

林传红,李万莲,戴 强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1年开展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设置专业学位类别4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1],专业学位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2009年,教育部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MBA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导师制在我国逐渐推广。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多类别、更优布局的大发展时期。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势,培养院校需要加快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挖掘行业、企业的育人属性以实现专硕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有效衔接。切实推行双导师制,特别是加强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工作、开放办学、优化协同创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是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此探索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协同培养机制、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双导师制”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加强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的协同互动、加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不仅是由其培养定位决定的,也符合政府、高校、研究生、企业等各主要利益共同体[2]的诉求(如图1所示)。

图1 “双导师制”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

(一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政府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是高校推行“双导师制”的外生动力

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双导师制”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导师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以及经费的投入,宏观指导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综合改革,并对各培养单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使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使命、战略能够适应和促进国家或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是高校推行“双导师制”的内生动力

资源整合是提升专业学位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使命,面对国内外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竞争以及科技发展、在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契合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求,是各培养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导师、客座教授、校友资源、当地政府与企业等外部资源对教学及专业实践的促进作用。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跟企业有效互动,才能确保相关研究、理论与教学跟上企业实践。因此,各高校具有探究外部资源有效协同的内生动力。

(三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企业获得智力支持、彰显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它是高校推行“双导师制”的外部拉力

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重要场所,在知识、人才、信息、科技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基于共同指导的研究生形成联系机制。校内导师走进企业,围绕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中长期目标、重大决策事项等,参与研究论证,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企业获得智力支撑。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企业高管愿意走进课堂,特别是MBA课堂,结合相关MBA课程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为学员分享自身的企业管理经验、真实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战略选择,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在课堂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企业还可以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提供科研实训基地、管理案例素材,满足师生开展实践训练、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需要。因此,“双导师制”契合企业彰显社会价值、获得智力支持的需要。

二、“双导师制”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推行“双导师制”,已是各培养单位的共识,但这一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 )区域和平台差异导致的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专业学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平台的依托性。具有区域、平台和学科优势的高校一方面可以招到优质生源,这些学生多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产业资源优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高地,作为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区,集聚了各类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和社会精英,地处本区域的高校在产业资源获取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性。相反,地处偏远和相对落后地区的院校,当地产业资源有限,外地产业资源整合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校外实践导师聘用及参与指导环节在落实上的困境。

(二 )双导师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双导师制”需要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联合教学,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应具有同步性和时效性,将其理论更好的融入到实践中。同时,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题、写作,论文应体现研究生运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类导师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两种不同知识,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3]。双导师之间沟通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专硕论文写作偏学术化的导向。同时,学术导师的指导与校外实践导师的指导存在脱节,进一步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强的问题。

(三 )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校外实践导师投入有限

校外实践导师一般由具有较高学历,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担任重要管理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对他们而言,担任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为增加职业成就感和人生价值感,不看重物质报酬。不少院校对校外实践导师任职条件规定得较为细致,但对其职责与权力、考核与管理,特别是对双导师之间在研究生指导方面的工作量、合作模式等相关机制改革尚处摸索阶段[4]。由于缺乏对企业导师有效的激励和考核,一定程度上造成分配校外实践导师流于形式。多数实践导师仍以开设讲座为主,论文指导参与度较低。同时,由于实践导师自身事务繁重,精力有限,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专硕人才的培养中。这些都导致了“双导师制”现实落地的困难。

(四 )缺乏优秀校友导师资源的良性传导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兼顾研究生职业成长与发展,优质的实践导师资源可为其职业成长积聚广泛的行业资源。实践导师中,基于学缘以及对母校的情感,优秀校友导师更愿意克服困难、有效参与研究生的系列培养环节。对于在校生而言,优秀校友就是标杆和榜样,由此形成现在的精英去培养未来的精英,未来的精英作为优秀校友再反哺母校的良性循环。现实中,各高校缺乏有效的校友资源整合机制,成功的校友更多的是通过设立奖学金的形式给予在读学生物质资助,缺乏相对固定的“校友大讲堂”,让校友“现身说法”。充分挖掘及有效整合校友资源,为在校生吸收优秀校友的智慧和经验搭建平台,校友实践导师的参与机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安徽财经大学MBA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赋能徽商企业

