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中海蕊与戴维的关系

2021-11-02范菁菁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父权制戴维养育

范菁菁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的年轻人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在戴维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一幢本不在他们承受范围内的大房子,并希望在婚后能养育六个孩子。前四个孩子的到来虽然让两位主人公倍感疲惫,但也算过得幸福,但当海蕊怀上第五个孩子后,猛烈的胎动和异常的反应让夫妇俩有了不祥的预感,即使海蕊服用大量的镇定剂也无法缓解她的痛苦,她甚至把这个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敌人”。怀孕八个月的海蕊要求医生催生,并生下了11磅的班,长相怪异的班被海蕊叫作“异形怪物”。异于常人的班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父亲遗弃,被兄弟姐妹冷落,并最终沦为与小混混为伍的不良少年。由于他的存在,这个大家庭也最终分崩离析,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海蕊作为班的母亲,承担了养育这个“奇怪”孩子的责任并扛下了所有痛苦,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海蕊从对家庭生活抱有幻想,到疲惫至极,再到独自扛起教育班的责任,到最终对班的未来完全失去信心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戴维作为班的父亲,从班还在海蕊的肚子里就已经失去了耐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蕊和戴维在维系家庭关系上所处的不同角色,以及女性和男性在道德关系上所处的不同地位。

一、海蕊与戴维的道德关系

Galligan认为,理想的道德关系便是平等和依恋的关系,这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希望自我同他人被同等、公平地对待,同时每个人也都希望被关怀、被关注,没有人愿意被忽视和受到伤害。

小说开头,因为海蕊和戴维的“老派”和“传统”让二人觉得他俩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对于海蕊来说,工作只是用来打发婚前时光的工具,她从未排斥婚后会成为家庭妇女。而戴维认识海蕊时,已经三十岁了,在这之前,他以野心男子的严峻自律投入工作,结婚后他是为了“家”而努力。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可以感觉到夫妇二人对自己未来要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男耕女织,养育六个孩子。这种传统观念正好迎合了小说开头提到的二人的共同特质,“老派、保守、陈腐、胆怯、难以取悦,跟不上时代”。二人拥有的共同特质让他们一路坚信,养育更多的孩子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因此,在夫妇二人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停一停,而海蕊却对母亲说:“干吗不生?除了养育孩子,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本事?”直到第五个孩子出生之前,海蕊和戴维之间的关系还十分融洽,当海蕊怀上班之后,由于情绪出现问题,戴维还会请假回家照顾妻子。

然而,随着海蕊出现激烈的胎动和各种反常的行为,戴维开始排斥海蕊,他不再像往日一样,和善地抚摸她的肚皮。当班出生后,家里所有的亲戚见到班的第一反应就是“毛骨悚然”。这让海蕊深为自责所苦,可怜的班,没人爱他。她自然无法爱他!“好爸爸”戴维几乎连碰都不碰他。此时的二人对这个长得像“小侏儒或怪物”并且行为“充满敌意”的儿子厌恶不已。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羞于让人知道他们对班的看法。

随后,班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里的每一个人感到威胁时刻存在,伤害哥哥保罗,吓走保姆,勒死客人带来的小狗,海蕊甚至希望班可以在她看管不到的时候从窗户边坠亡,当班跑上马路,海蕊一边希望可以抓住班,一边又希望意外出现,使班被车子撞死。这种纠结的情感一方面来自内心深处对这个异常孩子的嫌弃,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刺激—家人的“紧张、警觉、谴责、批评与憎恶”,让她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罪犯”。她对戴维说:“我猜古时候,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惩罚生下怪胎的女人就是这样,好像全是她的错。但我们是文明人!”这时的戴维身为一家之主,却认为海蕊的反应过于“夸张”了。对于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而后又诞下古怪的第五个孩子的夫妇来说,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面对家人的异样眼光在道德层面上都是无法逃避的。但是“传统”的海蕊却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源自生下孩子的母亲,她无法逃避内心的自责,而戴维作为孩子的父亲,虽然他已经“耐心”并小心翼翼地应对妻子的敏感与自责,但在行为上,他并没有向海蕊伸出援助之手。

