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实用技法指导
2021-11-01韩延明
名师介绍
韩延明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技法一 首尾点题法
【技法点睛】
首尾点题又称对照,是议论文常见写作手法的一种,就是文章开篇引用材料,引出作者的观点主张,开宗明义,明确中心论点,为全篇树立“靶的”,做到有的放矢。其好处是彰显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让读者阅读首段而知全篇之旨意,便于判断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中间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充分展开论证,结尾重申、强化论点,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点题法颇受青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扣题严谨,中心突出,进一步凸显主题;二是前呼后应,行文紧凑,在结构上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三是反复点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鸣,赢得阅卷者的青睐,从而赢得高分。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高分作文《若为“理想”故,“立义”不可抛》的开头部分: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汉代思想家扬雄以射箭为喻,精辟地阐释了“弓”“矢”“的”与成就“理想”的关系。我认为,“弓”“矢”固然不可或缺,但“的”与“理想”的关系尤为重要。
结尾这样写道:
生而为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生,要树立高远之“的”。瞻仰大家风范、理想抱负,我躬身反省,感悟至深:胸怀“大义”,必成“大器”!
文章开篇提出“‘的与‘理想的关系尤为重要”的观点,结尾再用“要树立高远之‘的……胸怀‘大义,必成‘大器”与之呼应,强化和凸显主旨。
范文展示
美好的人生需要读书装点
杨晶晶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解读语文教材变化时强调:“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考试倒逼读书”等,这些言论在网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们对此一片质疑。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引领世界潮流,加大阅读量并非一件坏事。因为美好的人生需要靠读书来装点。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极捷径。
汉代大学者刘向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圣先贤的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物质富足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饱读诗书,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呢?晋代孙康,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他常常深夜想读书,但因为买不起灯油只能作罢。一个冬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惊喜地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那是雪地映出的光,于是他便来到屋外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会“借光”苦读。正是凭着好读、苦读,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后官拜御史大夫。孔子苦读不辍,以致韦编三绝,终成儒家鼻祖;爱迪生以书为枕,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一生中发明多达两千多项,被誉为“发明大王”……哪位功成名就之人不是在书籍的熏陶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人中龙凤的呢?倘若不用诗书装点自己,或许他们头上的光环就不会如此耀眼夺目。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读书,就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典文化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无论是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还是莫言的《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无论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是孙武的《孙子兵法》;无论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凝聚着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平心静气地认真拜读,细心体会这些文化瑰宝呢?长此以往,我们的优秀文化何以发扬光大! 由此看来,温儒敏提议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下猛药”“倒逼读书”,文化之河才不会干涸、断流。
读书是通往成功的稳固桥梁。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放眼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含英咀华,慢慢步入辉煌的殿堂。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苦读,以笔为锋;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高尔基在鞋店当学徒时,宁肯忍受老板娘的毒打,也要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他们饱读诗书,终成圣贤,被万世景仰。由此观之,温儒敏教授强调增加阅读量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难道你还认为这是在给学生“增负”“毫无人文关怀”吗?
人生是一片绿荫,书籍是绿荫中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花,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人生是一方池塘,书籍是池塘中一条往来翕忽的鱼儿,一片碧盘滚珠的荷叶。热爱读书吧,如高尔基所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会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点评】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首尾点题法。开篇亮明“美好的人生,需要靠读书来装点”的观点,紧扣标题。结尾用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读书带来的美妙境界;再用强烈的呼告,号召人们发奋读书,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大放异彩,呼应首段,再次点题。文章前者呼,后者应,以此凸显博览群书的重要意义,首尾圆合,强化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法二 因事说理法
【技法点睛】
因事说理,是写作议论文必须掌握的重要论证方法,主要是指在列举事例后,由点到面,紧紧围绕事例展开论证,做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少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犯“观点+材料”式的低级错误,简单罗列材料,缺乏逻辑关联,致使论证蜻蜓点水,苍白无力。因此,举例之后,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展开论证,重在说理,凸显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事说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因果论理、假设论理、对比论理等。“因果论理”就是通过分析事例的前因后果,透过表象纵深揭示问题的根源,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假设论理”就是从所列举事例的反面作假设,推出一个与事例蕴含的意旨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对比论理”就是在原有事例的基础上,再列举一个与原例相对或相反的事例,一正一反,形成对比,借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向地方政府建一言:不宜禁放鞭炮》一文中的假設论理:
《爆竹行》诗曰:“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生动地描绘了使用竹筒制作、燃放爆竹的紧张热烈气氛。试想,没有了烟花爆竹的新年,让春节黯然失色,了无生趣,过年没了年味儿。长此以往,丢失了文化,青少年们转向热衷于洋节,害莫大焉!
范文展示
学会担当
程森
我们自呱呱坠地起,就开始走上漫漫的人生旅途。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阳光灿烂,绚丽多彩?
