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研究

2021-11-02郑天仪吕培鑫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郑天仪 吕培鑫

摘要:网络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网络思政教育仍面临思政教育主体扁平化、网络内容制作非专业化、学生网络需求多样化的困境,如何有针对性地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网络思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络主阵地,积极引导和宣传主流价值观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共识。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网络思政教育仍面临思政教育主体扁平化、网络内容制作非专业化、学生网络需求多样化的困境,如何有针对性地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重点。

一、思政教育主体扁平化

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无不受到社会关系和信息的影响,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媒介的影响渗透作用日益凸显。由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微社区等微媒体组成的网络微环境互联网空间改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兴趣取向等。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人人都具有话语权以及做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这正是其对交往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望等社会属性的隐喻。网络环境中构建起的教育環境是现实中的延伸,网络环境呈现出的“教育主体”自由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信息”裂变化、“教育环境”世俗化等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由线性变为网状模式,使得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教育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使得教育双方以平等姿态处于同一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在网络空间里已经被“扁平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客体之间的教育模式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平等的双主体之间相互互动的关系模式。以上均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和挑战。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复杂性、隐蔽性以及网络产品的多样性、迎合性等特点,对网络情景下大学生心理带来巨大变化。体现在自我意识增强,认知更趋主动,在批判思维强化的同时喜欢追寻事物的本源,不轻信、敢于质疑和争论,并善于发声。自我设计意识增强,能够自觉、主动地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信息复杂、浅显、跳跃,让大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自我评价不稳定,自我意识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减弱。由此导致网络沉迷成瘾渐成趋势,不仅影响学业还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二、内容制作非专业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要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焦点和关注热点,就不得不面对“流量明星”“网红”等网络主体对青年人群的争夺。“网红”账号在塑造明星个人的背后,是公司制的专业化运营。网红经济异彩纷呈,消费者可以更加精准找到所需信息,满足消费者信息搜索的个性化需求。在专业化运营的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群体的需求得到“过饱和化”满足,学生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消耗在这些专业化运营的商业信息中,因而对于学校提供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往往不太“感冒”。

相比之下,高校的主责主业在于教育和管理,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内容制作和思想引领,在网络传播和形式创新方面缺乏专业化运营制作团队,难以形成“流量明星”“网红”等的网络影响力,往往能够覆盖的受众仅限于本学校的部分学生。在制作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普遍依托学生团队进行内容制作,虽然有指导教师进行把关,但也很难保证指导教师全职从事这一项工作。以网络流行的vlog短视频为例,“网红”vlog能够获得较多关注,除去视频内容本身的有趣性之外,视频本身的制作精良、节奏抓人。学生团队在制作上,由于缺乏经验和设备支持,其产出的短视频内容难以摆脱学生作品的气质,缺少专业性和信服感。因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受制于制作的非专业化,难以产生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爆款”内容,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待提升。

三、学生网络需求多样化

大学生接触网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的动机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消遣。正是因为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为了得到特定“满足”,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接触。即便是从不了解到了解接触网络信息的“被需求”,也经历了心理的适应和转变过程,同样也是主动转化的结果。青年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不仅要求在内容上要求与自己的多元化兴趣相符,在传播形式上也要要更加多样,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式。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越是符合人类天然的各种感官的需求的媒体技术越是容易被人所接受。”人依托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感触器官与外部世界发生着持续的、动态的综合信息交换,而文字、声音等单一信息只能调动个别感觉器官,因此,越是能无限趋近人自然地观察认识世界的综合感知方式,越能够被人自然、快速地接受。因此,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就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要想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仅仅将思政教育内容从“书本上”搬到“手机屏幕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在内容上要注意“润物无声”,将思政之“盐”均匀播撒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里面,在表现形式上更要灵活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给与青年学生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参考文献:

[1]黄勇,黄敏.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微思政”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

[2]王茜,袁野,关诗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

[3]杜森.“云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5).

[4]黄芙蓉,张维熙. 自媒体时代网红传播与网红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新闻前哨,2021,(08).

[5]李琼琼. 新媒体下网红经济的运营模式及其变革之道[J].传媒论坛,2021,4(07).

[6]骆郁廷. 推进协同育人 凝聚育人合力[EB 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24/202005/t20200518_455655.html.

[7]杨晓慧. 开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新征程[EB 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24/202005/t20200518_455652.html.

本文系2021年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建思政(德育)专项研究一般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和对策研究”(1117109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