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分析
2021-11-01刘国贤
刘国贤
摘要: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环保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地理学科与环境密切相关,是进行环保意识渗透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发展经济时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渗透切入点,和明确环保意识培养目標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环保意识;环境
引言: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进行研究,其中的环境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进行解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气候现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现代社会的各种生态破坏现象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看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具备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从教材入手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时,教师要围绕教材对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的教学,从教材中挖掘出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对环保意识进行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1】。
以人教版的地理教材来说,必修一中涉及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等,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对人类产生的危害,以及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防治;必修二中则重点解读了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各个角度解读了人口变化与城市发展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必修三中主要涉及了一些区域生态环境的环保知识,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重点学习;而选修六中则以“环境保护”内容为主,对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和梳理,由此可见教材在编写时,就把环保意识的渗透,贯穿了教材的始终,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更好的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并以这些知识内容为切入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比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阐述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我国,以及全球水资源的现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在水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由水资源拓展到其他的资源,比如煤碳资源、石油资源等,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形成环保意识。
二、明确环保意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环保意识的培养目标,然后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找到环保意识渗透的切入点后,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出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并明确环保意识的培养目标【2】。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几个核心素养都与环保密切相关,人地协调观就是正确认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综合思维则是从多个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到其中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关系,从而辩证地认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则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开发理念,都使学生可以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树立三维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
比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以及海水运动,学生已经了解了水资源与水的区别,也对人类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然后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珍惜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在深入分析了教材内容,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对具体的环保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便于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首先是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的概念、衡量指标、水资源时空发布特征、水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其次是过程方法目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读图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树立水资源的危机感,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并从全球水资源分布和人类未来发展的角度,树立学生更为广阔的环保意识,对资源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束语:
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中与环保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并在教材的基础上,与实现生活结合,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环保意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和检验标准,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进行落实和检验。
参考文献
[1]解爽[1],.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微探[J].神州,2020,0(2)
[2]高治国[1],.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8,(10)
[3]李能果[1],.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