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运行研究
2021-11-03雷亚萍
赵 叶 杨 倩 雷亚萍
(1.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陕西省兵工科技创新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 西安 7100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对创新成果的转移、推广,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益。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科研组织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与科研组织形成互补关系,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科技引领区域经济增长找到了有效路径。
学者们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创新研究的范畴,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了系统中创新参与者的合作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创新,各创新主体将自身利益与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努力实现共生演化。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研究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
一、研究综述
1.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Moore最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他指出组织和个体共同组成创新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系统的创新效率。柳卸林等(2015)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刘兵等(2019)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系统内部不同创新要素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胡志坚(1999)认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并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配合的协同创新系统,目的是促使知识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
3.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相关研究
林建等(2013)构建了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整合模型,阐述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运行机制并提出对应的管理策略。汤临佳等(2019)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定期为系统进行评价十分必要。
二、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1.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多元主体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核心主体和辅助主体,企业、科研组织和用户作为核心主体。其中,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产品研发并为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不仅为了企业绩效和利润进行自主研发,创造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可以为科研组织实现创新科技成果商业化。科研组织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组织既能为企业提供创新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创新资源。用户是创新产品的体验者,企业与用户的互动增进了对彼此真实需求的了解,为企业服务创新提供重要信息。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孵化机构作为辅助主体。政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者和引导者,为系统中的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中介机构为创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应用者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了资金服务,保障创新主体的资金基础;孵化机构是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和运营支持,为初创企业提供舒适的创业环境。
2.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子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协同性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为控制层,即产学研战略协同创新子系统,它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为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契约关系,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为网络层,由产学研组织协同创新、产学研知识协同创新、产学研文化协同创新这三个子系统构成。产学研组织协同创新是指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下以及辅助机构的运筹下,各主体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产学研知识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之间知识吸收和共享,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自由流动,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其成果转化,以实现商业价值。产学研文化协同创新是指在组织间发展统一文化,使组织间的信任感得以增强,促进积极健康的文化融入于创新生态系统中。
3.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各种外部因素。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指支撑创新活动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政治环境不仅包括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政府政策环境,还包括创新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文化环境是指创新生态系统所在区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一种特殊的文化成分;经济环境是指创新活动开展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法律环境是指地方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是创新活动的法律支撑。
综上所述,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图
三、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
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首先,各构成要素之间分工明确,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地进行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其次,创新动力能充分调动创新主体合作意愿和创新积极性,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核心;最后,合理的评价机制和稳定机制保证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环节持久运行。
1.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整合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方参与者共同组成,参与者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优势和特点,在系统中占据着各自的位置。由于各创新主体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如何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是系统运行的首要难题。而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之间又具备一种互补关系,因此,要促进不同的创新要素在系统内自由流动,以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推动者,为系统中的参与者搭建互动平台,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在各主体之间流通。
2.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不仅包括创新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还包括政府的支持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其市场竞争率和绩效,而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是理论的支撑,科研组织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想;同时科研组织在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来源,企业和金融机构则为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企业与科研组织之间的资源互补为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内生动力。此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为创新主体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评价机制和稳定机制的长期保障
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必然存在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全面把握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平稳运行。此外,为防止外部干扰带来的波动,稳定机制的自生调节和恢复有助于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从而促进系统的可持续性。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本文构建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并阐明其运行过程。构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对策建议
为保障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企业为科研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促进科研组织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发挥区域政府创新政策的指导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召开成果发布会、产学研互动交流会等,促进企业与科研组织资源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第三,良好的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还要加强惩罚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