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小康时代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

2021-11-02魏冉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魏冉冉

摘要:80年代提出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经济建设发展蓝图在新世纪伊始初见成效,我国社会建设从2000年开始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为了进一步去全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更是被搬上发展舞台。在全面发展建设之际,绿色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合理规划与建设,在总目标指引之下按照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对症下药,促进绿色农村建设朝高质量发展迈进步伐。

关键词:后小康时代;绿色建设;生态发展;精神发展

一、后小康时代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概况

(一)后小康时代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了后小康时代,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以及重要节点,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皆是重要一环,不得出现建设方向性错误,此刻发展机遇与危机并存。在各层领域、各层维度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发展问题,随着社会建设稳步推行,后小康时代整体呈现出积极且前进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渐解决各个领域与各层维度之间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全社会层面形成联动解决问题态势,共同促进后小康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

(二)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现状

后小康时代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基本要明确两个问题,即在后小康时代绿色农村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其内涵与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农村的高质量建设发展要保证其在一个可需持续发展的环境之中做到农村的五位一体发展,促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同时保证农村主体物质与精神的绿色高质量建设发展,发挥长板优势,减弱短板劣势,协同推进绿色农村发展,形成绿色新农村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为后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指示。

二、绿色农村农业高质量建设发展

(一)绿色农村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绿色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建设发展需要推动农业朝绿色健康发展,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因地区、地貌包括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不同,各地的农业发展建设也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地区其农业发展已基本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大规模机械操作管理等,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仍处在刀耕火种的种植模式。总体来说,要促进农业朝绿色的现代化方向以及绿色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农村里加强农村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例如水电燃气等,另外一方面在适宜地区发展农村农业的旅游以及相关衍生产品,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使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发展。在促进农村绿色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时,还要提防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等问题出现,促进农村农业绿色循环的良性发展。

(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化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存在过量使用化学品的现象,过度使用化肥容易产生土地资源污染的状况,致使耕地失去活性与营养。

首要之事是无论何方都需要认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种植、生产让大众放心的安全农产品。其次要意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内容以及发展机制与政策都要转变,以此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之上,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涉及到的每一群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功能,确保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

三、绿色农村精神高质量建设发展

(一)推动农村主体绿色参与意识发展

要推动农村朝绿色方向建设不止需要在物质层面达成,同样也需要在精神层面绿色且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农村主体的绿色参与意识是为重中之重。在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这一发展战略之中,必要使人们主动意识到发展与自身息息相关,主动参与到绿色发展活动之中。提高农村主体的参与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环境培养二是教育推动。运用从众心理以及意见领袖等传播理论在整个环境中营造未来绿色方向发展的环境,才可造福自己造福于后代,营造一个全方位包围的环境,利用大环境来培养农村主体的参与意识。另外一方面是通过由政府专门组织的教育培训项目来对农村的建设主体做系统化培训教育,形成较为理论且科学的绿色参与意识。

(二)利用教育引导提高农村主体绿色精神意识

后小康时代下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主体绿色精神意识,使广大农村主体的行为习惯、风俗理念、生活作息、文化素养逐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断相接近、相适应。在对农村主体进行绿色精神意识教育时可以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角度出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进行教育,培养出高思想、高素质、高道德的农村公民。在此基础之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村主体,提高其政治素养。同时要注意,用农村主体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高谈阔论。

(三)利用丰富的活动载体提高农村主体绿色精神意识

相较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还为之较少,另外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广大农村主体对于绿色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增加。一方面要整改农村的环境,以绿色农村为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绿色新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止是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对于其他诸如乡村广播站、农村阅览室、电影放映室、文艺表演活动厅等文化娱乐设施也需逐步健全,并逐渐开发其他功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主体的文化和娱乐等基本生活休闲需求。在后小康时代下,着眼于绿色农村主体的实际需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丰富其精神世界。

后小康时代绿色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说到底也是人们自身建设发展自身,无论是主体的主动参与还是客体的推动发展,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则,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于法稳.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