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扬州工”保护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模型构建

2021-11-02丁唯也

关键词:扬州活化技艺

丁唯也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开发,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颁布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各界人士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外研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实际案例的钻研上,运用数理统计和模型构建等方法[1,2],侧重于对非遗本身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的研究上[3~5];而国内更注重非遗保护的原则、理论等,缺乏成果转化的实践性和实际参考价值.也有学者提出将原本静态的非遗传承与保护通过旅游这样的动态方式,完成非遗产业保护任务的同时,也能顺应潮流得到社会的接受与认可[6].旅游+非遗天然耦合,相互成就,成为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已经出现了像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这样的成功案例.笔者以为,单个案例的成功虽有借鉴价值,但如何长期保持非遗旅游的活力,尤其在疫情之后,非遗旅游想要在逐步复苏的国内旅游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明白市场需求,找到发展规律,构建出一套通用的非遗旅游活化的模型,这样才能够举一反三,遍地开花.本文在扬州非遗“扬州工”的价值分析基础上,尝试构建旅游活化的理论模型,解决非遗+旅游的现实矛盾.

1 扬州非遗及其现状

1.1 资源现状

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超过2 500年的发展历史,使得这里人文荟萃,不仅有兴盛的物质文明,也有璀璨的文化资源.目前,扬州市拥有各类非遗资源超2 000个,非遗项目类别涵盖非常广泛,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截止到2020年12月,扬州世界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是广陵琴派、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和扬州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名录中的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61项、202项、311项[8].扬州县级以上非遗项目百分比:县级非遗项目52 %,市级非遗项目34 %,省级非遗项目10 %,国家级非遗项目3 %,世界级非遗项目1 %.

1.2 非遗传承人情况

截至目前,扬州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21位,遍及古琴艺术、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派盆景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杖头木偶戏、扬州评话、扬州弹词、高邮民歌、中医诊疗法等项目.

市级非遗传承人已达369 人,其中项目数量和传承人数量最多的属传统技艺类,其次是传统美术类.扬州市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占总人数百分比高出同类别国家级、江苏省级百分比,说明扬州对这些类别的非遗项目开发与传承较有优势[9].

据统计,目前扬州地区国家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分别超过了70 岁和55 岁,老龄化的现象严重,年轻人才十分匮乏[8].

1.3 保护与开发措施

扬州相关部门从多年前就采用了积极的举措,很好地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并尝试开发、传承与发扬.政府政策层面,一是制定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顶层设计加强引导,政策中明确扬州非遗类目和类别、保护主体和职责、保护办法和措施等;二是建立完整科学的名录保护体系,采用分级分类保护;三是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从经济上保障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影响力层面,不仅建立了多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展示非遗,如微信公众号“非遗扬州”、抖音号“非遗in扬州”等IP的成立等;而且利用传统节日或重要活动,将非遗融入节事展演,为非遗集聚人气.市民互动层面,积极建设非遗博物馆,15所非遗类博物馆兼具展示、购物、科研、教学的功能;打造集中展示区,形成以非遗为主题的“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和486非遗文化旅游区,为交易交流、创意研发、休闲体验提供空间平台[8,9].

2 “扬州工”的价值分析

“扬州工”即扬州工匠技艺,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扬州玉雕技艺、扬州漆器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饱含工匠精神;第二类,茶点制作技艺、三把刀制作技艺和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第三类即扬派盆景技艺和扬州剪纸等,极具古典审美[10].由此可见,“扬州工”在扬州非遗名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代表性的“扬州工”非遗项目见表1.

表1 “扬州工”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Tab.1 Classification of represent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f “Yangzhou crafts”

笔者就“对扬州非遗的认知与评价”,对20周岁~50周岁的人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153份有效问卷.在对扬州非遗的认知方面,91.5 %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扬州三把刀最为熟悉,其次为富春茶点(52.3 %)和扬州玉雕(36.6 %),认知最低的为古琴,仅占被调查人员的3 %.在对“扬州工”代表性非遗项目的评价方面,满分为10分,三把刀虽然认知度很好,但评价却平平,评价度最好的分别是扬州玉雕(9.5分)和雕版印刷(9.1分).详见图1.

