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FMEA模式下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

2021-11-02吴爱群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6期
关键词:达标率溶栓入院

吴爱群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病死率居第3位的严重疾病,发病率约为0.26%,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AIS急救关键在于疏通闭塞血管、恢复缺血区域血供,但治疗时间窗较为严格,若超出治疗时间窗则难以进行溶栓治疗。相关研究指出,院内救治时间延误是导致无法在治疗时间窗内溶栓的重要因素[2-3]。因此,优化AIS急救流程有重要临床价值。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可量化分析流程中失效风险及原因,在风险发生前进行干预,以降低风险发生率[4-5]。为进一步优化AIS急救护理流程、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本研究在HFMEA模式指导下进行急救流程护理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12月建档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2~74岁,平均(62.93±5.0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3~76 min,平均(59.62±7.85)min;高血压病史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5例。2020年1~12月建档实施急救流程护理优化的51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51~76岁,平均(63.52±5.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2~78 min,平均(61.08±7.97)min;高血压病史3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AIS诊断标准[6];头部CT扫描明确是缺血性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180 min;符合溶栓指征;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脑出血;脑肿瘤等脑血管介入治疗禁忌。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包括预检分诊、初步诊疗、辅助检查、病情评估、与患者及家属访谈决定是否溶栓、溶栓前准备、专科护士交接。

1.3.2 观察组 HFMEA模式下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①拟定主题:AIS院内急救延迟是导致在溶栓时间窗内无法进行有效治疗的主要原因,根据HFMEA模式步骤确定主题为优化AIS急救流程、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②组建小组:根据HFMEA模式小组成员理想人数、AIS患者急救照护特点,选取急诊科、神经内科、放射科人员9名,包括护理专家4名,其他科室专家1~2名,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护理或医疗工作5年以上;小组组建完毕后进行相关培训,内容包括HFMEA模式相关知识、AIS急救流程,培训完成后对所有参与AIS急救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授课,确保全部急救人员掌握相关知识。③风险因素分析:采用结构分解法分析AIS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依次为预检分诊、初步诊治、相关辅助检查、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溶栓前准备、介入治疗准备等步骤;分析上述流程,发现高危环节及改进措施。见表1。④优化方案制订:小组针对上述AIS急救流程高危环节,讨论出现风险的原因,结合院内实际情况讨论优化,降低风险;优化方案实施过程中由小组进行监督,抽取急诊科、神经内科成立联合质量控制小组,抽查各环节及措施落实情况,1次/周,每月进行1次总结,并开展小组讨论,对急救流程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持续改进管理质量。

表1 AIS急救流程失效模式分析及改进措施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自入院开始到接受治疗相关指标,包括入院至接诊时间(door to stoke team,DTT)、入院至见到急诊医师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检验报告获取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door to imaging,DTI)、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以DNT<60 min为达标标准,统计DNT达标率。②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共15项,每项0~3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8]。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入院开始到接受治疗相关指标 观察组DTT、DTP、DTL、DTI及DNT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开始到接受治疗相关时间指标比较(min,±s)

表2 两组患者入院开始到接受治疗相关时间指标比较(min,±s)

2.2 DNT达标率 观察组DNT达标率88.24%(45/51)高于对照组34.04%(16/47)(P<0.001)。见表3。

表3 两组DNT达标率比较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入院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s)

3 讨论

常规AIS急救流程为串联状态,即当一个环节结束后开始下一个环节,从患者入院经过预检分诊、初步诊疗、辅助检查、病情评估、与患者及家属访谈决定是否溶栓、溶栓前准备、专科护士交接等一系列过程中,多个部门缺乏统筹协作及沟通,造成院内急救信息重复采集、信息沟通不畅,且缴费、取药等多个环节需要患者家属排队,极大浪费急救时间,影响急救效率,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9-10]。有研究认为,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家属决策是导致AIS急救溶栓院内延迟的重要因素[8]。另有研究指出,通过优化AIS急救流程,有助于缩短急救时间[11-13]。因此,对常规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HFMEA模式是科学化、系统化优化流程,可将风险指数量化,通过对风险项目进行失效原因分析,以提出改进措施,达到降低失效风险、优化流程的目的[14-15]。本研究根据HFMEA模式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常规急救流程中问题如下:①医院缺乏相应支持系统。未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机制,如检验科、急诊科、影像科、转送部、药房等均各自为阵,缺乏快速配合机制流程,缺少绿色通道,导致各部门配合时存在明显时间浪费。②专业程度不足。分诊护理人员仅通过经验分诊,缺乏评估AIS专用量表,对溶栓时间窗重视程度不足。

本研究采用HFMEA模式,以小组讨论模式,针对上述影响急救流程的高危环节,以失效模式、失效原因为基础提出改进措施,优化AIS急救流程,明显降低失效风险。本研究以医院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增加AIS急救过程全信息即时共享,通过电子化操作评估患者病情,对检出病例快速预警相关部门,缩短各部门间协调时间;增加微信平台预约、缴费服务,便于患者家属快速办理入院、预约检查、缴费,避免家属由于对医院布局不熟悉、流程不熟悉而导致时间浪费,同时通过信息全程共享最大程度缩短急救时间[16-17]。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DTT、DTP、DTL、DTI及DNT均短于对照组(P<0.05)。另外,本研究对急救流程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明确AIS评估工具,并重点讲解溶栓时间窗概念,提高重视程度,降低预检分诊对急救流程的延误风险。与常规急救流程相比,本研究中观察组相关指标等时间明显缩短,DNT达标率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DNT达标率88.24%(45/51)高于对照组34.04%(16/47)(P<0.001);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通过HFMEA模式优化AIS急救流程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HFMEA模式下通过护理优化急救流程优化,可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DNT达标率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猜你喜欢

达标率溶栓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