而后,只要班在家,海蕊必须盯紧他,班被禁锢在他自己的房间,所有的交流都是和自己的母亲,父亲戴维在这个时候完全逃避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当班逐渐长大,家人认为班的威胁越来越大时,戴维站在父母一方,支持把班送去疗养院,尽管送班去疗养院就意味着送他去死。戴维从班出生就未尽过任何养育孩子的义务,相反,在遗弃孩子这个问题上却与海蕊站在了对立面。此时夫妇二人的道德立场完全改变。戴维先是用无声的沉默回应海蕊,紧接说出“我同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甚至对海蕊说:“有他,就没有我们。”他的一句:“至少,他显然不是我的孩子。”说明遗弃班是必须的抉择,在这个问题上,他与海蕊完全划清界限。

当海蕊执意接回班之后,戴维的态度表现得更加强烈,他十分生气,甚至嘲笑海蕊天真地认为送班去疗养院是去改造他。他与海蕊开始分居,远离海蕊和班。对他而言,班是海蕊的责任,而他的责任是那四个孩子—他们真正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戴维早已将班排除在这个家庭以外,谈到四个孩子,他与海蕊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承担养育他们的责任,至于班,他只属于海蕊。在教育班的问题上,海蕊孤立无援,无法得到戴维的认同、帮助,甚至没有一丝安慰。从道德层面上,戴维背弃了维系婚姻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海蕊与医生的交谈中,她道出了多年的苦楚,没有人因为她生下四个漂亮、聪明、正常的小孩赞美她,相反,生下班,她就成了这个家的罪人。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戴维却完全摆脱了“罪行”,而这一切都源自戴维的自私。

班上了中学后,家人对海蕊的指责更加强烈。他们很少认为海蕊可怜,多数时候是说:不负责任的海蕊、自私的海蕊、疯狂的海蕊……他们还一致认为,海蕊—这个家庭的毁灭者,她只是个替罪羊。而海蕊和戴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戴维很晚才下班,有时甚至不回家。当戴维要卖掉房子,但海蕊提出为了孩子保留房子时,戴维说:“我们没有孩子,海蕊。或者应该说我没有孩子,你倒还有一个孩子。”作为班的父亲,戴维此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推卸责任,甚至当他们马上要搬走,海蕊留给班新家的地址时,戴维却以讽刺、不苟同的神色望着她。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戴维至少应该承担一半感化和教育班的责任,但是他不仅逃避他在家庭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还对班和海蕊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当自己的子女纷纷离去时,他不僅没有维系家庭的完整,反而将责任推给了海蕊,认为是海蕊带回班造成了孩子的疏离和家庭的破碎,从某种角度看,戴维的缺乏责任感是造成这个家庭分崩离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父权制社会下海蕊和戴维的关系

卢梭认为,由于缺乏经济上的独立,女性缺乏道德上的自主性,女性的美德是在家庭的私人领域对男性服从、温顺、谦卑和贞洁。这种“父权制”的妇女观主张女性的美德是在婚姻内对丈夫的依附和顺从,认为一个独立的、以家庭幸福之外为追求目标的女性就是丢掉了自己可贵的美德。

在这部小说中,戴维和海蕊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父权制”家庭关系。他们的夫妻关系看似和谐,但当遇到观念不一致或是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戴维永远凌驾于海蕊之上。班出生后,戴维对他的态度冷漠,主张遗弃班并置他于死地,当海蕊提出不同意见时,独裁统治的戴维将这种观念强加于海蕊,传统并深受父权制影响的海蕊也一度顺从。当海蕊接回班时,戴维的态度更是冷嘲热讽,极尽所能施压于海蕊,他用各种语言、动作、行为向海蕊表明,带回班是错误的,并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海蕊,深受父权制影响的海蕊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地抚养班,竭尽所能去教化班。

从头至尾,海蕊从未谴责或反抗过戴维,对于戴维的冷漠、疏离和言语攻击,海蕊只是默默地承受。相反,戴维的过错被所有人视而不见,而细心照顾“异常”儿子的母亲却被所有人横加指责。在和医生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海蕊深深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传达了父权制观念对女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来自戴维,还有他的家人。

三、结语

总之,这部小说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度刻画了母亲海蕊和父亲戴维的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夫妇二人的道德关系,反映了英国传统社会女性深受父权制观念的迫害和伤害的现状,同时也表达了莱辛对争取女性权利的渴望。

猜你喜欢

父权制戴维养育
叶兆言小说中的现代性探析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压迫、疯癫和“胜利”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