只有学会担当,才能心存善念,大爱无疆。
她只是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可是在一辆客车失控撞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为救学生而被客车碾压,身受重伤,双腿高位截瘫。她用自己的爱给孩子们、也给世人上了最美的一课。她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什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能有如此壮举?是因为她时刻不忘学生至上,责任至上,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学生。
只有学会担当,才能灵魂高尚,慈孝为怀。
他叫陈斌强,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为了照顾好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数年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试想,如果陈斌强不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亲,而自己却站在讲台上大谈孝道,那将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岂不是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情的讽刺?
只有学会担当,才能赤胆忠心,成就大美。
有一名普通的南沙守礁士兵,由于常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为了守礁,他甚至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他就是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言:“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同样是军人,韩国两名总统府守卫士兵越墙逃跑,后被迫自首。何也?一个忠心为国,勇于担当,无怨无悔;一个贪图安逸,逃避责任,追悔莫及。可见,学会担当可以成就大美;逃避担当,必将万人唾骂。
学会担当,就要播撒光热,照耀万物;学会担当,就要直面人生,殒身不恤;学会担当,就要心无杂念,竭尽忠诚。担当是人之存世之魂,是国之立世之本。学会担当,我们的人生辉煌灿烂,我们的国家国富民强!
【点评】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列举张丽莉生死关头舍己救人一例后,运用因果分析法,阐述勇于担当的信念是救人之举的原因;列举陈斌强一例后,运用假设分析法,讲述陈斌强如果不赡养母亲,自己却在讲台上大谈孝道,将是多么苍白无力,证明论点;列举守礁士兵李文波一例后,再用韩国总统府守卫士兵越墙逃跑的反例对比分析,突出主旨。
技法三 结构并列法
【技法点睛】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作为考場议论文写作,在结构布局上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其中备受考生青睐,在考场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结构方式就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就是在布局谋篇时,围绕中心论点设置若干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分主次轻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设置务必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各分论点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这个轴心,不能偏离或有悖于这个轴心;其二,在内容上,各分论点相对独立,从不同的侧面共同阐释中心论点,彼此之间不能有交叉或重复;其三,各分论点的是非观要保持一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在逻辑上保持统一;其四,在表达形式上,各分论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句子长短基本一致,彼此之间协调美观;其五,要讲究分论点的排列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空间顺序,如东西南北中;逻辑顺序,如由果索因、由表及里等;作用顺序,如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等。在《做好中国牛,为党献贺礼》一文中围绕中心论点“做好中国牛,为党献贺礼”,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一重礼:俯首甘为孺子牛”“二重礼:创新敢为拓荒牛”“三重礼:耕耘愿为老黄牛”,句式整齐,条理清晰。
范文展示
别样“钻戒”令人忧
闻宁
在翘首以盼的期待中,我终于收到了来自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本该满心欢喜的我,却因为随通知书送上的那枚精美“钻戒”而感到刺眼和不安,进而滋生出满腹的忧虑。
或许有人会说,你何必如此矫情,让人莫名其妙。的确,对于常人而言,被重点高校录取又喜获“钻戒”可谓“双喜”临门,何来忧愁呢?然而,我们的目光倘若再长远一些,思想再深刻一些,便能透过“钻戒”发现其中隐含的弊端。
其一,用“钻戒”作为随赠礼物借以提高录取通知书的品位,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大家知道,“钻戒”的制作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工艺流程,耗费大量的精力与物力。或许对于拥有丰厚资源的厦门大学而言,制作一枚“钻戒”不过是小菜一碟,所消耗的材料也仅仅是九牛一毛,但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长此以往,成千上万名考生的成千上万个“钻戒”,它们所耗费的资源,就绝不仅仅是“一根毫毛”。更何况,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各国经济严重滑坡,全球资源显得尤为紧缺,我国也不能幸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米,都是在为国分忧,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怎能如此奢侈?
其二,为学生送“钻戒”无疑会助长社会陋习,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些学生在收到“钻戒”时,会在欣喜之余产生自豪感,进而可能自负、自大、自满,飘飘然而忘乎所以。同时,用“钻戒”包装通知书,以此吸人眼球,还可能会助长学生之间、高校之间的盲目攀比之风,使学生成为“拜金”的奴隶,“三观”不正;也使高校之间竞相哗众取宠,偏离正确的育人方向,贻误后学。
其三,用“钻戒”获取学生的芳心,激励学生爱校好学,治标难治本。
一所学校有没有吸引力,学生是否情定学校,绝不是单看录取通知书是否华美,而要依靠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教学理念、骄人的教学成果。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相互的良好影响,灵魂的高贵召唤,是学校的生命之源,而华美的录取通知书,也只能让人欣喜一时,难以情定一世。
随录取通知书送“钻戒”,用心良苦,无可厚非,但其背后的隐忧不可小觑。求创意当须知利弊,求形式更须重内涵,才能趋利避害,彰显优势,真正赢得考生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
【点评】
作者透过“钻戒”看本质,逐层揭示了貌似光鲜的“钻戒”背后隐含的种种弊端:一是“资源浪费”,二是“助长社会陋习”,三是“治标难治本”。历数录取通知书送“钻戒”的弊端,给沉浸在惊喜之中的新生、陶醉在得意之中的学校一针清醒剂,字字惊醒“梦中人”,深刻独到,不落窠臼。文章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条分缕析,整齐美观,一目了然。