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坎儿井

2021-11-02马丽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坎儿井来源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名称来源变化、起源、现状等方面,通过坎儿井保护现状,历史文献资料的对比关系及目前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坎儿井  来源  现状

坎儿井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水利设施,是人类一大进步中的创造,它体现了干旱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绝的劳动,仅中国新疆地下廊道总长度就达5000公里以上,被世人称之为中国的“地下长城”,坎儿井灌溉在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 坎儿井的称谓

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2. 坎儿井的起源

有关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1)汉代井渠说

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提出了坎儿井来源于汉代陕西关中井渠的观点,他引《史记、河渠书》中的“武帝初發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今漯河)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下崖善崩,乃藻井,深者四十余丈,旺旺为井,井下相同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野里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为证,此事记于元封二年。还引《史记、大宛列传》贰师将军故事,“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王国维又引《汉书·西域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偍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山仓以讨之”,孟康曰:“卑偍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井名通渠,又有上下,确实井渠。

从汉唐至明代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均不见有坎儿井方面的记载与证据。相反,有史书记载直至15世纪,吐鲁番地区只有挖竖井的事实。据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序言中写到:“15世纪初期,歪思汗统治(1418—1428)吐鲁番时期,农业是用原始方法进行的,可汗开了一个很深的井,他自己与奴隶,用陶器从井中取水灌溉田地。到后来情况就改善了。”

由此看来,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出现的时间很晚,为王国维所言2OOO年前就已传入新疆之说,大相径庭。

(2)波斯传入说

黄盛璋赞同西方学者的坎儿井从波斯传入的观点“因为坎儿井起源于古代波斯,现在所见的坎儿井分布皆属波斯语伊朗文化传播与影响之地,”坎儿井是古代波斯语的因译,维吾尔语称“坎尔孜”波斯语称“坎纳孜”,语言基本相同。

(3)新疆当地人民自创说

新疆坎儿井集中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地形高差悬殊,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在3 500米以上。西部喀拉乌成山海拔4 000米,发育着万年积雪的冰川。北部、西部山区是吐鲁番盆地水资源补给区。南部觉罗塔格山,海拔600一l 500米,山势低矮,为干旱剥蚀的秃山。从天山脚下至盆地中心,水平距离7O千米,但高差达1400多米。盆地内部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地质岩性结构与地貌分带相关性非常明显。受地质岩性结构条件的控制,山区融冰雪水及大气降水汇成的径流,出山口后即渗入“戈壁滩”,因而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巨厚的卵砾石层形成具有丰富动力储量的含水层。由于火焰山的阻挡,潜水壅水而溢出,形成连木沁沟、木头沟、葡萄沟等泉水沟,总量约5亿立方米/年的泉水,流出火焰山至南部平原再次转化为地下水。潜水蒸发和向艾丁湖排泄是地下水消耗的自然途径。

新疆坎儿井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在近代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最有力和影响最大的人物则首推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在距吐鲁番约40公里处看到坎儿井,当时十分惊讶,询问后知其利益便极为主张推广。这在他的日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林则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高潮便是光绪六年(1883年)左宗棠进兵新疆以后了。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

3.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现状

随着耕作面积的增加,仅仅依靠坎儿井水、泉水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吐鲁番地区从1957年至1967年,水利建设主要是开发地表水,在发源于天山深处的各条河沟上修建了12座永久性引水渠首,同时修建干渠340km,支渠850km,年引水量达2.6×10m。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泉水、坎儿井水、河水也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引用大河水后,春季用水更是短缺,因河水一般要到5月下旬才能下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七十年代开始,吐鲁番逐步掀起了一个群众性打井浪潮,致使坎儿井减少到了800条,年出水量降为2.912×10m。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农田水利工作也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重点是渠道防渗和坎儿井涝坝防渗建设,还引进推广了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使地表水,坎儿井数量又进一步减少。

目前保存完好且有水的坎儿井所剩不多。据水利专家分析,坎儿井消失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加,土地大开发,地下水位骤降所致。据资料显示,1950年,吐鲁番有耕地24万亩,现在有耕地120亩。仅1960年至1970年10年间,机井数目就达千余口。很显然,这又是加速坎儿井消亡的另一因素。

随着坎儿井的逐渐干涸和吐鲁番水位的下降,近些年,中国海拔最低点——艾丁湖因缺乏必要的补给水,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沙漠化也日益加重,造成农作物减产,畜牧业受损。

4.结语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它代表吐鲁番的绿洲开垦文化和传统农业灌溉文化,它的存在和延续代表着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还为神奇的“火州”留下了一道道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第七》中华书局1959年7月

[2]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7月 第六十三卷

[3]班固:《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 卷一至卷一二  六十六上

[4]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4月第一版 序言第2页

作者简介:马丽平(1970.12—),女,回族,新疆 ,文博馆员,学历:大专,单位:吐鲁番博物馆。

猜你喜欢

坎儿井来源现状
坎儿井基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疆坎儿井研究及未来的发展
哈密坎儿井发展现状及保护应对策略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Aqueducts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