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2021-11-01廖琼珍
廖琼珍
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累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置于学生的思维发生过程中,恢复内隐思维与外在操作之间的关系。在数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力支撑。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意义和策略
引言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 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
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它以生活为基础,却又高于生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不断增强,具备熟练动手能力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于他们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学习基础数学知识游刃有余,其数学核心素养也会不断提高,为其灵活应用知识于实践中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策略
(一)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动手实践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动手操作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集中起来,对情境中的问题也会积极地自主思考,实现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与“长方形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小游戏,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制作15個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利用这些小正方形进行游戏,用15个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看能够拼出几种类型的长方形,接着教师就在学生拼出的长方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其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相应的操作情境当中,手、眼、脑并用,解决相应的问题,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动手画图,学会分析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画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图形,通过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方式快速完成数学知识的运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快速完成对图形的分析工作,找到数学解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棱、顶点,并进行图形分析,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如果单纯以教具或课件展示的方式,虽然学生也可以掌握面、棱长和角的数量关系,但学习后容易忘记,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图,通过画图的方式了解图形内容,立体图形的画法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画长方体,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画长方体,画完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形上进行分析棱有多少个、面有多少个,各个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通过画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要求学生画出两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作图进行探究和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作图过程中分析图形的构造过程。
(三)创设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是无法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基于此,教师要依照学习任务来创设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当中自主强化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验证,以便深化其数学解题思路,培养解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动手实践活动的创设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设计难度适中且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思维训练贯穿于活动始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例如,在讲到“周长是多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先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尺子,然后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数学书和习题本,然后进行比较哪个长方形的周长更长,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长度单位有更明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增加活动的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周长,看哪个小组最终得到的数据更精准。然后,教师再次增加难度,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黑板、窗户的周长。通过“比一比、猜一猜、算一算”的活动,学生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更加明确的单位认知,而且还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计算较大事物的周长,培养其创新意识。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与实践教学之间并非水火不容,在围绕实践计划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实践的要求、流程进行严格管理,鼓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方法、获得经验,实践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做”,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伍曼.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12):82.
[2]靳江霞.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77.
[3]任丽.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有效性初探[J].甘肃教育,2018(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