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探讨
2021-11-02王光瑞
王光瑞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于本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反应、皮肤黏膜反应和消化道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方式有口服、静脉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发生不良反应的青霉素类药物主要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钾、哌拉西林、舒他西林等。结论: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给药方式、药品种类等,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药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青霉素类药物具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虽然当前临床有许多活性较强的抗菌药物,但感染性心内膜炎、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仍将其作为首选的抗感染药物[1]。然而,随着青霉素类药物应用的广泛,其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愈加引人注意,患者轻则出现消化等系统的不良反应,重则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对此,本文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于本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试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
1 方法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于本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性别构成:男33例,女17例;(2)年龄:22岁~76岁,平均(49.82±11.29)岁。
1.2 方法
汇总患者不良反应表现,根据患者表现判断其不良反应类型;观察患者不同给药方式以及诱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其中,不良反应类型的判定依据为:(1)皮肤黏膜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红斑疹、紫绀、水肿、水疱疹等表现;(2)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差、呃逆等表现;(3)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震颤、焦虑、失眠、眩晕、椎体外系反应等表现;(4)有呼吸困难、咳嗽、哮喘、喘憋、气促等表现;(5)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有面色苍白或潮红等表现;(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有尿失禁、肾功能异常、血尿等表现;(7)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血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过敏性紫癜等表现;(8)其他:有耳鸣、四肢发冷、关节疼痛乏力等表现[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不良反应类型、给药方式、药品种类等。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检验值选择2值。
2 结果
见表1: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皮肤黏膜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方式有口服、静脉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发生不良反应的青霉素类药物主要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钾、哌拉西林、舒他西林等。
3 讨论
青霉素类药物是一种存在6-氨基青霉烷酸母核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可以通过阻碍黏肽合成来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从而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青霉素类药物固然疗效显著,但同时也有潜在的使用风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多与物质不存及代谢产物密切相关,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青霉素噻唑酰基,可以结合血液中的组织蛋白,生成抗原,通过IgE抗体诱发不良反应[3]。纵观研究结果,可发现口服、静脉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四种给药方式均可引发不良反应,原因与这几种给药方式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有关;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皮肤黏膜反应,这实际上与上文常见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对应。此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钾、哌拉西林、舒他西林均是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青霉素药品,临床在为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时应注意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做到严格把控用量,合理选择药品种类,以保障用药安全。
结语:
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易引起过敏或消化道不良反应,临床应为患者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对药物种类和剂量等进行严格控制,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庆.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19):81-83.
[2]董茂萱,牟伟峰.青霉素類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0):353.
[3]钟斌.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0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