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给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2021-11-03熊锋练祝平赖异彩张宝清杨新顺
熊锋 练祝平 赖异彩 张宝清 杨新顺
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及进行性病变部分突出的恶化性表现。一般情况下,是由于免疫缺陷、血糖控制不合理、创面愈合异常、神经及其周围血管病变、外伤和皮肤菌群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足部溃疡诱发感染[1]。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治疗效果与感染控制和加快溃疡愈合速度存在紧密联系[2]。因而,本次研究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采取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220例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均为本院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纳入标准:具有跛行、足麻木及疼痛等临床症状;符合第3次周围血管病会议中糖尿病足溃疡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合并器官功能不全;具有精神疾病史;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4]。基于系统抽样法分组,对照组110例,男、女例数比是65∶45;年龄最小43岁,最大84岁,平均(68.57±3.56)岁;糖尿病患病时间1~30年,平均(12.23±2.51)年。观察组110例,男、女例数比是63∶47;年龄最小41岁,最大83岁,平均(68.62±3.61)岁;糖尿病患病时间1~28年,平均(12.25±2.47)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治疗前,评估所有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分级,并实施常规治疗,对血糖严格控制,利用控制血糖药物,于7 d内将血糖调整到6~10 mmol/L。采用扩张血管药物实现活血,采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清创处理前,创面的清洗采用氯化钠溶液与呋喃西林溶液或双氧水溶液,然后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同时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并结合无菌纱布实施包扎,或者将新型的敷料覆盖到无坏死组织的创面上,保证环境湿润,加快溃疡愈合速度。清创完成后,利用间断性持续负压吸引深创面或者大创面,引流、排出渗液、脓液和毒素等,达到有效祛除感染灶的目的,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生成速度。
1.2.2 观察组 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加用抗菌药物治疗:首先,培养创面分泌物;其次,根据患者溃疡位置、深度及范围、体温和感染指标等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对于中度或重度感染者,则按照Wagner分级来经验性地给予青霉素类、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或碳青霉烯(如亚胺培南)等[5]。药敏结果出来后再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如果有效继续原方案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则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
两组均接受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统计治疗效果:溃疡创面全部愈合,为显效;糖尿病足溃疡部位分泌物显著减少,坏死组织及坏疽发生脱落,且出现新生肉芽,创面减少在50%以上,为有效;与以上判定指标不符,为无效[6]。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治疗1个月后,检测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3)记录溃疡面积及住院时间[7]。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比较
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比较 (±s)
表2 两组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比较 (±s)
空腹血糖(mmol/L)组别 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110) 8.72±2.25 5.62±1.49 10.09±1.60 7.12±1.01观察组(n=110) 8.49±2.02 3.98±1.18 10.30±0.71 5.96±0.89 t值 0.798 9.049 1.258 9.038 P值 0.426 0.000 0.209 0.000
2.3 溃疡面积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治疗后溃疡面积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溃疡面积及住院时间对比 (±s)
表3 两组溃疡面积及住院时间对比 (±s)
组别 溃疡面积(cm2) 住院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110) 6.87±0.46 4.15±1.32 29.58±3.47观察组(n=110) 6.76±0.54 2.31±0.79 21.12±2.46 t值 1.626 12.545 20.860 P值 0.105 0.000 0.000
3 讨论
糖尿病是现阶段发生率较高且常见疾病之一,疾病发生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患病时间长[9]。糖尿病足便是糖尿病多发的一种并发症,是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微循环异常,使得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同时伴有足部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0]。所以,需要及早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临床上,主要利用手术疗法、抗菌药物治疗、创面换药及高压氧等治疗,如果是轻度感染,主要利用换药、清理创面方法开展治疗[11];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感染,在没有取得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结果前,需要根据医生临床经验予以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细菌明确后,结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合并全身症状感染,需要及早为患者提供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减小感染扩散范围[12-13]。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予以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有助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14]。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4.55%)比对照组(86.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方面,观察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溃疡面积和住院时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对于感染较为严重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致病菌,所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结合创面分泌物的性状来经验性予以抗菌药物,比如脓液表现为黄白色,是葡萄球菌感染,若脓液表现为黄绿色,则是绿脓杆菌感染;脓液表现为淡红色或者乳白色,是链球菌感染;脓液伴有恶臭味,说明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再结合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对感染状况有效控制,减少溃疡面积,促进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全身抗菌药物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该方法有助于患者溃疡面积减小,减少住院时间,而且其有助于C反应蛋白和空腹血糖改善,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