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研究

2021-11-02王玲芳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时代

王玲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方法逻辑。其价值逻辑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建设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把握社会治理的时代定位;其現实逻辑是基于治理的客观需要,依托理念、方式和主体现代化实现社会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其方法逻辑是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治理;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0-0069-07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广州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0102919000000180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围绕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原则遵循。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把握其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方法逻辑,对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价值逻辑:社会治理的时代定位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三重坐标,标注出社会治理的时代定位。

1.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91。国家治理包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活动,涵盖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领域。社会治理包含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就经济、文化、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作出具体部署。在这两次关乎国家治理的重大会议中,创新社会治理均被列为重要议题,彰显出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2.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212。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

社会建设既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以社会关系为客体,包含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安全和防范社会风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内容,是社会建设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党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社会建设遵循的基本思路。

3.加强社会治理是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社会治理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社会治理变成亿万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初心使命在社会领域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不仅取决于物质条件的满足,更有赖于人民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治理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既充分激发个体成员的创造性和活力,又实现社会整体安定有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效的社会治理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创造安定的发展环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广泛而充分的社会治理,可以涵养社会成员的公共精神,在多元的利益与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坚实支撑。

二、现实逻辑:社会治理的时代转向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命题。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时代转向,要从客观需要、目标取向、特征维度等现实逻辑出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应对社会领域矛盾、问题和风险等现实需要,依托理念现代化、方式现代化和主体现代化实现社会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过程。

1.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应对矛盾、问题和风险

一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8。这个“社会关系”的内涵之一,就是许多个人在共同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社会关系。社会治理要针对社会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部分开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治理的重心需要相应调整,社会治理的方式需要随之改进,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5]。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拓展和丰富,因需求的扩大、联系和交往的深入而生发的社会矛盾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城市建设、人口流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因此,社会治理需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对亟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域及时作出回应。

二是应对社会治理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党在社会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党的十六大以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从政府的职能领域逐渐上升为党的执政方略和战略任务[6]9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管理到治理,反映了党对社会治理的重大认识转变和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不同思想认识和社会阶层的成员有着不同的诉求,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治理还有弱项[7]。针对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行方式和手段创新,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听取基层实务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回应人民群众对系统、精准、智慧治理的期待。

三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需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强调,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8]222。统筹安全与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大重要原则,也是社会治理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换言之,社会治理不仅是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性、碎片化、网络化等特征更加突出。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元,社会风险交织叠加,能不能快速识别矛盾、妥善解决问题、系统化解风险,不仅事关人民切身利益,而且关系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关乎社会长久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和成果共享,通过有效治理激活促进生产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激发全社会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又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成本和风险共担,通过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化解防范各类公共安全风险,凝聚起各类主体的最大共识,解决社会发展的保障问题。

2.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社会治理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9]。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10]11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1]386。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是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在社会活动中,活力涉及分配和激励问题,秩序涉及优先和公平问题。如果说社会的活力程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多快,那么社会的秩序水平则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多稳。如果一个社会只重活力、不重秩序,则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反之,只讲秩序、不讲活力,则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多元共治的机制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社会秩序的保证,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是社会活力的源泉。要构建政府与社会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激活社会治理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实现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代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需求相适应,实现社会的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3.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维度:理念、方式和主体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治理理念、方式和主体的现代化是重要的特征维度。其中,治理理念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治理方式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保证,治理主体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归宿。

治理理念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和活动,是在治理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的,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治理理念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给社会治理增添了新的变量,治理条件和环境变了,治理理念也要相应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眼于社会治理实际,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就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新理念,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可以說,治理理念是否科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治理成效。

治理方式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保证。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更是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经济发展现代化并不必然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到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再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体现出社会治理方式逐渐完善、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对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要求,治理方式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能促使社会治理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治理主体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归宿。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一方面,人是实践主体,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系统完备的体系建设和制度安排,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妥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满足人们对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美好社会向往的过程。另一方面,人又是价值主体,社会治理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更要引导人的需求。伴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性和价值认知都在不断演变并趋于成熟,从而使现代化成为可能。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人这个主体,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人的现代化。

三、方法逻辑:社会治理的原则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围绕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点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的方法逻辑,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1.根本: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最显著的优势。十九大党章明确提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5]。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能够将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顯著优势嵌入社会治理。

一要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将社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确保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二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和党员覆盖比例,将党的领导融入基层治理,引导各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三要提高治理能力。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深刻内涵,深化对社会运行和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着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本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12]。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治理,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治理全过程。

一要下移治理重心。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也要下沉到城乡社区,尽可能把资源和服务下放到基层,支持各类组织在社区建设服务网点,为群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服务。二要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对接社会治理资源和基层群众需求的桥梁纽带。要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健全信息联络上报机制,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各类公益团体的作用,在源头发现矛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三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建立社会心理指标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疏解消极负面的社会心态,建构积极正向的社会心态,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3.核心: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9]。

一要拓宽共建渠道。“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要发挥社会主体思想开放、观念多元、参与意识强烈的优势,拓宽鼓励和扩大参与的体制机制,让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二要提升共治水平。提高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协作治理的水平,构建起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共治机制,充分激发各自的潜能和动力,形成强大社会治理合力。三要完善共享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成效评价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

4.关键: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同时还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途径。

一要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治理,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将法治思维贯彻到社会治理体系建构等各项工作中来。二要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供科技支撑。三要提高德治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协调乡村社会关系、约束公民社会行为、保障基层群众利益、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通过法治和德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0-08-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魏礼群.中国社会治理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N].光明日报,2019-01-18.

责任编辑:罗钰涵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新时代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