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数控第一兵” 我给兵器造“眼睛”
2021-11-02梁兵
梁兵
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 河南焦作 454001
每当看到铁甲军团浩浩荡荡行进在长安街、驰骋在演习场,我的心中就会涌起深深的职业自豪感,因为这些先进武器装备上有我亲手打造的产品。
我是梁兵,今年46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中国兵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原光电”)数控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从1993年进入平原光电精密机加分厂,我在数控操作岗位上钻研技能、不断创新,总结摸索出了多项数控加工绝技,攻克了行业内公认的多个加工技术难题,由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享誉兵器集团的首席技师。28年来,我先后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技能人才、首批中原大工匠及兵器大工匠等荣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梁兵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8年来,我牢记使命和责任,传承兵工人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为中国兵器制造“眼睛”,用工匠精神书写兵工人的传奇。
当好“数控第一兵”
我出身军工世家,从小就喜欢各类军事兵器,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兵工人”是我的梦想。技校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平原光电施展抱负、实现梦想,初进工厂,看到那么多的数控设备,我感觉自己就像进了展览馆,整个人都是懵的,因为这些进口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面板全是英文,别说编程,连操作按钮都看不懂。
我英语基础差,但我自信勤能补拙,决心从突破语言障碍入手,尽快掌握数控加工设备的基本操作。从此,我的口袋里多了一本英汉词典,就像着魔一样学英语:上班围着机床转,对照操作按钮上的英文,翻阅词典查单词;回家伏案到深夜,死记硬背白天学到的单词,还不时向前任操作师傅学习请教。经过不懈努力,我逐步弄懂了英文说明书,学会了编程语言,开始独立操作数控设备。
为了彻底摆脱知识储备不足的困扰,从1996年起,我又一边工作一边参加电气自动化、数控专业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数控英语、机械设计等专业知识。
要想把数控加工设备的每一道操作熟稔于心,必须通过大量实践摸透设备的性能。为了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我对上级分配的零件加工任务从不拒绝,别人不愿意干的难活,我也主动揽过来,加班加点地完成。我就是要以99%的刻苦,抓住1%的希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控加工操作技能。
图1 梁兵在产线上
对于我主动揽活干,有人觉得我“傻”,还有人说我“瞎逞能”。但在我看来,别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术难点,而每一次攻克难点的过程,都是提升技能的难得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我在2004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一举夺得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也正是持续的技能提升,让我掌握了“独门绝技”——薄壁零件加工法。在薄壁零件加工中,如何避免零件变形一直是数控加工的技术难题。如果采用当前流行的3D打印技术,不仅加工周期长,而且成本高。接到加工任务后,我下定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所有的兵器从图样变成现实,必须在工艺上一丝不苟,对材料精雕细琢。薄壁零件加工工艺的关键是填充材料,为找到合适的填充材料,我先后做了上百种试验,甚至连小孩子玩的橡皮泥都试验过。经过4个月连续不断的摸索,我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薄壁零件的加工周期仅为3D打印的1/10,成本仅为1/50。如今,该加工法已运用到了国内整个兵器行业。
加工光电零件,是为兵器制造“眼睛”,为卫星上天保驾护航,不能有丝毫马虎,哪怕出一点儿差错,都是致命的。多年来,我一直在加工工艺上精益求精,经我手精加工的零件有上千种,合格率均达到100%,被大家称为“免检产品”,而我也有了兵器工业“数控第一兵”的美誉。
做好技能“传帮带”
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让我愈发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和期望,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扬“传、帮、带”的精神,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 下去。
2011年12月,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梁兵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平原光电挂牌,我紧紧围绕攻坚克难、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条工作主线,以攻克科研生产中的机械加工难题和工艺创新为目标,大胆挖潜创新。我还倾尽全力组织开展以数控设备高速加工、软件编程、异形零件难关突破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师讲堂活动,通过自修计算机专业,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貌地向每一名成员传授知识,进一步做好技能“传、帮、带”。
图2 传授技能
我所在的车间有一张“工艺技术和技术攻关项目”明细,这是我结合技术瓶颈列出的团队年度加工计划表,内容会根据工作需要每年进行更新。
我带领的团队没有职位高低的等级划分,没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对待,谁能寻找“好点子”“新办法”,谁就是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为了提高团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以工作室为平台,在车间创新提出了“现场微课堂”模式:团队里谁遇到问题,大家就直接聚在生产现场结合实践就地讨论,能现场分析解决的问题绝不浪费时间召开研讨会。
图3 车间“现场微课堂”
在这种机制下,一大批年轻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工作室26名成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0名、工程师3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9名,其中有2名全国技术能手、5名省技术能手、8名市级技术能手,有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省劳动模范、3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当中有巾帼英杰,有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90后技术能手,也有一直保持零部件良品率100%的优秀数控程序编制员,他们为推动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奉献智慧、洒下汗水。
我领衔的工作室是一支团结协作、勤勉求实的创新团队,我们集思广益,用对兵工的热爱书写出一个个数控传奇:采用高速加工技术解决异形复杂薄壁腔体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方法,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100余万元;攻克行业内公认的超薄结构轻质反光镜、曲面轻质反光镜加工技术难关,使公司在该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在某材料精密部件加工变形技术上取得突破,使得平原光电掌握了消除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形成了具有平原光电特色的加工方法——“残余应力分散法”。
我们凝聚团队力量、汇聚团队智慧,以献身国防、强军报国为己任,实现了属于自己的“兵工梦”。
成功源于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
一名技术工人,只有敬业才会出类拔萃,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我的每一次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高超的技艺,更是源于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也是对传承工匠精神的深切体会。
入厂之初,师傅就告诉我:既然你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它干好,干出名堂,要记住咱们技术工人不比谁差。师傅的这句话至今激励着我。
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无论干什么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挑三拣四,这是一名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和破解技术难题的最好机会。
有两种情况下的零件有的人不愿意干:一种是复杂系数高、加工难度大且有风险,还有一种是工时低、报酬少的情况。而我却乐于接受车间分配的各种生产任务,再难干的活也从不拖后腿。因为我懂得,把任务分给我,就是对我的信任,相信我的技术我的品行,我只有把生产任务完成好,才不辜负这份信任。更重要的是,我之所以不挑三拣四,恰恰是看中了这两类情况给我带来的钻研机会、破题兴趣和对操作水平的历练。就是在加工这些产品时,我学会了磨制各种专用刀具,制作工装夹具,还总结了一套加工薄壁零件的加工方法,使自己的创新信心倍增。
参加工作以来,我抵御住枯燥获得成功,靠的不是兴趣,而是工匠精神。在参与新品研发的几年中,我练就了许多技术本领:通过按压零件就能知道平面度有多少;在加工过程当中,根据刀具发出的声响,我就能够判断刀具的磨损量和切削参数是否合适,有时能精确到判别刀尖是否崩刃;根据零件上的纹理判断刀具路径和所用刀具的材质。而为了练就一手磨刀绝活,我经常在砂轮房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不知磨坏了多少把钻头和镗刀块。
1998年,公司引进的某项目的试制生产,是我技能人生中进步最快的时候。几百种零件形状不一、材料不同,而且尺寸公差极其严格,要应对这么多从未见过的零件,需要克服工件压紧、程序编制和节点计算,还要磨制各种刀具,应对不同材料的切削,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生产加工难度不言而喻。那段时间,我感觉辛苦、枯燥但很充实,每天都是早上到工厂,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回家,吃饭时都在想着如何攻克技术难关,一有灵感就赶紧用笔记下来,最终如期完成生产任务。
用严谨敬业、爱国奉献打造最优质的兵工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对工匠精神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