图1 对“扬州工”代表性非遗项目的认知与评价Fig.1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f “Yangzhou crafts”

“扬州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同时极具生命力和亲和力,蕴含了特色的地域文化精华和非遗文化精髓,是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技艺集合.

2.1 “扬州工”的经济价值

扬州漆器、扬州玉雕自古便名扬天下.“天下玉,扬州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便是出自扬州工匠之手.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扬州漆器、玉器的身影,价值不菲.三把刀技艺更是不用说,厨刀、理发刀、修脚刀,极具生活气息的技艺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来往扬州的游客如果不尝尝淮扬菜,不试试水包皮,总觉着枉来了一趟扬州,这其中的利润也极其可观.再有就是盆景和剪纸,前者与扬州园林密切相关,“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名也要部分归功于扬派盆景技艺的精湛;被誉为“神剪”的扬州剪纸艺人,创造出很多精美绝伦的旅游纪念品,也为地方旅游经济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2.2 “扬州工”的文化价值

“扬州工”求新求变、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集匠心、匠术、匠德于一体,不仅要对职业有高度的认同,还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对职业的敬畏专注.每一件扬州工艺作品,都倾注了扬州工匠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把“扬州工”当成中国工匠技艺的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扬州工”追求精致美好生活的地域文化.扬州三把刀、茶点和刺绣是扬州人民精致的衣食住行的体现,展现了地方的风俗习惯.扬州工匠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进行创造,衍生出淮扬菜系、美容美发行业和足艺行业,心思细腻,富有烟火气.而扬州刺绣更是格调高雅,在绣坛别具一格.

“扬州工”探寻高雅品位的非遗文化.扬州园林建筑技艺、盆景技艺、剪纸技艺,经过工匠们的千锤百炼,融汇南北,自成一派.扬州园林雅健之致,扬州盆景清秀大气,扬州剪纸精巧清新,无一不是艺术品,是扬州人民智慧和品格的结晶.

2.3 “扬州工”的社会价值

将“扬州工”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扬州工”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民族精神可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要专业专注、执着坚持、精益求精、创新创造[11],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觉树立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将“扬州工”精神打造成城市名片,增强城市文化产业实力.“扬州工”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被融入城市公共服务、文艺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中,突出城市文化特点,形成内涵深刻、底蕴深厚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建设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12].

3 “扬州工”+旅游的矛盾解析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赵悦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面对非遗能不能开发,由谁开发以及如何开发这三个问题[13].具体来说,针对这三个问题,扬州工+旅游的组合,理论上必须解决三方面的矛盾,即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3.1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扬州工”能不能开发?非遗始终以保护和传承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开发破坏论也总是不绝于耳,认为一旦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就必然会导致非遗的变质和毁灭.事实上,旅游作为活化途径之一,可以很好地让“扬州工”的产品和技艺适应时代,从而不被淘汰,达到世代传承的目的.正确的保护不是一成不变,不是冻结,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保留其最精髓的内涵,并且顺应潮流,让“扬州工”动态性地可持续发展.

“扬州工”适不适合开发?“扬州工”是否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旅游资源的特征,并且有被开发的价值.首先,“扬州工”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被印证过,这完全符合旅游经济学中对旅游资源的判断标准;其次,事实证明,“扬州三把刀”这类符号特征已经成为扬州旅游中的特色品牌,可以预见,日后“扬州工”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扬州工”具有旅游法开发价值.

“扬州工”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这里一定要明确,开发可以不是破坏行为,相反,保护性开发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手段.“扬州工”的保护性开发,可以在保留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旅游者变化不一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开发出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产品,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又完美地将“扬州工”的非遗精髓推广给了大众,保护与传承,一举多得.

3.2 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

“扬州工”涉及的领域比较庞大,包括了传统手工业、园林行业、餐饮业、美容美发行业等,覆盖的学科也十分广泛,于是“扬州工”非遗旅游的开发势必会存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不同的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在开发过程中打破不同学科和行业之间的壁垒,更好地进行沟通与合作,整合资源,就有可能突破“扬州工”旅游活化的开发瓶颈.