1.以徽商大讲堂为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我校MBA通过整合政府和产业资源,开设徽商大讲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徽商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或产业导师,围绕行业信息分享、校企合作、管理咨询等,创设互通机会,精准对接供需和统筹资源。一方面,企业家带着企业管理运营实践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鲜活案例,另一方面,师生们通过移动课堂、企业实践走进徽商企业,为企业发展诊断、建言献策,

2.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抓手,提供优质行业人才和智力支持

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依托学校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主动研究区域人才需求,产业结构,社会特征和服务空间,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依托MBA优质师资,主动引导、推动和服务徽商企业创新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先后为安徽柳工、大千生态环境集团等几十家徽商企业,提供了体系化、高水平的行业分析、战略规划、管理骨干培训工作,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现校地企协同发展。

(二 )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双导师和双基地开放式办学

我校MBA项目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校内研究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利用学校研究机构、实验室等为MBA学员提供教学科研资源,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在充分调动全校相关学科办学力量的基础上,开放办学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协同育人,构建互利共赢的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新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满足学员利用学校MBA平台,提升个人能力、拓展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成长、共谋社会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我校MBA坚持实践育人,创新实践、产教融合,先后与40余家企业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MBA实践基地。通过移动课堂与企业家进课堂,帮助学员贴近企业,聚焦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学员的国际化视野,MBA教育中心先后组织师生赴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参访、交流。一方面,MBA学员实地体验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为持续互动沟通打下坚实基础。

(三 )推进课程组建设和案例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MBA核心课程均由2-3名校内教师、1-2名实践导师组成课程组,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学方面的研讨会,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充分发挥课程组团队优势,进行模块化教学,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通过“移动课堂+实践导师进课堂+企业参访+案例分析+在线讲座”等校企互动式的学习形式,重点提升MBA学员的战略思维、市场分析、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能力。

以案例开发与分析大赛为抓手,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质量。依托学校案例研究中心,聚焦于中国背景下安徽省本土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践,MBA教育中心整合校内论文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研究生组成案例开发团队,通过实践调研与考察、专业实习等形式完成案例联合开发。通过案例采编与分析聚焦相关理论,锻炼学生剖析企业实践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实践导师的聘任,加强了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案例素材的搜集、调查对象的选择提供基础,使案例的选题能够更大范围地反映地区、行业经营管理问题。

(四 )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配合

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一培养目标,不仅需要校内导师相关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外导师对培养过程的切实参与,更需要双导师的有效互动、实践基地的有效利用。一方面,我校通过多途径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挂职、调查研究,开展相关咨询服务、横向课题研究,与实践导师联合开发企业案例、参与企业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强化实践导师的全过程参与[5]。《安徽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管理办法》规定:实践导师每年至少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一次以上学术讲座,或参与一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授课,或参加一次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或答辩环节;协助校内导师制定研究生实习实践计划和学位论文写作计划;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条件和专业实践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实行岗位考核,以两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考核合格后可续聘。MBA作为安徽财经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学位,实践导师充分参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招生面试、培养方案修订、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等。实践导师配合校内导师督促研究生完成各项任务,双导师以共同指导的研究生为基础,通过课程建设、论文指导、案例联合开发等任务驱动保持工作交流和协调配合。

(五 )聘任杰出校友担任实践导师,校友与学校携手共进

充分发掘校友资源,兼顾研究生职业成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拓展人脉资源、助力职业成长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攻读学位的核心诉求。杰出校友的成长路径无疑可以为在读研究生提供真实案例。我校MBA教育中心先后聘请了20余位杰出校友担任MBA实践导师,通过第二课堂,搭建一个校友与在读学生分享与探讨的交流平台。同时,与校友所在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通过产研合作(校友进课堂带来实践中需解决的问题,学术导师到校友企业挂职、开展横向课题或相关咨询服务)、产学合作(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挂职、做校友实践导师个人助理,培养管理思维与战略眼光等)切实发挥校友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专业学位导师制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