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

2021-11-03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课程污染

严 勰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和专业技能双高人才,是当前高校专业课堂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研究是以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理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具有通约性和普遍性。在过去的教学中,理工教师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考虑育“人”育“德”的少,理工学生掌握技术多,社会情怀教育少。[1]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理工专业院校及学生人数远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在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理工专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大学思政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够充分满足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更高需求,因此,加强理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使其融入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理工科学生培养国家情怀、提升社会政治担当的有效手段。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2]根据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了树立“科学成才”的教育理念,应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大学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渗透到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二、理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强调: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现以理工科课程“物理性污染控制”为例,探讨其思政元素的挖掘。

物理性污染由于其特殊性(能量型污染;在环境中本来就存在;没有实质性的污染物;污染源消失后,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导致其污染相对隐蔽,不易觉察,不易取证,不易测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除了关注大气、水体、固体废物等传统的实质型污染之外,人们对声光电等物理性污染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的环保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物理性污染的特殊性,尽自己的力量发现、预防并消除生产及生活中物理性污染,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充分挖掘蕴含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思政元素,摸索环境工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门纯理工科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今后科研和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以及对待网络舆论的冷静分析和辨别能力。

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教学内容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进一步凝练和打造,是进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大纲修改、教学设计、教案、课件和案例编撰等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进行了全内容和全方位的思政元素(授课要点、思政元素及融入点)挖掘,并对其具体教学安排(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思政元素及教学设计

续表1

针对以上思政元素,对“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授课教案、说课讲稿等教学环节进行修订。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德育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使得抽象的思想教育变得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相关思政要素;将把相关的时事热点融入各章节,对目前的政治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相关的谣言,如电磁辐射效应无限放大、核辐射恐慌等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使同学们消除疑虑,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提升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意识的同时坚定地支持国家的发展建设;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专业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三、理工科课程内容思政教育实施要点

(一)教师思政能力的自我提升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只有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才称得上是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而不是只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任课教师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思想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同时,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种教育形式助力课程思政。通过课堂讲述、幻灯片和视频放映、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参观考察等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思政教育内容。

此外,要充分应用本课程已经创建的线上慕课资源以及地方核应急指挥中心的安全宣传教育等资源,实时跟进网络新闻和时事热点。

(三)实施效果多元多目标评价

由于同时涉及思想政治引导和专业知识传授等多种教学目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采用多元多目标评价方法。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评级体系,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综合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4],评价目标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学生思想进步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同学互评、随堂考评、课程论文、实践记录、期末开/闭卷考试等等。充分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界围绕如何将“立德”与“树人”相结合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探索。鉴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校各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与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共同承担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理工科专业具有客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其课程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作为大学理工科专业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理工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构架是新工科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物理性污染控制”这门纯理工科课程为例,将思政元素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抓手,充分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时政热点、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舆论导向等德育元素,详细分析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预期成效等,并进一步提出教师思政能力自我提升、教学手段多样化、实施效果多元评价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体实施要点。以期能够达到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合格环保人才的目的。

围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日常教学过程,通过课堂反馈进一步提升思政水平,与其他理工科课程相结合,从中归纳总结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开发课程思政的多元多目标评价方法,最终形成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将是今后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方向。

注释:

[1]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1期。

[2] 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中国科学报》2019年9月4日。

[3][4] 许 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8日。

猜你喜欢

理工科专业课程污染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不理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