3.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所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了传承人、专家、开发商、政府、民间社团、社区、媒体和旅游者等[13].“扬州工”+旅游的开发,是分配资源和利益的过程.之所以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矛盾,究其根本,是利益的诉求不同.国外专家提出,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四个方面,还有更为具体的诉求内容和期望收益,形成了利益诉求关系模型[2,14~16].经调查发现,文化效益作为“扬州工”旅游产品的核心,受到各方的一致追求.但其愿望强烈程度存在差异,传承人和专家对文化效益的诉求最为强烈,开发商更注重经济效益,政府、民间社团和社区则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关心.如何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寻找到最佳的平衡,兼顾多方利益,赵悦提出可以采用利益协调仿真系统,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和对垒情况,建立机制,从而让价值与利益诉求之间相互耦合,促进“扬州工”+旅游的协调发展[13].

4 旅游活化模型建构

4.1 模型构建

廖本全提出了 “三层文化体模式”,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划分成了下层器物层、中级社会层和上层精神层的三类成分.通过行为系统所呈现的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互相连结、演化和共生,剖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文化整体概念[17].

参考“三层文化体模式”,高璟构建出一个适用于传统古村落进行旅游活化的MSS路径模型,将活化路径按照目标层、策略层、价值要素层和重点问题等四部曲进行分割,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次,详细解读了旅游活化对传统村落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试图通过模型将地方传统村落的文化再现[18].

虽说传统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究其根本,传统古村落的内在文化基调与非遗文化需传承的秉性类似.于是,本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终极原则,结合对“三层文化体模式”“MSS路径模型”的思考,加上对非遗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构建了一个“扬州工”+旅游活化路径模型(图2).该模型是针对如何进行非遗旅游活化的思考结果,最大限度地展现和传承“扬州工”文化.

图2 “扬州工”+旅游活化路径模型Fig.2 “Yangzhou crafts”+tourism activation path model

4.2 模型解读

纵向看,可持续的“扬州工”+旅游活化路径包括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旅游是前提,由政府、企业、社区或社会组织等主体单一或多元化驱动,起催化和诱导作用.横向看,与目标层中的物质层、社会层和精神层相对应的是每一层的价值要素和具体转变策略.

首先,物质层强调的是“扬州工”客观属性,而并非其必须肉眼可见,否则便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产生矛盾.针对“扬州工”的客观属性,一是可以资源活化,将 “扬州工”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再输入新的资源,开拓市场.非遗传承靠仅有的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步需要深入发掘传承人,探究他们的传承故事,再借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从而将这些产业链盘活起来.另外,针对非遗地方性的特点,要重塑地方话语的主导权,重视传承人的权利,改变旅游开发过程中地方话语缺位的问题[19].二是旅游环境活化,即在空间概念上,搭建交流展示的集中平台,将“扬州工”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场馆服务等进行优化和升级,引进VR、AR等先进设备,增加游览承载力负荷,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达到效益最大化,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

其次,旅游活化的过程会驱使社会层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旅游业会改变地方的业态分布,游客也会因为旅游业而对地方产生全新的认识.因此,在活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地方居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权利,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这一层强调文化活动活化和旅游产品活化两大策略.文化活动活化需要在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融合,利用先进科技、时髦元素强化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值,必须从地方了解“扬州工”的精髓,理解其中的奥妙,才能在传统中走出创新之路,在娱乐中走出科普之路.旅游产品活化,需要大胆突破界限,在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无需千篇一律的小物件,但求独一无二的文化缩影,别致新奇,焕发“扬州工”原真的魅力.通过社会层的旅游活化,可以缓解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

最后,精神层是指通过旅游活化使当地人和游客都能对“扬州工”产生认同感,有了共鸣便可以进行情感连结以及理念更新.这对开发主体彼此之间突破学科壁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活化,需要当地人还原非遗场景,回归场所精神,表达对历史和祖先的尊重.用文化节等参与度高、仿真性好的活动,促进本地居民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建立,也让游客在精神和情感层面体验“扬州工”的深刻内涵,构成牢固的情感连结.而理念活化,需要开发主体都崇尚让“扬州工”这样的非遗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家都需要的文化的理念,并且人人都可以成为非遗推广者,探寻“扬州工”活态传承更多的可能性.从体验中走出传承之路,从本土中走出融合之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相信“扬州工”+旅游的双赢之路不会很遥远.

猜你喜欢

扬州活化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