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展循环农业对乡村振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021-11-01韦珍长李德先施燕梅
韦珍长 李德先 施燕梅
摘要:粮食产业关系到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土壤肥力下降这一资源条件和气候干旱或洪涝这一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农民种粮费事、收益低,特别是临沧市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地区,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降低了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才能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降本增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生态环境;土壤肥力;循环农业;乡村振兴
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务必将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藏粮于地”的最好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食品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其目的就是让老百姓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过上小康生活。
地处山区、农业为主的临沧市,要巩固脱贫成果,唯有通过发展循环农业降本增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现就临沧市农村特点进行分析说明发展循环农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临沧市山地面积大,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临沧市土地面积23620平方公里【1】,山区面积占98%。临沧市少数民族人口1006358,占41.69%【2】;临沧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自古以来由于气候条件好,森林茂盛,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有刀耕火种的习惯,种一片坡收一簸箩,广种薄收,致使森林面积减少;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及农业科技的推广,精耕细作,退耕还林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森林覆盖率达68.48%【3】。
临沧市土肥站对临沧2.1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经过30多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80.5%的耕地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机质平均值从57.4g/kg下降到现在的32.5g/kg,下降43.37%;土壤碱解氮上升166.25%,有效磷上升2.9%,速效钾下降34.04%;表明临沧耕地土壤养分“少磷少钾,磷不均,氮丰富”,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缺磷少氮钾不均,有机质丰富”相比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碱解氮含量上升,土壤肥力下降【4】。若不加强生态保护,处于山区的耕地土壤水土流失将会持续存在,土壤肥力持续下降,降低粮食产量和品质,土壤中相对多余的氮随雨水流失造成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增长速度大于粮食收益增长速度,农民收益太低,乡村振兴难以实现。
二、农民文化程度低限制了良种良法的有效发挥
2019年末临沧市常住人口比2018年增加0.1%,其中乡村常住人口1444490,占56.91%,比2018年降低1.9%【5】;农村文化水平高的人大多进城就业,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即便有初中文凭的大多也名不副实,虽然精准扶贫开展科技培训,但是科学的种养技术学的还是不够系统,专业知识欠缺,即便有了良种,而土肥站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难以覆盖全部山区农村,农民长期的耕作习惯和劳动力不足致使粮食生产管理不到位、施肥方法简单,有机肥用量少或不用,撒施单质化肥省时省力,多氮少磷缺钾,化肥养分不均衡,利用率低,随雨水流失造成面源污染,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良种高产优质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之山高路远,运输成本也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投入,种粮收益低,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乡村振兴乏力。
三、山区交通限制,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低
2019年临沧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121万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98.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1.2%,其中作肥料55.3万吨、作饲料41.7万吨【6】;秸秆饲料化利用34.5%。
2019年牛出栏163576头,羊出栏448826只,分别比2018年提高7.8%和205%;牛存栏549868头,羊存栏688873只,分别比2018年提高2.1%和4.2%【7】。牛羊存栏数的增长增加饲料原料用量,而秸秆运输费力,饲料化利用比例不高,势必造成饲草与粮争地,影响粮食生产,增加牛羊饲养成本,不利于农业生产经济收入最大化,影响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初级产品收益低,不利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临沧市虽然打造成功了很多的生态旅游乡村,也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些旅游村寨都是交通便利或者有民族特色的乡镇,通过乡村旅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经济收入提高,乡村振兴的实现指日可待。而大多数山高路远的乡村村民虽然质朴,以小农户生产为主体,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较低,发展方式粗放,优势产业不强,还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处于价值链低端,生产成本高,即便产品品质好也难以获得高的经济收益。
五、发展循環农业可以延长产业链,降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食品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处于山区的农民只能在土地、粮食、畜禽等农业方面做文章,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品质提高才有竞争力。山区农民养殖的畜禽历来受城里人的青睐,因为养殖时间长肉质鲜美,但饲料成本高,受规模养殖场畜产品价格低的冲击,农民的畜产品也无法提高更多的价格。
利用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成熟的沼气生态循环利用技术培训,推行“猪-沼-果(菜、粮)”循环模式;牛粪养殖蚯蚓生“牛-蚯蚓-鱼(鸭、鸡)-粮(果、菜、林)循环模式简单易行,发酵过的畜禽粪便养蚯蚓,蚯蚓喂鱼、养鸭、鸡降低饲料成本,发酵的粪便或蚯蚓粪便是杀灭了病原菌、营养丰富的优质有机肥,涵养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降低化肥农药成本,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改善农业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山区农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临沧领导干部手册.临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R].2020:2
[2]临沧领导干部手册.临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R].2020:48
[3]临沧领导干部手册.临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R].2020:27
[4]罗开忠.临沧市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变化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8.12:181-183
[5]临沧领导干部手册.临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R].2020:48
[6]临沧市农村能源工作站2020年度工作总结.[Z]. 2020年12月10日
[7]临沧领导干部手册.临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R].2020:52
作者简介:韦珍长,女,高级讲师,在临沧市农业学校承担《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家畜解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